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成五蘊:色受想行識。你把五蘊研究通了,也可以悟道了。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,把物理世界和我們的精神的生命合起來,分成八個識,這又是一個系統。這八個識當中,主要的中心在意,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的根本,整個的叫作八識,就是唯心,所以叫作八識心王,心是主體。心起的作用就是意。把心意識叁個層次勉強作個分類比方,心像大海;意像大海中起的波浪,一個一個思想不停;識像波濤面上的浪花。

  空、無相、無作與心、意、識之間的關系,要怎麼樣配合呢?這個無作是指什麼無作?無作配心。無相配意。空配識。因此深慧菩薩告訴我們,「于一解脫門,即是叁解脫門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空、無相、無作,隨便由那一個法門證入,一門深入,就徹底成功了。再歸納起來講一句話,妄想就是般若。我的老師袁老師,給我講過一句大名言,了不起的。他告訴我般若與妄想有什麼差別,他說:「了妄想是空,妄想即是般若。了般若是有,般若即是妄想。」說得非常徹底。

  (二十二)寂根菩薩──佛與法衆

  「寂根菩薩曰:佛法衆爲二。佛即是法,法即是衆。是叁寶皆無爲相,與虛空等。一切法亦爾。能隨此行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這一位寂根菩薩,是第二十二位菩薩,寂滅清靜當然是空了。「根」,本院的出家同學,剃了頭,穿了這一身衣服,分不清男的女的,只有什麼不同?身根不同,就是男身女身生殖器官不同,因此有男女的差別。

  佛法僧在《維摩诘經》翻成佛法衆,衆就是僧。佛法僧是佛教的叁寶。早晚念誦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伽。伽要讀如「茄子」的茄,不要讀成「嘎」。僧伽是僧團的意思。皈依僧是要皈依僧團,不是單一位僧,因爲要隨衆而學,所以在這裏翻成佛法衆。僧伽是聖衆,入聖人之位,是成佛得道的預備隊,是後補佛。所以要對出家人恭敬,我對出家人是非常恭敬的,你不要看我常罵出家的學生,那是以另外一個立場罵他們。

  學佛要恭敬叁寶。有人對我說,他看出家人好像與在家人沒什麼不同,言下有不尊敬之意。我說,當然沒有不同,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睛,可是人家剃了頭就值得恭敬。告訴你,真的釋迦牟尼佛今天來了,你看慣了也同我們差不多。真的肉身菩薩來了,你一定不知道,等他死了你才明白,慢慢去哭吧。拿破侖也說,他在兩個人心目中當不了英雄,一個是他的貼身侍從,一個是他的太太。這是真的,英雄也有常人的一面。我們懂了這個道理,常人也是佛。所以不只是恭敬僧人,你能夠把一切衆生、每一個人都看成佛一樣,你就絕對成功了。有如此的精神去學佛,憍慢心沒有了,沒有不成功的。

  普通觀念把佛法僧分開,覺得他們是出世的,我們是入世的。佛就是法,佛就在法中;法就是衆,法就是僧;佛法僧叁寶是一寶。我們出家同學是僧寶,手中這本《維摩诘經》就是法寶。所以寂根菩薩告訴我們,「是叁寶皆無爲相,與虛空等。一切法亦爾。」無爲就是要放下,叁寶就是一寶。真正佛法僧叁寶在你那兒,在每個人心中。每人心中能萬緣放下,一念皆空,你那兒就是叁寶,與虛空相等。不止叁寶,一切出世法、入世法,也都是一樣。能夠依這個理去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爲,就是不二法門。即使是在家的同學,你能夠一念之間證得空性,你已經入于僧伽聖衆,也算是出家人了,所以廟上供奉的伽藍聖衆,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。譬如中國佛教供奉的伽藍神之中,有關公,也有韋馱,都是武將,是在家的。韋馱菩薩到中國唐代才開始有記載,這在前面說過了。有個說法是我們這一劫爲賢聖劫,據說會有千佛出世,所以沒有那麼悲哀。韋馱菩薩的願力,就是爲前九百九十九尊佛護法,而自己成爲第一千尊出世的佛,就是樓至佛。

  

  (二十叁)心無礙菩薩──了生死問題

  「心無礙菩薩曰:身、身滅爲二。身即是身滅,所以者何?見身實相者,不起見身及見滅身。身與滅身,無二無分別,于其中不驚不懼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心無礙菩薩所報告的不二法門,就是我們所講的了生死。世人最恐怖的就是生死。死了怎麼辦?死了就沒有我了。有沒有我是另外一個問題,但是認爲死了就沒有我了,就是認爲這個身體是我,在佛法上這是惡見,不是善見。身體不是我,是這一生借用的工具,是四大假合而成。一般人分生死,是以身體失去功用就叫作死亡。一般人的恐怖和悲哀就是怕死亡到來,我這個身體沒有了,我到哪裏去?

  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樣的看法,生命是永恒的,非斷非常。一般人認爲的生死,在佛學叫分段生死,所以凡夫的六道輪回是分段的,不論活多久,僅是整個生命中的一段。得了阿羅漢果的人,可以預知生死,乃至可以決定要活幾百年幾千年,因此認爲自己沒有生死,其實還是在生死中,在佛學上講是變易生死。能離開分段生死,去掉變易生死,回到自己生命根本道體上,這樣就是不生不滅,勉強可以叫作了生死。

  我們這個生命,不生不滅的根本,有一個名稱,悟了道的人證得了這個叫法身。法身本來寂滅清淨,不是我們修出來的。修它也寂滅清淨,不修它也寂滅清淨,所謂本性如然。譬如我們都市中蓋了許多高樓,並不妨礙這虛空,以後如果都市回複到荒涼,這虛空還是一樣。法身有如虛空,不生不滅。爲什麼我們不能知道自己在法身中,僅僅知道這個肉身?因爲我們的習氣,認小爲大,抓住個小的當成是生命的根本。禅宗說明心見性,見的是這個心,不是思想的心。這個道理講得最清楚的是《楞嚴經》,佛告訴阿難,我們的生命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的,可是凡夫衆生顛倒知見,不認這個生命,卻只認身體。像是不認大海,反而只認大海上的一個小水泡當作是自身。《圓覺經》上也說,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(把這個四大假合的肉身認爲是自己),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(以爲自己的思想是心,其實思想只是身體第二重、第叁重的反映)。

  心無礙菩薩說,普通人把肉身看得很牢,等到肉身壞了,以爲是兩件事。莊子也講過一個比喻,骊戎有位小姐骊姬長得很美,這個國家被滅,她被獻給晉獻公,當時的她怕得哭哭啼啼。在古代一旦進了宮中,就只有靠祖上積德,哪一天被皇上看中能選爲妃子,否則可能一輩子老死宮中,連家都回不去。後來這位小姐果然被選爲妃子,享受恩寵了,想想當時怕的心態,覺得很好笑。莊子就說,世人都怕死,可是如果死後比生前還好,就會覺得自己臨死時怕得很沒有道理。

  其實,生死不只是身體壞了才經曆到,我們凡夫天天都經曆生死,每晚睡覺,就是一次生死。再進一步講,我們身上的細胞,因爲新陳代謝作用隨時都在生滅,因此這個身體也不斷在變化,本身隨時在生死中。所以生死沒有什麼可怕,就像換個房子住,修道成功了,就像是發財的人換新房子,對舊的房子毫不眷戀。那個沒發財,被人趕出來的,對自己那個舊房子,不知道有多舍不得!

  真正了解我們的生命不是這個肉身,也就是悟道,見法身,見空性,見自性,見實相。若是沒有悟道,那你所有學佛的功德都是在學加行,要見道以後才能修道。實相是什麼相貌呢?本來清淨,是無相,是空相。所以說清淨是法身,圓滿是報身。我們凡夫現有的身體是業報身。是善業來的,這一生福報好;是惡業來的,福報就不好。成佛得道了就是得圓滿報身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一切功德圓滿。見到空性清淨法身,才好起修圓滿報身。圓滿報身成就了,千百萬億化身當然就有了。

  明心見性見到自身實相了,就「不起見身」,不會把肉體看得很牢,身見沒有了。以小乘來講,有兩種障礙使我們不能成道,就是見惑和思惑。思惑是我們帶來的業報,就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見惑是觀念的錯誤,就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我們大家打坐念佛,搞了半天,實際上都是邪見。又想求通氣脈,想自己健康長壽,身見也愈來愈重。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要無壽者相,把這些觀念拿掉才能見道。

  也有人問我,爲什麼有的出家同學吃素修行,身體卻愈來愈多病。好像佛法就是人壽保險,應該保證不生病似的,這是觀念錯誤。其實人生以病苦爲師,要遭遇痛苦和身體多病,才容易有道行。又健康又快活又功名富貴,一切都得意的話,是不會想修道的。因爲有病所以不敢亂來,然後又當然有點私心,想把身體修好一點,就是這樣才種進了善根。所以叢林規矩裏,修行人不求無病,病還是善知識呢!

  所以要「不起見身」,還要「及見滅身」,不要看到肉體壞了就覺得生命死了,這好比只是工具壞了,換個工具就是。什麼理由呢?「身與滅身,無二無分別」,這句話更嚴重了!我們學佛許多年了,幾時見到過清淨法身?清淨法身在哪裏?要把此身空掉了,把受陰想陰都空掉,好像連這個肉體都沒有了,當然法身就清淨了。所以法身就在你現在的肉身上。禅宗的雲門祖師說:「中有一寶,秘在形山。」這寶貝就在你肉體上:臨濟祖師也說:「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,常從汝等面門出入。」無位真人就是生命本來,就在我們眼耳鼻舌身面前跑進跑出,只是我們不知道。所以法身就在你這個肉體上找,你能把這個找清楚,也就對了。古德還有一首偈子:

 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

  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

  我們這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上有一段空,這空就是法身,就在我們身體上,你怎麼樣去求證?爲什麼有人用觀的或者用聞的就悟道了,而我們不行?法身就在你身上,能把這個找到了,才是悟道。

  進一步說,你也不要看不起這個肉體,肉體就是法身。所以永嘉禅師在《證道歌》也說,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。因此根據大乘菩薩戒,自殺是犯了重戒,等于殺了佛、菩薩、羅漢。你的肉體就是佛的肉體,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,而出佛身血是入無間地獄的罪。殘害自己身體,任意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