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水火風四大種性沒有固定的,它本性是空的,爲什麼?因爲種性與心念的作用是一樣的。念頭分成前中後,在教理上也叫叁心,是出自《金剛經》的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。過去心是前際,未來心是後際,現在心是中際,所以又叫叁際。學禅宗的人講叁際托空,就是講把這叁個念頭的邊際解脫了,在這中間呈現一段空靈,就是當下即空,也是此地說的「中際亦空」。

  所謂四大種性是跟著意識觀念來的,意識就是一念。假定這個人當下一念空了,那麼色身四大種性就空了。所以說色身是可以改變的,但是無法用外力幫助。必須自己內心見道,一念之間了知四大種性的空相,如此叫作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(十九)妙意菩薩──眼與色妙觀察

  「妙意菩薩曰:眼色爲二。若知眼性于色,不貪不恚不癡,是名寂滅。如是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爲二。若知意性于法,不貪不恚不癡,是名寂滅。安住其中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這位菩薩是講修持的境界。前面已經有位菩薩講意識境界,現在又來一位,講悟道以後的境界,第六意識轉成了妙觀察智。

  凡夫不能成道,是因爲意識被妄念思想遮蔽、困住了。那麼,諸佛菩薩悟道了,還有意識嗎?照樣有的。有位學唯識的師父問六祖,這八識轉成四智證得叁身,要如何轉?這個一轉太難了!凡夫順著轉,所以輪回,能反著轉,就成佛。六祖告訴他,「但用名言無實性」,轉其名,而不轉其實。名相轉了,東西的作用不同了,但還是這個東西。等于一把刀,醫生用了可以救人,凡夫拿了可以殺人,它的分別在于意識。所以悟道以後的菩薩還有沒有意識?有的。可是悟道以後的菩薩,是否還有困擾凡夫的貪嗔癡?貪嗔癡是凡夫意根上的叁業,我們看妙意菩薩怎麼說。

  妙意菩薩在這裏,先教我們從眼睛上了,剛才我們講過看鏡子的比喻。假如眼睛看一切色相,能見色不是色,不起貪欲,不起恚念(恚是怒氣由內發到外在,怨天尤人都是恚念),不起迷戀,這樣就是寂滅。密宗有很多用眼境界的修持方法,當下進入不貪不嗔不癡的境界。不是密宗快,而是他能夠利用有爲法來修。但是究竟成就不成就,還是靠自己,不是靠方法。

  你也可以拿一尊佛像放在眼前觀,看久了絕對就看不到前面的色相,一片空了。我們前面講過叁祖的《信心銘》上面一句:「眼若不寐,諸夢自除。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。」利用眼觀色,也是一種法門。有同學問我,他瞪起眼睛來就一片空靈,可以這樣修嗎?我說,爲什麼不可以?但是你瞪起眼睛來可不要看,如果用看的,很快眼睛就會瞎了。雖然張開眼,但是沒有在看,沒有用到眼的機能,就沒有關系。否則你會用眼過度傷了眼,那我可不負責的,話先講明,你要開眼閉眼是自己的方便。

  妙意菩薩教我們用眼來觀色的法門,馬上達到離貪嗔癡的境界,不需要跳出世間,當下就是寂滅道場。接著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五根的修法也一樣。耳朵對于聲音,鼻子對于嗅覺,舌頭對于味覺,身體對于觸覺,意識對于思想,這都是相對的。但是如果同樣運用眼觀色的修法,你這五根也都可以得到解脫。

  他的結論是「若知意性于法,不貪不恚不癡,是名寂滅。」因爲歸納起來,貪嗔癡都是心理行爲,是意識發出來的。那麼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有沒有貪嗔癡呢?有的。但是從唯識來講,前五識的貪嗔癡是助伴作用,像是幫凶,而主犯是意識。例如眼睛也有恚,意識恨某人,眼睛就發出來瞪著他,跟隨意識做幫凶。如果意識喜歡某人,眼睛就會笑咪咪的,幫著意識做。借用法律的話來講,從犯幫凶的罪較輕,主犯的罪較重。所以若是意識對外境不起貪嗔癡,那麼前面的五根就自然對境心不起,自然就寂滅。

  講錯了,對境心不起還是另外一念,應該說:對境心數起,而自然寂滅。這個道理就是入不二法門。這個故事出自六祖《壇經》,廣東韶關的曹溪(因爲曹操的後人輾轉遷徙到此地定居,因此叫曹溪。)風水很好。後來六祖在這裏說法,他說法的廟子後世叫作南華寺,當時禅宗就有了南北二系,並不能算派別,只是風氣稍稍不同。在北方當然是六祖的師兄,神秀這一系。我們可不要看不起神秀,他的影響比六祖大。當時的文化中心在北方,有很多有修持的大師都在北方。不過神秀走的是漸修的路子,也是禅宗的正統。不要認爲神秀不是正統的禅宗,那就完全錯了。唐代當時的大文人如李白、杜甫,後世的白居易,這一班名人的禅,都是受神秀這一支的影響。南方的禅影響中國,要到唐末五代才開始。

  當時神秀那一系有一位臥輪禅師,他打坐時常有魔鬼來磨他,誘惑他,他都置之不理,還作了一首偈:

 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

 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

  這是真功夫啊!你不要輕視他。很多學禅的人,就依這個偈子修行,後來傳到了廣東。臥輪禅師的輩份自然比六祖低,有人拿了這偈子去問六祖,六祖就說了另一個偈子:

 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

 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

  菩提作麼長這句話妙得很,是問語,你說菩提怎麼長?一邊也是答案,菩提無長也無滅,哪裏能長?臥輪禅師的偈子是學禅的根本,根本做到了,有了臥輪禅師的境界,你再來談六祖的境界。後世學禅的拿了六祖的雞毛當令箭,那是六祖揩屁股的草紙,你不要拿來當帽子戴!他可以拿帽子來揩屁股,你不能,你還是要從臥輪的方法做起。

  (二十)無盡意菩薩──六度回向一切智

  「無盡意菩薩曰: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。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。如是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回向一切智爲二。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,于其中入一相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無盡是無量無邊,在凡夫,意是第六意識,成佛了也用意,不過意識這麼一轉,轉凡夫的妄念爲菩提。根據唯識,意在凡夫是分別心,轉識成智之後,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。無盡意菩薩報告的內容是六度,就是大乘修行的六個次序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梵文叫六波羅蜜。波羅蜜的原義就是由這裏到那裏,人如何超脫人世的苦海,到達清涼自在的那一邊。中文翻譯是翻義,就用了一個字:度。佛教常說要度人,如何叫度?就是使人能夠解脫,能夠大徹大悟才叫度,不是說叫人信佛就算度了。

  根據教理,六度的前五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是修福德資糧;般若是修智慧資糧。福德和智慧圓滿了,就可以成佛。這是從修行次第(就是層次)而說的,是漸修。

  《維摩诘經》上所講的六度,不是講漸修的次序,是講頓悟的。頓悟什麼呢?一乘道。沒有差別的。換句話說,六度所有的修持,乃至小乘大乘所有的修持,就是爲了一件事,爲了得一切智而成佛。不過要注意,一切智是教理的名稱,或者稱爲根本智,是見到本性,也是禅宗所說的開悟,明心見性。

  無盡意菩薩怎麼講六度呢?他先用第一條舉例,修布施就是爲了回向一切智。普通把布施和回向一切智分成兩邊,事實上布施這個行爲的自性,就是回向一切智。《維摩诘經》這裏所講的,是對形而上道第一義而講,不是第二義的境界。

  教理上講布施有外布施、內布施、無畏布施叁種,我們在前面都介紹過了。布施的時候要「叁輪體空」,施者、受者、施事都空了,做了就放下。這就是學佛人的正修行,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,你下座穿鞋子時,讓一步路給人家先走都是布施。中國文化也講「施恩不望報」,給人家好處不希望人家回報。但是反過來是要「受惠不忘德」,那怕受了人家一點點幫助,永遠不要忘記。所以佛教傳入中國,很快就被接受,因爲它同我們本位文化完全一樣。

  清朝的蒲松齡寫了部《聊齋志異》,借鬼來罵人,他自比司馬遷,《聊齋志異》也被稱作中國的鬼史。文字非常好,是我們小時候必看的,又怕又愛讀。這小說的第一篇,寫的是陰間的考城隍,城隍好比是陰間的縣長級長官,文中講到有位讀書人,在夜裏夢見被鬼擒去陰間的考場,主考官是關公,關公出了個題目,「一人二心,有心無心」。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:「有心爲善,雖善不賞。無心爲惡,雖惡不罰。」所以中國人做好事叫積陰德,做了不說的叫陰德。無犯意而作錯了事,可能良心上過不去,但是不用處罰。關公看了這讀書人所答的卷子,就派他作城隍。讀書人說這縣長作不得,因爲他還有媽媽在世要養,死不得。關公就調卷看看他的媽媽還有幾年的陽壽,讓讀書人先回去盡孝,等媽媽的陽壽盡了再回來。

  中國古人不輕易寫書寫文章。今日很多的文章、戲劇、新聞,寫的是社會壞的一面,對小孩子有很壞的影響,這種文字對社會的影響比殺人還厲害。其實寫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學壞,也有寫正面的,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。古人對人類這種心理非常了解,所以下筆非常嚴謹。《聊齋志異》第一篇寫考城隍,就是要教人爲善。蒲松齡把書寫完了之後,送給一位當時的名士王漁洋過目,王漁洋當場出一萬兩銀子,要蒲松齡賣給他,也就是想買著作權。蒲松齡不幹,王漁洋只好幫他寫一篇序,其中有一首詩:「姑妄言之姑聽之,豆棚瓜架雨如絲;料應厭作人間語,愛聽秋墳鬼唱詩。」你看這首詩很美,實際上是罵人,人比鬼可怕可惡多了,聽聽講鬼話遠比聽人話好。

  布施的道理,就是爲善不求人知,這是學佛的人應該有的心理。最近有兩位出家的同學要遠行,來跟我辭行,我爲他們准備了一點錢,裝在信封中,寫上供養二字。他們雖然是我的學生輩,可是這裏就要抛開老師的立場,尊敬叁寶。布施同供養意義有何不同?都是出錢,可是心理是兩樣的。供養是下面對上面恭敬供獻,讓上面滋養之用,同樣的行爲,卻是兩種不同的心理。假如出錢幫助窮苦的人,可不可以認爲自己在供養?可以的,也是應該的。供養一切窮苦的人,就等于供養一切佛。

  布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