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施就是舍,是學佛的第一步,因此學佛的人要萬緣放下,名利一切都放下。常有人說責任放不下,你真學佛連責任也要放下。像我的責任也很重,就算我這一秒鍾死了,世人還是活下去的。所以要放下!放下就是布施。有人說打坐時思想放不下,你布施嘛!把思想給狗吃了,就放下了。假使我死在路旁,這個肉體給狗吃了也蠻好,跟狗結個緣嘛。一輩子雞鴨魚肉吃了那麼多,死了這個肉體給螞蟻吃給狗吃,一樣也是布施。如果發不起布施的心,也就不用想有什麼成就。像時下很多年輕人,幫人家一個忙都不肯,我要班上同學告訴缺席的同學,下一堂課帶些什麼書來,結果連這一句話都不肯傳,就是不肯布施。

  除了財布施法布施之外,還有無畏布施。給人精神支持就是一種無畏布施,例如有人遭受到很大的挫折,我對他說:沒有問題的,我看了你的相,馬上就一切順利了。其實我是信口說說,但是他很可能因爲聽了這番話而得到鼓舞,這只是無畏布施的一種方便,其實布施方法是很多的。

  但是,布施究竟是爲了什麼?爲了回向一切智。這又是什麼個講法呢?我們放下一切,舍掉一切,是爲了成佛。一念放不下,所以不能得道。你打坐在那裏搞氣脈,任脈通了沒有,督脈通了沒有……爲什麼?氣脈通了身體會好嗎?這就是放不下身見,這一念放不下,怎麼能夠得一切智?四大皆空,身見先要放下。所以布施是爲了回向一切智,得了一切智就成佛了。

  怎麼樣是回向呢?這個問題嚴重了,連好幾位老前輩都問過我,關于回向的意義。他們的學問都很好,不是不認得這兩個字。古人爲什麼翻譯成回向?意義是非常深刻的。你若是懂了輪回,就會懂回向。宇宙萬物是旋轉的,起點也是終點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。回向也是這個道理。布施出去,我就沒有了,其實正是你的有。你覺得什麼都犧牲了,正是你的成就。不過你如果因此存著要回收的心理去布施,那就糟糕了,反而不會回向的。如果你無心布施,它自然就回向。例如有人問我,要怎麼念經回向給父母,這很簡單,你只要起這一念就回向了,這就是心念的力量,不用再念出來這是爲了誰爲了誰的。

  學佛第一步要心念空靈,無所希求,只有施出去,只有幫忙人家的,不用希求拿什麼,自然就回向了。

  我們學佛是求自己成佛,布施是一切放下,它的本質就是回向一切智。普通人不了解,把布施當作一段,回向當作一段,當作兩個相對的。現在《維摩诘經》告訴我們第一義谛,不要修別的法門,只修布施。你說我沒錢,就內布施嘛,內心一切皆空,沒有錢不能布施的這個念頭也要空掉。一切放下,放下的念頭也放下,自然成就一切智。所以說: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」。

  中國有句老話:「爲善最樂」,這是真的,不是一句口號,也不是純粹勸人的話。你可以就這個行爲體會一下,我自己的體驗是如此,你真做了一件善事,幫了人家解決了一件大事,那真舒服。這個道理是什麼?善行是喜的,惡行是憂的。喜的東西是陽性的,憂愁的東西是陰性的。真做了好事,不只是精神上會感到非常愉快,身體都會舒服的。就有那麼大的功效。所以我常說學佛的人還不如學童子軍,童子軍的教育要日行一善,善行不論大小。可是學佛的人恐怕十天都做不到一善,盡管滿口佛話,人家碰他一下就氣死了。

  同樣的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都是回向一切智。因爲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都要靠智慧去做。我常說做好事非常難,是要有智慧去做的。沒有智慧,你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,其實會增加別人的煩惱。所以六度萬行以智慧爲主,學佛法是智能之學,不是迷信。所以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」,智慧是指普通的聰明,一切智是悟道的智慧。

  清楚了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世間的行爲,就是修出世間法,修出世間法要能夠入世。我今天還在說一位出家的同學,他光曉得出家修道,如果不懂世法的話,這道是白修了,不能起而行。只能空,空而不能起有之用。釋迦牟尼成了佛也還是要出來教化衆生,他什麼事都懂,例如他也懂放牛,乃至也懂裁衣服。他是得一切智的,就是世法要通啊,這樣就叫做入不二法門。

  總結無盡意菩薩的報告,在六度萬行中,我們真修持做到了任何一點,都能夠悟道,不需要再找別的法門。譬如內布施有一條,萬緣放下。萬緣慢慢放下多麻煩,一念放下就行了,打坐時連求靜的這個心都放掉,內布施掉就行了,可以成就一切智。問題是講得容易,你真能放下到什麼程度很難。有人說,放下就昏沈,那你要把昏沈也放下!嘿,這就是問題了,你怎麼把昏沈也放下?老實講,昏沈是習氣。例如佛也說過,人爲什麼要睡眠?有兩種原因,一種是生理疲勞,所以進入昏沈需要睡眠;一種是心疲勞,用腦子用思想多了,心理上疲勞了,也想睡眠。這個睡眠是一個境界,就是個習氣,能把這個習氣檢查出來,睡眠昏沈也放下,那是真放下了。放下了自然回向得一切智,這就是不二法門。

  

  (二十一)深慧菩薩──叁解脫門

  「深慧菩薩曰:是空,是無相,是無作爲二。空即無相,無相即無作。若空無相無作,則無心意識。于一解脫門,即是叁解脫門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現在是第二十一位菩薩,名號是深慧菩薩,由上一位無盡意,到這一位深深智慧的深慧菩薩。《維摩诘經》一共有叁十二位菩薩,報告修行的不二法門,這好像是《楞嚴經》上有二十五位菩薩,報告修行的圓通法門。上一次提醒過你們,諸位有留心算過嗎?

  上一位菩薩講的是六度,這一位菩薩報告的是大乘的叁解脫門。叁解脫門就是空、無相、無作。無作在有的經典上也翻成無願。看到無願有人就覺得奇怪了,學佛不是都要念《普賢行願品》嗎?學佛不是都要發願嗎?無願其實就是無作,作而不作。我們能抓住這叁解脫門,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,學佛就是隨時把握叁解脫門。

  講到空,例如《心經》說「諸法空相」,《金剛經》說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學佛想要進到空,有多難啊!密宗的,尤其是黃教一派,要得中觀正見,才算見道得根本智。什麼是中觀?不空也非有,即空即有。得中觀正見的前提,要先見空性,先見到空的一面,也可以說是見性空。了解了性空,自性本來空,學佛的第一步就邁開了,不是理論上了解,是要身心都進去。現在講話都懂,這是理論,沒有用的。你縱然能把佛經倒背如流,佛學好的不得了,生死來到時一點用都沒有。不要講生死,就算感冒來了你也擋不住,你空空看,噴嚏照打,肚子餓了你去空空看,還是餓得受不了。真得到空性的人,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。所以什麼叫悟道?什麼叫證道?是身心整個投進去。就像這杯茶,白開水沖泡茶葉就有味道,你只講空話,講得再香再濃,白開水仍然是白開水。

  這個性空是要證得的,證得了性空還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,只是起步而已。性空了還要知道緣起,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,那佛法就又進一步了。但是這還不算成功,要空非空,有非有,即空即有,非空非有,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緣起,緣起性空,這個道理就是中觀正見。

  這個空是不是究竟呢?絕對究竟。最後得中觀正見,連中也不中了,徹底的空,所以講是性宗般若畢竟空。這個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?在座的同學打起坐來拚命想求空,求不到的道理在哪裏?就因爲你在忙著求空,真是空忙。要知道,是空來空你,不是你去空它。你懂了這個道理,很自然就空了。你現在在聽講,空不空?不空啊,這是有啊。但是你聽到、感受到的,沒有一點可以停留住的,它早跑掉了,當你一聽到就已經沒有了。所以是它來空你,不是你去空它。

  結果我們學佛的都走了反路,都在求空,豈不是背道而馳?它本空啊!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脫嗎?用不著怕有個有的。你想把我們的思想、感覺停留住,那是停留不住的。不過有一樣你感覺到好像停留住了,就是當你痛苦時,你硬是空不掉。其實還是空得掉的,那個感覺痛苦的就是受陰,就是業力的根本。業在哪裏?就是被痛苦煩惱束縛,被這個力量捆住了,解脫不了,就是業。這是一個感受的作用,你打坐覺得靜了,但是你裏頭還有一個靜的境界,就是受陰,你就解脫不了。等你覺得空了,就又著相了,有個空相,這空相也要空掉。你說空了覺得清淨,可是既然還有個清淨,又不空了。

  空,是徹底的無相。既然無相就當然無作無願,我也不希望有個空來,它自然空的。你造出來個空的境界、光明境界,那就是有作。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證,無作是無修無證。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來是道,坐下來還是道,這肉身完了,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。

  我們修持能達到空、無相、無作,則心意識自然空了,自然就解脫了,自然就入道了。學佛不論大小乘,不論任何宗派法門,歸納起來,最後都是求解脫。什麼解脫呢?不是功夫,不是信仰,是智慧的解脫。所以學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,不是功夫,不是境界,不是迷信,不是信仰,而是智慧的解脫。但是同時也包括了功夫,也包括了境界,也包括了正信。

  心意識是很難解脫的。心意識不是一個東西嗎?爲什麼要分叁層?佛經上常這麼分,尤其是禅宗語錄,在宋朝以後的大師們,常常提到要離心意識參話頭。當年我跟顯明法師二位,皈依虛雲老和尚學禅(這裏不應該說二位,應該說我們兩個人,自稱二位就大模大樣了。順便把中國禮數告訴你們年輕人),虛老一開示就叫我們離心意識參,我參了一分鍾就不參了,因爲離心意識我還參個鬼!那我已經成功了嘛!這句話到此爲止,你們參參看,參我那句鬼話。

  現在不講禅宗,講教理。意,大家都知道,以六根來講,佛學把我們生命分成六個工具:眼耳鼻舌身意。相對外在的六塵:色聲香味觸法。另一種分類,是分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