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施就是舍,是学佛的第一步,因此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,名利一切都放下。常有人说责任放不下,你真学佛连责任也要放下。像我的责任也很重,就算我这一秒钟死了,世人还是活下去的。所以要放下!放下就是布施。有人说打坐时思想放不下,你布施嘛!把思想给狗吃了,就放下了。假使我死在路旁,这个肉体给狗吃了也蛮好,跟狗结个缘嘛。一辈子鸡鸭鱼肉吃了那么多,死了这个肉体给蚂蚁吃给狗吃,一样也是布施。如果发不起布施的心,也就不用想有什么成就。像时下很多年轻人,帮人家一个忙都不肯,我要班上同学告诉缺席的同学,下一堂课带些什么书来,结果连这一句话都不肯传,就是不肯布施。

  除了财布施法布施之外,还有无畏布施。给人精神支持就是一种无畏布施,例如有人遭受到很大的挫折,我对他说:没有问题的,我看了你的相,马上就一切顺利了。其实我是信口说说,但是他很可能因为听了这番话而得到鼓舞,这只是无畏布施的一种方便,其实布施方法是很多的。

  但是,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?为了回向一切智。这又是什么个讲法呢?我们放下一切,舍掉一切,是为了成佛。一念放不下,所以不能得道。你打坐在那里搞气脉,任脉通了没有,督脉通了没有……为什么?气脉通了身体会好吗?这就是放不下身见,这一念放不下,怎么能够得一切智?四大皆空,身见先要放下。所以布施是为了回向一切智,得了一切智就成佛了。

  怎么样是回向呢?这个问题严重了,连好几位老前辈都问过我,关于回向的意义。他们的学问都很好,不是不认得这两个字。古人为什么翻译成回向?意义是非常深刻的。你若是懂了轮回,就会懂回向。宇宙万物是旋转的,起点也是终点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。回向也是这个道理。布施出去,我就没有了,其实正是你的有。你觉得什么都牺牲了,正是你的成就。不过你如果因此存着要回收的心理去布施,那就糟糕了,反而不会回向的。如果你无心布施,它自然就回向。例如有人问我,要怎么念经回向给父母,这很简单,你只要起这一念就回向了,这就是心念的力量,不用再念出来这是为了谁为了谁的。

  学佛第一步要心念空灵,无所希求,只有施出去,只有帮忙人家的,不用希求拿什么,自然就回向了。

  我们学佛是求自己成佛,布施是一切放下,它的本质就是回向一切智。普通人不了解,把布施当作一段,回向当作一段,当作两个相对的。现在《维摩诘经》告诉我们第一义谛,不要修别的法门,只修布施。你说我没钱,就内布施嘛,内心一切皆空,没有钱不能布施的这个念头也要空掉。一切放下,放下的念头也放下,自然成就一切智。所以说: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」。

  中国有句老话:「为善最乐」,这是真的,不是一句口号,也不是纯粹劝人的话。你可以就这个行为体会一下,我自己的体验是如此,你真做了一件善事,帮了人家解决了一件大事,那真舒服。这个道理是什么?善行是喜的,恶行是忧的。喜的东西是阳性的,忧愁的东西是阴性的。真做了好事,不只是精神上会感到非常愉快,身体都会舒服的。就有那么大的功效。所以我常说学佛的人还不如学童子军,童子军的教育要日行一善,善行不论大小。可是学佛的人恐怕十天都做不到一善,尽管满口佛话,人家碰他一下就气死了。

  同样的,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都是回向一切智。因为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都要靠智慧去做。我常说做好事非常难,是要有智慧去做的。没有智慧,你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,其实会增加别人的烦恼。所以六度万行以智慧为主,学佛法是智能之学,不是迷信。所以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」,智慧是指普通的聪明,一切智是悟道的智慧。

  清楚了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世间的行为,就是修出世间法,修出世间法要能够入世。我今天还在说一位出家的同学,他光晓得出家修道,如果不懂世法的话,这道是白修了,不能起而行。只能空,空而不能起有之用。释迦牟尼成了佛也还是要出来教化众生,他什么事都懂,例如他也懂放牛,乃至也懂裁衣服。他是得一切智的,就是世法要通啊,这样就叫做入不二法门。

  总结无尽意菩萨的报告,在六度万行中,我们真修持做到了任何一点,都能够悟道,不需要再找别的法门。譬如内布施有一条,万缘放下。万缘慢慢放下多麻烦,一念放下就行了,打坐时连求静的这个心都放掉,内布施掉就行了,可以成就一切智。问题是讲得容易,你真能放下到什么程度很难。有人说,放下就昏沈,那你要把昏沈也放下!嘿,这就是问题了,你怎么把昏沈也放下?老实讲,昏沈是习气。例如佛也说过,人为什么要睡眠?有两种原因,一种是生理疲劳,所以进入昏沈需要睡眠;一种是心疲劳,用脑子用思想多了,心理上疲劳了,也想睡眠。这个睡眠是一个境界,就是个习气,能把这个习气检查出来,睡眠昏沈也放下,那是真放下了。放下了自然回向得一切智,这就是不二法门。

  

  (二十一)深慧菩萨──三解脱门

  「深慧菩萨曰:是空,是无相,是无作为二。空即无相,无相即无作。若空无相无作,则无心意识。于一解脱门,即是三解脱门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」

  现在是第二十一位菩萨,名号是深慧菩萨,由上一位无尽意,到这一位深深智慧的深慧菩萨。《维摩诘经》一共有三十二位菩萨,报告修行的不二法门,这好像是《楞严经》上有二十五位菩萨,报告修行的圆通法门。上一次提醒过你们,诸位有留心算过吗?

  上一位菩萨讲的是六度,这一位菩萨报告的是大乘的三解脱门。三解脱门就是空、无相、无作。无作在有的经典上也翻成无愿。看到无愿有人就觉得奇怪了,学佛不是都要念《普贤行愿品》吗?学佛不是都要发愿吗?无愿其实就是无作,作而不作。我们能抓住这三解脱门,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,学佛就是随时把握三解脱门。

  讲到空,例如《心经》说「诸法空相」,《金刚经》说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学佛想要进到空,有多难啊!密宗的,尤其是黄教一派,要得中观正见,才算见道得根本智。什么是中观?不空也非有,即空即有。得中观正见的前提,要先见空性,先见到空的一面,也可以说是见性空。了解了性空,自性本来空,学佛的第一步就迈开了,不是理论上了解,是要身心都进去。现在讲话都懂,这是理论,没有用的。你纵然能把佛经倒背如流,佛学好的不得了,生死来到时一点用都没有。不要讲生死,就算感冒来了你也挡不住,你空空看,喷嚏照打,肚子饿了你去空空看,还是饿得受不了。真得到空性的人,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。所以什么叫悟道?什么叫证道?是身心整个投进去。就像这杯茶,白开水冲泡茶叶就有味道,你只讲空话,讲得再香再浓,白开水仍然是白开水。

  这个性空是要证得的,证得了性空还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,只是起步而已。性空了还要知道缘起,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,那佛法就又进一步了。但是这还不算成功,要空非空,有非有,即空即有,非空非有,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缘起,缘起性空,这个道理就是中观正见。

  这个空是不是究竟呢?绝对究竟。最后得中观正见,连中也不中了,彻底的空,所以讲是性宗般若毕竟空。这个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?在座的同学打起坐来拚命想求空,求不到的道理在哪里?就因为你在忙着求空,真是空忙。要知道,是空来空你,不是你去空它。你懂了这个道理,很自然就空了。你现在在听讲,空不空?不空啊,这是有啊。但是你听到、感受到的,没有一点可以停留住的,它早跑掉了,当你一听到就已经没有了。所以是它来空你,不是你去空它。

  结果我们学佛的都走了反路,都在求空,岂不是背道而驰?它本空啊!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脱吗?用不着怕有个有的。你想把我们的思想、感觉停留住,那是停留不住的。不过有一样你感觉到好像停留住了,就是当你痛苦时,你硬是空不掉。其实还是空得掉的,那个感觉痛苦的就是受阴,就是业力的根本。业在哪里?就是被痛苦烦恼束缚,被这个力量捆住了,解脱不了,就是业。这是一个感受的作用,你打坐觉得静了,但是你里头还有一个静的境界,就是受阴,你就解脱不了。等你觉得空了,就又着相了,有个空相,这空相也要空掉。你说空了觉得清净,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,又不空了。

  空,是彻底的无相。既然无相就当然无作无愿,我也不希望有个空来,它自然空的。你造出来个空的境界、光明境界,那就是有作。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证,无作是无修无证。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来是道,坐下来还是道,这肉身完了,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。

  我们修持能达到空、无相、无作,则心意识自然空了,自然就解脱了,自然就入道了。学佛不论大小乘,不论任何宗派法门,归纳起来,最后都是求解脱。什么解脱呢?不是功夫,不是信仰,是智慧的解脱。所以学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,不是功夫,不是境界,不是迷信,不是信仰,而是智慧的解脱。但是同时也包括了功夫,也包括了境界,也包括了正信。

  心意识是很难解脱的。心意识不是一个东西吗?为什么要分三层?佛经上常这么分,尤其是禅宗语录,在宋朝以后的大师们,常常提到要离心意识参话头。当年我跟显明法师二位,皈依虚云老和尚学禅(这里不应该说二位,应该说我们两个人,自称二位就大模大样了。顺便把中国礼数告诉你们年轻人),虚老一开示就叫我们离心意识参,我参了一分钟就不参了,因为离心意识我还参个鬼!那我已经成功了嘛!这句话到此为止,你们参参看,参我那句鬼话。

  现在不讲禅宗,讲教理。意,大家都知道,以六根来讲,佛学把我们生命分成六个工具:眼耳鼻舌身意。相对外在的六尘:色声香味触法。另一种分类,是分…

《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