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性上沒有生死。人生最恐怖的問題就是生死,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,就沒有煩惱的束縛。既然沒有束縛,我何必求解脫呢?既然沒有懷疑,我何必求真理呢?既然沒有障礙,我何必修道呢?了了生死的人,在生死自性中就是解脫,沒有東西綁住你,也就不然不滅,不然就是不生。能夠這樣理解的,就是入不二法門。
五代有位秀才居士張拙,去向石霜禅師問道,禅師問他叫甚麼名字,他說我叫張拙。禅師說,找個巧都找不到,哪裏來個拙呀!他就悟道了!也不用修白骨觀或是念「唵嘛呢叭咪吽」。他悟道後就作了一首偈子:
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我家
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
破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
隨順世緣無罣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
佛法到了中國,變成禅宗就用文學的境界,幾句詩詞把最高深的佛道表達完了。這偈子的最後一句,說的就是涅槃就在生死中,就在煩惱中,有自性清涼之地。證到這個境界的人,就可以如《楞伽經》所講,得「意生身」,真得了「意生身」就是善意菩薩的境界。
(十四)現見菩薩──盡與不盡
「現見菩薩曰:盡不盡爲二。法若究竟,盡若不盡,皆是無盡相。無盡相即是空,空則無有盡不盡相。如是入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現見菩薩在《華嚴經》上也有出現,他就是普賢菩薩的境界。普賢就是無所不在、無處不在。普賢菩薩在哪裏?就在你眼前。你說沒有看到騎著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,他說不定就在你口袋中,普賢菩薩是無所不在的。
「盡」是邊際,盡就是到底,不盡是永遠不到底。盡與不盡,在觀念上是對立的。「盡若不盡,皆是無盡相」,真正悟了道的人,悟見自性本空,那所謂到底、不到底,都是不到底相。到底、不到底,是我們人爲的觀念,這宇宙是無量無邊的,現代的天文常識都知道,這虛空是無盡的,太空中像我們這樣的銀河系統是算不盡的,同佛經所說的一樣。何以稱它是無盡?這無盡相就是空。你們說今天打坐比較空,我就了解,你那個空,大得像個小洞而已。空!那只是你意識的一點清淨境界。你那凡夫境界的意識透不過去的,你怎麼幻想也透不過去的。能透過去你就解脫了,那就可以了解一點無盡相。
聽了現見菩薩這一句話,空也好,不空也好,都是真空相。你打坐就不用求個空了,就那麼一坐不是蠻好嘛!是真的喲!你真的能這樣放下就差不多了,不要另外求一個放下。問題是你們一上座都求一個放下,因此永遠放不下。現見菩薩告訴你,無盡相就是空,空就是無有盡,無有不盡。無所謂到底,無所謂不到底。你能夠有這樣的信念和理解,就是入不二法門。現見用白話來講就是現實,他告訴你這法門,就在現在這裏,懂了就可以證入。無量無際講了半天,就是空嘛!空在哪裏?空就在這裏!怎麼空得了呢?你不要空就空掉了。不要空的那個就是空的,空的那個就是不空的。這樣我們就無法了解了,只好付諸一笑,你真的一笑,就空了。只可惜你不是真的一笑,所以不得解脫。
(十五)普守菩薩──我與無我
「普守菩薩曰:我、無我爲二。我尚不可得,非我何可得?見我實性者,不複起二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普守就是定,不動明王,不動者真定。
我與無我是兩個對立,真見到空性了,當然已達到無我的境界。空了哪裏有我?不像我們,打起坐來拚命想求無我,但是這個我還是很大的。怎麼去空這個我?佛法講智慧的解脫,不是盲目的信仰。「我尚不可得」,哪裏還有個我?你找找我看,這身體沒有一處是我,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是零件,都可以拿掉,身心內外都沒有我。你對這個身體只有幾十年的使用權,此身只是我之所屬,畢竟非我之所有。凡夫都認爲此身即我,但我可不在這身上。身外我究竟在哪裏?不可知,找不到,這就是話頭,去參,去觀。
既然我都沒有,我都找不到了,那何必去找個無我呢?就像是同學打坐幾十年,求不到空,既然空求不到,格老子,不求你空了,腿子一盤睡覺去,嘿!反而對了!可惜你沒有這個本事。反正空不了嘛,那就算了,我就不空了。你試試看,你不空也做不到。真做到你就成功了,就是這個道理。
你看《維摩诘經》這裏寫得多好,它同中國的禅宗有絕對的關系,中國的佛教文學,從這本經出來以後,大變了一番。「我尚不可得,非我何可得?」文字用得真好。如果用「無我何可得」,味道就變了,一字之差就差遠了。你們在這種地方要多研究,文言文就會變好了,白話文也變好了。
「見我實性者,不複起二」,見到我的本性是空的,不用你去空他的,那我與非我就不會對立,這樣是真見道,是入不二法門。
前面幾位菩薩一路講下來,先是見道,然後是修道。到了這裏,普守菩薩講的是定的功夫。現在在定的境界中,又轉到了另一位菩薩。
(十六)電天菩薩──明與無明
「電天菩薩曰:明、無明爲二。無明實性即是明,明亦不可取。離一切數,于其中平等無二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電天是這位菩薩的名號。中國古代的神話講打雷的神叫雷公,閃電的神叫電母,他們是否有婚姻契約就不知道了。
「明」是指有相的,如定中的光明境界。在教理上講,無明是指愚癡無知;在事上,也就是功夫上講,無明就是黑暗。禅宗祖師經常罵人無明,是「黑漆桶一團」,上座時兩眼一閉,前面黑烏烏地,什麼都不知道了。修持只要稍有定力,自性必然發光。
明與無明是對立的。可是光明從哪裏來的?是從無明實性來的,「無明實性即是明,明亦不可取。」有些人用功時見到點光,就自認爲不得了啦,以爲快要得道了。好啊!馬上進入神經菩薩境界了。電天菩薩告訴我們,光明是從無明來的,陰極陽生嘛。《楞嚴經》告訴我們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。卻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。」要修定,淨極了,自性光明就開發了,到了這個境界再回轉來看世界,才覺得如夢如幻。所以學佛如不想做功夫,就一天到晚在散亂中,散亂也就是造惡業。這怎麼成道啊?不可能的。
但是你真做到光明現前了,明也不可取。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一個原則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」電天菩薩也告訴我們:「離一切數,于其中平等無二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離開一切相對的觀念,在明與無明之間,平等不二,是入不二法門。他連怎麼用功夫都告訴我們了。
(十七)喜見菩薩──喜金剛成就
「喜見菩薩曰:色、色空爲二。色即是空,非色滅空,色性自空,如是受想行識。識、空爲二。識即是空,非識滅空,識性自空。于其中而通達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這本經的排列次序是很嚴密的,剛才電天菩薩的光明境界之後,就是喜見菩薩,就得喜了。以密宗來講,是喜樂金剛的境界,喜是心理上的喜悅,沒有憂悲苦惱,當然也沒有那討債的面孔。樂就一定輕松,是快樂。
喜見菩薩講的這一段很嚴重,到這一步,已經是菩薩地的初步歡喜地。大歡喜境是很難達到的,喜樂金剛是很難修的。這一段話,等于把二百六十字的《心經》解釋完了。色,包括了物質世界,地水火風四大,都是色,這是有形的。無形的呢?唯識上的八觸(動、癢、輕、重、冷、暖、澀、滑)所生的色,意境上所生的色(法處所攝色),也包括在內。例如男女之愛,好色,覺得漂亮或不漂亮,就是色法,雖然不是四大,但也不離開四大。喜歡藝術,喜歡山水也是好色。
「色空」,能夠把色證到了空,真是太難了,不要吹牛了。但是色法的本性是空,不相信嗎?有個辦法,你找個喜歡看的人,整天跟著看,包你看不到半個鍾頭就厭。世界上誰最漂亮?自己最漂亮,對不對?在鏡子裏看自己愈看愈美(有同學不同意),不是?那你是菩薩了。你試試,只要在鏡子裏看自己看上叁分鍾,那個就不是你了。你不要害怕,有時好像身體都沒有了,是很恐怖的。但是有人會利用這個方法,進入空定的境界,不過要趕快把眼睛閉了,不要再看鏡子,再看下去會瘋了的。不瘋至少也靈魂出竅,很嚴重的。實際上,這有科學根據,透過注意力集中一點會使你空掉,要注視自己,不要動,也不要去分析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,盯住看,這一下就沒有了。不但鏡中的影像沒有了,自己也沒有了。
做到了這一步,你就可以了解到色空無我,就曉得色即是空。色的本性自然就是空的,不用你去想辦法讓它變空,所以色即是空。《心經》上又加一句「空即是色」,也是非色滅空。不是把物質毀壞了,變成空,而是色相的本身就是空。有一句流行的古話說,「酒不醉人人自醉,色不迷人人自迷。」一點都沒有錯。你說花好看,同花本身有什麼關系?是你自己著迷。因此廟子裏的菩薩都塑得很莊嚴,你爲什麼不著迷呢?因爲你有恭敬心在。換了是位小姐,男生看了就著迷了。
受(感覺)想(思想)行(生命本能活動)識(意識),也同色一樣,合起來叫作五陰。五陰都是一念變出來的,是意識變出來的。所以接下來講識空爲二,意識是有,空是沒有,看來是對立的,其實識即是空。爲什麼叫你們修白骨觀?要解脫成道非修不可,是了色陰境界很快的法門。色陰境界一了,下面四陰很快可以跟著了啦。
「非識滅空」,不是用意識境界造出來一個空,如果用意識境界滅了一切妄念達到空,那是非究竟的。因爲意識本身自然就是空的。如果修證的功夫集中而通達的話,自然達到喜金剛的成就,心中會有無比的喜,比你中了什麼彩票都要開心。所以,要能證到空性,才能真正得喜。
(十八)明相菩薩──種性轉變
「明相菩薩曰:四種異空種異爲二。四種性,即是空種性,如前際後際空,故中際亦空。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明相不是指光明相,是明白、悟了一切相的意思。
地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