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成享受才能學佛。享受與不享受,罪與福,只是在一念之間,不是兩樣,如果當成兩樣就是有分別心,是不能學佛的。

  能了解這個道理,就不是普通的智慧,是金剛慧。金剛是形容顛撲不破的意思。有這樣的智慧,自然不受一切相對理論所束縛,連解脫束縛的觀念也沒有了。如此,是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(十)師子意菩薩——有漏與無漏

  「師子意菩薩曰:有漏無漏爲二。若得諸法等,則不起漏不漏想,不著于相,亦不住無相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現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題了。修持佛法得道,是得無漏果。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種通:天眼通(現代有人稱第叁眼)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。不共有的是第六通,就是漏盡通,是外道做不到的,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盡通,那就不叫外道了。

  什麼是漏?我們的六根都在漏。這一代年輕人眼漏得很厲害,近視眼特別多,在電視和日光燈影響之下,眼睛的精力損耗特別大。不知道你們怎麼樣,我讀書非要用普通的燈不可,日光燈對我來講,閃動得太厲害,眼睛受不了。當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經,幾乎除了吃飯、上廁所、睡眠之外的時間統統在讀書,真做到了手不釋卷、眼不離卷,字又那麼小,還要作筆記,這麼弄下來,眼睛也沒弄壞。當年的燈是油燈,用一小盤花生油和棉燈蕊,如此而已。現在的燈很亮,很多書用全白的紙印,這樣也會傷眼。所以我們出版的書,都不喜歡用太白的紙,外行的人還問我們,爲什麼用比較差的的紙印書。

  我們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,不要以爲只有漏丹叫漏。除了前五根,你的思想煩惱不能停的話,意根也在漏,當然不能成道。得阿羅漢就是得無漏之果,是真正入定,六根不動了,內外皆絕。達摩祖師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話,是小乘法門的極頂,也是無漏法門的境界:「外息諸緣,內心無喘,心如牆壁,可以入道。」一切外緣都放下了,內在連呼吸都不動了,內外皆絕,就心如牆壁,才可以證入無漏的境界。這境界就是小乘無漏果的極果,能做得到前面叁句話,至少祛病延年不成問題,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。

  大乘菩薩是入世的,其實入世的菩薩隨時都在漏,無時無刻不在消耗。譬如有同學出去教書,回來後對我說,老師,我現在才知道你的痛苦,教笨學生之痛苦,真不如自殺算了!我對他說,這就像人家說,養子方知父母恩。他接著說,第二個痛苦是身體吃不消。他還不到叁十歲,身體都快垮了,漏得非常厲害。道家說法是,「開口神氣散,意動火工寒。」你再好的功夫,開口講幾十分鍾之後,功夫就垮了。燒飯的火候要夠,如果一下生火,一下滅火,自然無法成事。修道也是一樣,教書不能不動思想,動了意,火工就消了,道也修不成了。大乘菩薩入世是利人,不是爲了利己,全盤犧牲了自己,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。

  所以有人問我,耶稣是不是菩薩?我說絕對是菩薩!他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,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來看人。在那個時代背景,他要勸人爲善,只有那個辦法,最後犧牲了自己。他最後講,自己是爲世人贖罪,這種心境是沒有埋怨痛苦,是行菩薩道。我覺得他的偉大,是最後被釘上了十字架,流出來的血是紅色的,表示自己是普通人。所以行菩薩道是有漏的,要達到無漏之果,只有行小乘禅觀的路線。

  但是小乘羅漢的果位並非究竟,即使入定,終究要出定。出定就會明白,小乘的這個有余依涅槃非究竟,必須由小向大,轉向大乘。所以師子意菩薩說,有漏與無漏是對立的境界,如果了解到,真正大乘菩薩就是在有漏有爲法中,證得無漏無爲法的道,就證得平等法門。不起有漏、無漏的分別,不著于小乘的清淨、非出世之相,也不著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。既然不著相,入世出世都一樣,這就是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(十一)淨解菩薩──有爲與無爲

  「淨解菩薩曰:有爲無爲爲二。若離一切數,則心如虛空,以清淨慧,無所礙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淨解菩薩是表示,真正到達了諸法皆淨的境界。解是見解、知解,我們學佛就是爲了得到知見上的解脫。

  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爲法是有所修爲,凡是有所依持的方法,都是有爲法。例如念佛、數息,或是靜坐時用意識求個空的境界,都是有爲法。一切的世間、出世間法都是有爲法。大徹大悟,成佛的人,才真正到達無爲法。無爲大致分兩種:有余依涅槃,習氣沒有完全斷根,依空爲究竟,是羅漢果;無余依涅槃是佛境界,一切習氣淨盡,「淨解」了,是大無爲境界。涅槃翻成中文有時候就是無爲。

  一般觀念以爲,修有爲法的不是外道,就是魔道。例如守竅、練氣脈、念咒扶鸾等,有所作爲的皆是有爲法。世間觀念是把有爲、無爲分開的,真證了道的人,看有爲無爲只是觀念的問題,皆是唯心所造。假如真能心如虛空(這是徹底的虛空,不是意識造出來的,否則又成了有爲法),就能夠將有爲無爲合一。換句話說,就可以出世,也可以入世,都沒有妨礙。如何達到呢?就是要有清淨慧,絕對清淨的智慧,以智慧而得解脫,這個就是不二法門。

  

  (十二)那羅延菩薩——世間與出世間

  「那羅延菩薩曰:世間出世間爲二。世間性空,即是出世間,于其中不入不出,不溢不散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那羅延是梵文的音譯,那羅延菩薩就是金剛大力士菩薩,等于密宗的金剛藏菩薩。這名稱代表顛撲不破的意思,在任何時間環境都不會被打倒。顯教表現的菩薩,多半是慈眉善目,眼睛半開半閉的,這是順世之法,順應世間人的觀念,認爲修道的人應該這麼善良的。顯教認爲,用惡眼瞪人都是犯菩薩戒的。但是菩薩也有走逆法的,因爲光是善良不能教化所有的人,有時要用相反教法,顯金剛怒目相,讓人看了畏懼,因而不敢起妄念。手段不同,目的卻是一個,都是爲了教化衆生。在山東青島有個名山叫崂山,本來是道教聖地,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有些得神通的大阿羅漢發現,這崂山也是得道菩薩的道場,因此崂山就叫作那羅延窟,有時看到有些書的作者稱,成書于那羅延窟,就曉得他是在崂山寫成的書。

  前面講到淨解菩薩,對有爲無爲法達到了不二,不起矛盾,然後能夠入世。大乘菩薩都是走入世法,所以佛教所塑的菩薩像,幾乎沒有出家相,除了地藏王菩薩,這我們提過很多次了。真正要入世,必須具備金剛顛撲不破的精神,就是耶羅延菩薩報告的境界。

  一般用二分法看出世和入世,如何做到那羅延菩薩所講的出世和入世不二呢?要靠內在的修養。當我們在入世的時候,一切的作爲、起心動念,要能當體即空。用禅宗的話講,叫當下即是。你入山修道,在沒有見到空性之前,入了山仍然有煩惱。如果在入世中做得到當念即空,不受世間法影響而動搖,用不著入山已經出世了。就是說身不出家,心已經出家。在世間而念念本空,既不散亂,又不昏沈,心中沒有緊張忙亂,這樣叫作入不二法門。這位菩薩的名號就告訴了我們他的修持路線,是不離世間,修出世間法,而最終成道。這也是六祖在《壇經》中所說的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

  

  (十叁)善意菩薩──生死與涅槃

  「善意菩薩曰:生死涅槃爲二。若見生死性,則無生死,無縛無解,不然不滅。如是解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這位菩薩的名號很容易了解,但是這個善意還有另一層意義:善于了解意識的應用。意識解脫了,妄念就已經空了。拿唯識來講,悟道人的第六意識就不叫第六意識了,而是轉識成智,變成了智慧的境界,叫作妙觀察智。這裏的善意,是講妙觀察智的作用。善意菩薩是意識已經轉了的人,可以了生死,分段生死是絕對了的。

  我們欲界的凡夫,都在分段生死之中。我們的生命本來是永恒不絕的,但是在現象上看有生死,活了幾十年就走了。這在整個生命上看來,是個分段的作用,因此也就有輪回。修持有定力的人,就超越了分段生死,到了色界以上。這樣了生死了嗎?例如古代常見記載有人可以預知什麼時候要死了,就先通知別人,到時兩腿一盤就走了,很自在,現代這樣的人不多了。一般人看來,能修行到這個地步,好像是了生死了,其實還不一定。他能了這欲界的分段生死,還未必能了根本的變易生死。變易生死是很細的,由色界到無色界是變易生死,我們不詳細報告了,大家離這境界還早,現在只要先有個概念,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總合起來都屬于生死問題。

  真正能徹底了生死的,只有成佛的人,證得涅槃。涅槃不是死亡,是不生不滅。生死和涅槃是兩個對立的現象,你們很多人喜歡學禅,講悟道,悟了作什麼?悟了就證得涅槃,了了生死。當然你們同我一樣,講了半天不但不能了生死,連病都不能了,還隨時在感冒中。當然,禅宗祖師們悟了道就沒有生病,沒有感冒了嗎?不見得,也會有病。我佛如來也曾有病。但是雖然在病中,在老死中,與一般未悟道的凡夫畢竟不同,同中有不同,共業中有不同的別業。

  真正的涅槃是不生不死,如果說是道家的長生不死,那不是涅槃,還是要再來的。長生不死是生死兩頭中間的一小段,在大問題裏頭,他還是在生死中,這個觀念要分清楚。

  真證到涅槃的人,是像學佛人常說的「跳出叁界外」。我們可以問一個假設的問題,你跳出叁界後,是要跳到哪一界?佛法只有講叁界,如果「沒有」可以算界的話,那它就算第四界了。可是「沒有」怎麼算是界?那麼要跳到哪裏去,就值得研究了。所以了生死證涅槃,涅槃究竟在哪裏?涅槃就在生死中,這個有爲世間就是涅槃,不生也不死。

  生死在何處了?生死就在生死自性中了。生死是一個現象,能生能死的那個東西不在生死中。所以說「若見生死性,則無生死」,也用不著去了生死。生死只是形態上的生死,自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