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无相,这是与一相相对的,就成了二法门。实际上,无相还是相,空也是相。无相是空吗?这只能勉强这么说,真正说来,空也是相。所以《心经》上观自在菩萨说:「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」。

  那么无相在哪里呢?无相在有相中。这比较难悟进去了,「一相即是无相」,因为相是生灭法,不住的,了解了,当下即是,一相就是无相,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。但是也「不取无相」,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,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。其实,一相也可,无相也可,正如同我常告诉大家的:「有时且念十方佛」,起有相念佛之心,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;「无事闲观一片心」,是无相境界,是禅。这是禅净双修。如此有相无相「入于平等」,没有矛盾对立,那就是入不二法门。净土与禅,净土与密,都是不二法门。

  我们作个实验,你看书上这个「二」字,大家都了解两横是二的意思,这是因文字相而意识到它代表的意义。你如果不通过思想意识,只盯住看「二」,过了一阵子,你会认不得了,不晓得是什么。因为这两横是个观念,所以你看这个字懂它的意思,联想到二的观念,后面是有个意识的作用。这个文字本身,在我们眼前是个相,它本来是空的。你打坐想证得空相,很容易,就写个大大的「二」字,放在眼前盯着看,看了一阵就不知道在看什么了。所以一切现象本身就是无相。

  这一品中,讲了许多不二法门的道理,很多都可以用现实体验,进入道体的境界,你们自己要留意。

  (七)妙臂菩萨──声闻心与菩萨心

  「妙臂菩萨曰:菩萨心、声闻心为二。观心相空如幻化者,无菩萨心,无声闻心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妙臂的名号是形容佛法有两只手臂,一是小乘声闻乘,一是大乘菩萨乘。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,小乘道绝对出世。如果小乘道入世了,就不再是小乘,已转入大乘了。

  大乘在梵文的音译是摩诃衍,摩诃是大的意思,后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马哈,摩诃衍就成了马哈亚,就是大车子的意思。中文翻译就不直接翻成车子,而用了「乘」字,也有车子的意思,但是更着重装载的意义,有交通工具的功能。装载量多的,就翻成大乘,心境狭小见解不大的,就翻成小乘。两者的目的,都是为了解脱人生烦恼,而到达超越世俗的眞实地,所以乘大车子去也可以,乘小车子去也可以。当然,乘小车子的容易小器,路旁有人想搭车,因为车小载不动,只好拒搭。可是乘大车的菩萨,只要路旁有人招手,他就停车,甚至你不招手,他也停到你面前,邀你上车。

 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。没有小乘,显不出佛法的清高。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,那是放在山顶上欣赏用的。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,它能藏污纳垢,包容一切,好的坏的,善的恶的,无所不容纳。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,这是菩提心的基础。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,因为中文的觉悟不能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,所以保留译音,不翻译。学佛的人不能悟道,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。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,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,来爱护一切众生,这就是菩萨心。

  声闻心是自了汉,就是老子说的「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」也是出离心,对世间一切厌离,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。所以声闻偏向走空的路线,躲在清净中,万缘放下,一念不生。我们在家人,有时厌烦了,小乘之念不觉油然而生,真懒得管了,懒得管就是放弃,想躲到山中闭关去,这种就是小乘的心理。一般人都十分欣赏这种心态,中国有无数的诗词,都歌颂这样的境界,充满了小乘思想。譬如「闭门不管窗前月,吩咐梅花自主张」,「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「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」。又如《桃花源记》及《五柳先生传》等文章都是。

  再如前几年,美国「嘻皮」圈中,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,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,一个是普贤的化身。寒山作的一首偈子:

 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

 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

 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爱,你打坐用功能到达这个境界,就了不起了。但是这个境界是声闻心,小乘的境界。用庄子的话来说,就是「澡雪精神」,干净如白纸,一粒灰尘都没有。我们都很希望能到达这样的境界,可是纵然到了,还是声闻心,不足以入菩萨道。

 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,见到许多人喜欢寒山这个偈子,就对大家说,这偈子所表达的是清净面,是法身一边的事,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。旁人听了不服气,就请他说说自己的境界。他就说:

  吾心似灯笼 点火内外红

  有物堪比伦 来朝日出东

 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,是二法门,实际上,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,真悟进去了,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。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,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。道家有位成仙的人,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,最后一句是「心头热血比丹红」,我当年读了这句诗,非常佩服,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。

  妙臂菩萨在这里说,大乘的菩萨心,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,是二。可是不论大乘小乘,起心动念之际反观内照,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。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,这样就入不二法门。

  

  (八)弗沙菩萨──善与不善

  「弗沙菩萨曰:善、不善为二。若不起善、不善,入无相际而通达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弗沙是译音。对这些菩萨们所作的报告,大家可以参考老古新出版的《维摩诘经集注》,里面收集了传统注解。我介绍的方式是用现代的观念,使大家容易修证。

  其它的经典或者会用「善、恶为二」,此处鸠摩罗什法师却翻成「善不善为二」,这是《维摩诘经》常见的笔调。不善就是恶,但是不用对立的「恶」字,而用否定的「不善」,意思是比恶还坏,文学上也比较美。你们搞翻译的同学,要留心佛经上这些句子的文学技巧。

 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,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,例如小孩子看电视,常会问父母剧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。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,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,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,不但没有恶,也没有善的存在。真正得道的人,善恶两头都不起。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,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,而通达佛道,进入不二法。

  所以,有时我们到有些宗教团体或是教育团体时,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,哪知道更烦,听的都是人我是非。为什么如此?因为没有做到无相,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。中国宋朝时理学发达,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,讲的是作人的道德规矩。可是宋朝后来积弱不振,党争不断,与理学的发达不无关系。都是君子与君子,小人与小人之争。究竟谁是君子,谁是小人,搞不清楚。结成许多派别,互争学术和行为善恶的意见,国家也完蛋了。后世对这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:「平时无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。」一点用也没有!平日道貌岸然,头头是道,到国家出了大事,一点办法也没有,只有上吊投海的份。

  

  (九)师子菩萨──罪与福

  「师子菩萨曰:罪福为二。若达罪性,则与福无异,以金刚慧,决了此相,无缚无解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师不是狮子,是人天之师。罪就是普通讲造业,福是修福报。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,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。罪与福相对,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,人活着都是受罪,尤其是年纪大了,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。完全无病无痛,心境永远是快乐的,这是最大的幸福。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,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,钱财愈多、权力愈大,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。

  所以什么是罪,什么是福,很难下定义。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,什么是幸福?知足常乐就是。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,但是人类的心理,不论古今中外、男女老幼,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,这是人的通病,所以统统没有幸福。真正的幸福在哪里?就在禅宗讲的,「当下即是」,就在现在这一剎那。你现在有张椅子坐,手中有本《维摩诘经》,不管它是二是不二,就把心一放,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,歌星唱歌也好,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,这一下就是福,就在一念之间,这就是不二。

  刚才搭一位同学的车过来,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,然后告诉我这一条叫马杀鸡路,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。他解释因为路修得不平坦,车子开过去,一路在颠,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按摩,我听了哑然失笑。如果换一个心态,那不一边开车一边骂施工的单位才怪,这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。由这个罪与福讲到马杀鸡,你看它明明是受罪,给人又捏又搥的,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。嘿,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,轻微的痛和刺激,我们把它当享受,在受罪当中求福。可见罪与福只是我们观念的区别,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,它们的本性是一个东西。

  再举一个例子,东南亚盛产的榴莲,号称是水果之王,但是很多人连闻那个味道都受不了,不用说吃了。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外,招待我的朋友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,那个气味真不敢恭维。但是同桌一班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说这是珍品,劝我试试。既然如此,我就把心中负面观念拿开,当成是好吃的吃。头三口真不好吃,不过我装作好吃的样子,到了第四口,我吃出滋味来了。从此就敢吃榴莲了,每次碰上了也吃个一两口。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样。你能把感受观念拿掉,受罪与享福都是一回事。

  有位同学开始带人学静坐,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,学静坐的人真到了空的境界,每个都会害怕的。我说,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。一切众生都怕空的,都抓着个有。《金刚经》说,如果能在空的境界来临时不怕的话,这人的善根是过去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,空对他实在是一种享受。一个人单独过生活,那种寂寞和无聊,能够当…

《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