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成享受才能学佛。享受与不享受,罪与福,只是在一念之间,不是两样,如果当成两样就是有分别心,是不能学佛的。

  能了解这个道理,就不是普通的智慧,是金刚慧。金刚是形容颠扑不破的意思。有这样的智慧,自然不受一切相对理论所束缚,连解脱束缚的观念也没有了。如此,是入不二法门。

  

  (十)师子意菩萨——有漏与无漏

  「师子意菩萨曰:有漏无漏为二。若得诸法等,则不起漏不漏想,不着于相,亦不住无相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。修持佛法得道,是得无漏果。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:天眼通(现代有人称第三眼)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。不共有的是第六通,就是漏尽通,是外道做不到的,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,那就不叫外道了。

  什么是漏?我们的六根都在漏。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,近视眼特别多,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,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。不知道你们怎么样,我读书非要用普通的灯不可,日光灯对我来讲,闪动得太厉害,眼睛受不了。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,几乎除了吃饭、上厕所、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,真做到了手不释卷、眼不离卷,字又那么小,还要作笔记,这么弄下来,眼睛也没弄坏。当年的灯是油灯,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蕊,如此而已。现在的灯很亮,很多书用全白的纸印,这样也会伤眼。所以我们出版的书,都不喜欢用太白的纸,外行的人还问我们,为什么用比较差的的纸印书。

 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,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。除了前五根,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,意根也在漏,当然不能成道。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,是真正入定,六根不动了,内外皆绝。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,是小乘法门的极顶,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:「外息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可以入道。」一切外缘都放下了,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,内外皆绝,就心如墙壁,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。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,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,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,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。

 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,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,无时无刻不在消耗。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,回来后对我说,老师,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,教笨学生之痛苦,真不如自杀算了!我对他说,这就像人家说,养子方知父母恩。他接着说,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。他还不到三十岁,身体都快垮了,漏得非常厉害。道家说法是,「开口神气散,意动火工寒。」你再好的功夫,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,功夫就垮了。烧饭的火候要够,如果一下生火,一下灭火,自然无法成事。修道也是一样,教书不能不动思想,动了意,火工就消了,道也修不成了。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,不是为了利己,全盘牺牲了自己,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。

  所以有人问我,耶稣是不是菩萨?我说绝对是菩萨!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,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。在那个时代背景,他要劝人为善,只有那个办法,最后牺牲了自己。他最后讲,自己是为世人赎罪,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,是行菩萨道。我觉得他的伟大,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,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,表示自己是普通人。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,要达到无漏之果,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。

 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,即使入定,终究要出定。出定就会明白,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,必须由小向大,转向大乘。所以师子意菩萨说,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,如果了解到,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,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,就证得平等法门。不起有漏、无漏的分别,不着于小乘的清净、非出世之相,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。既然不着相,入世出世都一样,这就是入不二法门。

  

  (十一)净解菩萨──有为与无为

  「净解菩萨曰:有为无为为二。若离一切数,则心如虚空,以清净慧,无所碍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净解菩萨是表示,真正到达了诸法皆净的境界。解是见解、知解,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知见上的解脱。

  《金刚经》说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有为法是有所修为,凡是有所依持的方法,都是有为法。例如念佛、数息,或是静坐时用意识求个空的境界,都是有为法。一切的世间、出世间法都是有为法。大彻大悟,成佛的人,才真正到达无为法。无为大致分两种:有余依涅槃,习气没有完全断根,依空为究竟,是罗汉果;无余依涅槃是佛境界,一切习气净尽,「净解」了,是大无为境界。涅槃翻成中文有时候就是无为。

  一般观念以为,修有为法的不是外道,就是魔道。例如守窍、练气脉、念咒扶鸾等,有所作为的皆是有为法。世间观念是把有为、无为分开的,真证了道的人,看有为无为只是观念的问题,皆是唯心所造。假如真能心如虚空(这是彻底的虚空,不是意识造出来的,否则又成了有为法),就能够将有为无为合一。换句话说,就可以出世,也可以入世,都没有妨碍。如何达到呢?就是要有清净慧,绝对清净的智慧,以智慧而得解脱,这个就是不二法门。

  

  (十二)那罗延菩萨——世间与出世间

  「那罗延菩萨曰:世间出世间为二。世间性空,即是出世间,于其中不入不出,不溢不散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那罗延是梵文的音译,那罗延菩萨就是金刚大力士菩萨,等于密宗的金刚藏菩萨。这名称代表颠扑不破的意思,在任何时间环境都不会被打倒。显教表现的菩萨,多半是慈眉善目,眼睛半开半闭的,这是顺世之法,顺应世间人的观念,认为修道的人应该这么善良的。显教认为,用恶眼瞪人都是犯菩萨戒的。但是菩萨也有走逆法的,因为光是善良不能教化所有的人,有时要用相反教法,显金刚怒目相,让人看了畏惧,因而不敢起妄念。手段不同,目的却是一个,都是为了教化众生。在山东青岛有个名山叫崂山,本来是道教圣地,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有些得神通的大阿罗汉发现,这崂山也是得道菩萨的道场,因此崂山就叫作那罗延窟,有时看到有些书的作者称,成书于那罗延窟,就晓得他是在崂山写成的书。

  前面讲到净解菩萨,对有为无为法达到了不二,不起矛盾,然后能够入世。大乘菩萨都是走入世法,所以佛教所塑的菩萨像,几乎没有出家相,除了地藏王菩萨,这我们提过很多次了。真正要入世,必须具备金刚颠扑不破的精神,就是耶罗延菩萨报告的境界。

  一般用二分法看出世和入世,如何做到那罗延菩萨所讲的出世和入世不二呢?要靠内在的修养。当我们在入世的时候,一切的作为、起心动念,要能当体即空。用禅宗的话讲,叫当下即是。你入山修道,在没有见到空性之前,入了山仍然有烦恼。如果在入世中做得到当念即空,不受世间法影响而动摇,用不着入山已经出世了。就是说身不出家,心已经出家。在世间而念念本空,既不散乱,又不昏沈,心中没有紧张忙乱,这样叫作入不二法门。这位菩萨的名号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修持路线,是不离世间,修出世间法,而最终成道。这也是六祖在《坛经》中所说的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

  

  (十三)善意菩萨──生死与涅槃

  「善意菩萨曰:生死涅槃为二。若见生死性,则无生死,无缚无解,不然不灭。如是解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这位菩萨的名号很容易了解,但是这个善意还有另一层意义:善于了解意识的应用。意识解脱了,妄念就已经空了。拿唯识来讲,悟道人的第六意识就不叫第六意识了,而是转识成智,变成了智慧的境界,叫作妙观察智。这里的善意,是讲妙观察智的作用。善意菩萨是意识已经转了的人,可以了生死,分段生死是绝对了的。

  我们欲界的凡夫,都在分段生死之中。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永恒不绝的,但是在现象上看有生死,活了几十年就走了。这在整个生命上看来,是个分段的作用,因此也就有轮回。修持有定力的人,就超越了分段生死,到了色界以上。这样了生死了吗?例如古代常见记载有人可以预知什么时候要死了,就先通知别人,到时两腿一盘就走了,很自在,现代这样的人不多了。一般人看来,能修行到这个地步,好像是了生死了,其实还不一定。他能了这欲界的分段生死,还未必能了根本的变易生死。变易生死是很细的,由色界到无色界是变易生死,我们不详细报告了,大家离这境界还早,现在只要先有个概念,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总合起来都属于生死问题。

  真正能彻底了生死的,只有成佛的人,证得涅槃。涅槃不是死亡,是不生不灭。生死和涅槃是两个对立的现象,你们很多人喜欢学禅,讲悟道,悟了作什么?悟了就证得涅槃,了了生死。当然你们同我一样,讲了半天不但不能了生死,连病都不能了,还随时在感冒中。当然,禅宗祖师们悟了道就没有生病,没有感冒了吗?不见得,也会有病。我佛如来也曾有病。但是虽然在病中,在老死中,与一般未悟道的凡夫毕竟不同,同中有不同,共业中有不同的别业。

  真正的涅槃是不生不死,如果说是道家的长生不死,那不是涅槃,还是要再来的。长生不死是生死两头中间的一小段,在大问题里头,他还是在生死中,这个观念要分清楚。

  真证到涅槃的人,是像学佛人常说的「跳出三界外」。我们可以问一个假设的问题,你跳出三界后,是要跳到哪一界?佛法只有讲三界,如果「没有」可以算界的话,那它就算第四界了。可是「没有」怎么算是界?那么要跳到哪里去,就值得研究了。所以了生死证涅槃,涅槃究竟在哪里?涅槃就在生死中,这个有为世间就是涅槃,不生也不死。

  生死在何处了?生死就在生死自性中了。生死是一个现象,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生死中。所以说「若见生死性,则无生死」,也用不着去了生死。生死只是形态上的生死,自…

《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