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無相,這是與一相相對的,就成了二法門。實際上,無相還是相,空也是相。無相是空嗎?這只能勉強這麼說,真正說來,空也是相。所以《心經》上觀自在菩薩說: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」。

  那麼無相在哪裏呢?無相在有相中。這比較難悟進去了,「一相即是無相」,因爲相是生滅法,不住的,了解了,當下即是,一相就是無相,不用另外再去找個無相。但是也「不取無相」,所以你守住個空也不對,你起心要取個無相就又著相了。其實,一相也可,無相也可,正如同我常告訴大家的:「有時且念十方佛」,起有相念佛之心,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「無事閑觀一片心」,是無相境界,是禅。這是禅淨雙修。如此有相無相「入于平等」,沒有矛盾對立,那就是入不二法門。淨土與禅,淨土與密,都是不二法門。

  我們作個實驗,你看書上這個「二」字,大家都了解兩橫是二的意思,這是因文字相而意識到它代表的意義。你如果不通過思想意識,只盯住看「二」,過了一陣子,你會認不得了,不曉得是什麼。因爲這兩橫是個觀念,所以你看這個字懂它的意思,聯想到二的觀念,後面是有個意識的作用。這個文字本身,在我們眼前是個相,它本來是空的。你打坐想證得空相,很容易,就寫個大大的「二」字,放在眼前盯著看,看了一陣就不知道在看什麼了。所以一切現象本身就是無相。

  這一品中,講了許多不二法門的道理,很多都可以用現實體驗,進入道體的境界,你們自己要留意。

  (七)妙臂菩薩──聲聞心與菩薩心

  「妙臂菩薩曰:菩薩心、聲聞心爲二。觀心相空如幻化者,無菩薩心,無聲聞心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妙臂的名號是形容佛法有兩只手臂,一是小乘聲聞乘,一是大乘菩薩乘。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,小乘道絕對出世。如果小乘道入世了,就不再是小乘,已轉入大乘了。

  大乘在梵文的音譯是摩诃衍,摩诃是大的意思,後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馬哈,摩诃衍就成了馬哈亞,就是大車子的意思。中文翻譯就不直接翻成車子,而用了「乘」字,也有車子的意思,但是更著重裝載的意義,有交通工具的功能。裝載量多的,就翻成大乘,心境狹小見解不大的,就翻成小乘。兩者的目的,都是爲了解脫人生煩惱,而到達超越世俗的眞實地,所以乘大車子去也可以,乘小車子去也可以。當然,乘小車子的容易小器,路旁有人想搭車,因爲車小載不動,只好拒搭。可是乘大車的菩薩,只要路旁有人招手,他就停車,甚至你不招手,他也停到你面前,邀你上車。

 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兩只手臂。沒有小乘,顯不出佛法的清高。但是光清高也沒有用,那是放在山頂上欣賞用的。大乘菩薩道不是標榜清高的,它能藏汙納垢,包容一切,好的壞的,善的惡的,無所不容納。菩薩心以大慈大悲爲主,這是菩提心的基礎。菩提是梵文覺悟的譯音,因爲中文的覺悟不能全面表達菩提的意義,所以保留譯音,不翻譯。學佛的人不能悟道,就是因爲沒有深切地發菩提心的緣故。大乘菩薩悟道成就之後,更是以大慈大悲爲行門,來愛護一切衆生,這就是菩薩心。

  聲聞心是自了漢,就是老子說的「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」也是出離心,對世間一切厭離,采取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。所以聲聞偏向走空的路線,躲在清淨中,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。我們在家人,有時厭煩了,小乘之念不覺油然而生,真懶得管了,懶得管就是放棄,想躲到山中閉關去,這種就是小乘的心理。一般人都十分欣賞這種心態,中國有無數的詩詞,都歌頌這樣的境界,充滿了小乘思想。譬如「閉門不管窗前月,吩咐梅花自主張」,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「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。又如《桃花源記》及《五柳先生傳》等文章都是。

  再如前幾年,美國「嘻皮」圈中,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,據說他二人一個是文殊,一個是普賢的化身。寒山作的一首偈子:

 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

 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

  更是廣受學禅的人所喜愛,你打坐用功能到達這個境界,就了不起了。但是這個境界是聲聞心,小乘的境界。用莊子的話來說,就是「澡雪精神」,幹淨如白紙,一粒灰塵都沒有。我們都很希望能到達這樣的境界,可是縱然到了,還是聲聞心,不足以入菩薩道。

  福建漳州保福本權禅師,見到許多人喜歡寒山這個偈子,就對大家說,這偈子所表達的是清淨面,是法身一邊的事,夠不上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。旁人聽了不服氣,就請他說說自己的境界。他就說:

  吾心似燈籠 點火內外紅

  有物堪比倫 來朝日出東

  這個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,是二法門,實際上,燈籠和明月是不二的,真悟進去了,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攏來。寒山講的是法身的清淨面,這位禅師講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。道家有位成仙的人,他仙逝之前寫了首詩給他的弟子,最後一句是「心頭熱血比丹紅」,我當年讀了這句詩,非常佩服,這是一個得道之人應該有的心。

  妙臂菩薩在這裏說,大乘的菩薩心,與小乘的聲聞心是對立的,是二。可是不論大乘小乘,起心動念之際反觀內照,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。正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沒有大乘小乘的分別,這樣就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(八)弗沙菩薩──善與不善

  「弗沙菩薩曰:善、不善爲二。若不起善、不善,入無相際而通達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弗沙是譯音。對這些菩薩們所作的報告,大家可以參考老古新出版的《維摩诘經集注》,裏面收集了傳統注解。我介紹的方式是用現代的觀念,使大家容易修證。

  其它的經典或者會用「善、惡爲二」,此處鸠摩羅什法師卻翻成「善不善爲二」,這是《維摩诘經》常見的筆調。不善就是惡,但是不用對立的「惡」字,而用否定的「不善」,意思是比惡還壞,文學上也比較美。你們搞翻譯的同學,要留心佛經上這些句子的文學技巧。

  我們一般人的心理,都是將善惡分得很清楚,例如小孩子看電視,常會問父母劇中人是好人還是壞人。其實這個善惡的觀念,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間,但是在形而上的道體上,不但沒有惡,也沒有善的存在。真正得道的人,善惡兩頭都不起。若能不起善與不善的念頭,就進入空無相的本際,而通達佛道,進入不二法。

  所以,有時我們到有些宗教團體或是教育團體時,原本以爲是很清淨的,哪知道更煩,聽的都是人我是非。爲什麼如此?因爲沒有做到無相,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爲。中國宋朝時理學發達,理學就像是佛教的律宗,講的是作人的道德規矩。可是宋朝後來積弱不振,黨爭不斷,與理學的發達不無關系。都是君子與君子,小人與小人之爭。究竟誰是君子,誰是小人,搞不清楚。結成許多派別,互爭學術和行爲善惡的意見,國家也完蛋了。後世對這些理學家的評語講得好:「平時無事談心性,臨危一死報君王。」一點用也沒有!平日道貌岸然,頭頭是道,到國家出了大事,一點辦法也沒有,只有上吊投海的份。

  

  (九)師子菩薩──罪與福

  「師子菩薩曰:罪福爲二。若達罪性,則與福無異,以金剛慧,決了此相,無縛無解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師不是獅子,是人天之師。罪就是普通講造業,福是修福報。人有福報是善行來的,遭遇煩惱是宿世業力和今生的行爲來的。罪與福相對,同善與不善有密切關聯,人活著都是受罪,尤其是年紀大了,更會受生老病死之苦。完全無病無痛,心境永遠是快樂的,這是最大的幸福。能這樣就是福報中人,福報不一定是錢多或是地位高,錢財愈多、權力愈大,他的煩惱可能比一般人更多。

  所以什麼是罪,什麼是福,很難下定義。中國儒道兩家的觀念看來,什麼是幸福?知足常樂就是。人能安于現實就是幸福,但是人類的心理,不論古今中外、男女老幼,統統是不安于現實的,這是人的通病,所以統統沒有幸福。真正的幸福在哪裏?就在禅宗講的,「當下即是」,就在現在這一剎那。你現在有張椅子坐,手中有本《維摩诘經》,不管它是二是不二,就把心一放,那管你是講佛經也好,歌星唱歌也好,安于現實馬上就舒服了,這一下就是福,就在一念之間,這就是不二。

  剛才搭一位同學的車過來,他開上一條剛剛新修好的公路,然後告訴我這一條叫馬殺雞路,我被搞得摸不著頭腦。他解釋因爲路修得不平坦,車子開過去,一路在顛,就像公路在給我們按摩,我聽了啞然失笑。如果換一個心態,那不一邊開車一邊罵施工的單位才怪,這就是個安于現實的例子。由這個罪與福講到馬殺雞,你看它明明是受罪,給人又捏又搥的,還要吩咐師傅重一點。嘿,再重一點就痛死人了,輕微的痛和刺激,我們把它當享受,在受罪當中求福。可見罪與福只是我們觀念的區別,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,它們的本性是一個東西。

  再舉一個例子,東南亞盛産的榴蓮,號稱是水果之王,但是很多人連聞那個味道都受不了,不用說吃了。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國外,招待我的朋友極其慎重地端出來時,那個氣味真不敢恭維。但是同桌一班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說這是珍品,勸我試試。既然如此,我就把心中負面觀念拿開,當成是好吃的吃。頭叁口真不好吃,不過我裝作好吃的樣子,到了第四口,我吃出滋味來了。從此就敢吃榴蓮了,每次碰上了也吃個一兩口。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樣。你能把感受觀念拿掉,受罪與享福都是一回事。

  有位同學開始帶人學靜坐,他告訴我有一個問題,學靜坐的人真到了空的境界,每個都會害怕的。我說,你們是窮小子發了財就忘了窮。一切衆生都怕空的,都抓著個有。《金剛經》說,如果能在空的境界來臨時不怕的話,這人的善根是過去生親近了無量佛所種下的,空對他實在是一種享受。一個人單獨過生活,那種寂寞和無聊,能夠當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