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糟蹋自己,浪費自己生命,都是犯菩薩戒的。前面曾提過,儒家文化的《孝經》也說,「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」古代儒家反對佛教,其實不是反對佛法,是反對出家人,父母都不養,剃了頭發出家,認爲是不孝。這個觀念就是要保重身體,因爲身體是父母親生育養育而來,他們希望我們能健康,你把身體毀傷了,就是不孝。又說「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」,也是這個道理。身體雖然要保重,但是儒家的道理是「死有輕如鴻毛,有重于泰山」,看情況,該犧牲時,也義無反顧。所以中國文化關于生死之間,是有很多道理的。
懂了身與滅身不二的道理,肉身與法身一樣,生與死一樣,「于其中不驚不懼」,就是入不二法門。
(二十四)上善菩薩──身口意叁業
「上善菩薩曰:身口意善爲二,是叁業皆無作相。身無作相,即口無作相。口無作相,即意無作相。是叁業無作相,即一切法無作相。能如是隨無作慧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能夠心無礙,自然能夠有善行。這位是上善菩薩,最高的善,他來說明身口意叁業的不二法門。我們每人每天身口意都在造業,我們來到這世界都是光屁股來的,什麼都沒帶,活了一輩子,要吃要喝,要揩油要騙,騙不到就凶人家。所以這世界,沒有哪一個衆生不是偷盜人家來生存的。強盜暗搶,皇帝明搶;小偷暗偷,做生意明偷。所以不要說自己沒有造業,哪一個沒有造過業?身體、嘴巴、意識都在造業,自己檢查看看。像我,不要說是在弘法利世了,我爲了要吃飯,只好靠賣嘴巴賺錢,比歌星還不如,也造了很多口業。你們將來也不要自以爲在講經弘法,都是活見鬼,有這觀念就是造意業。自己盡量向好處做,少一點過錯就了不起了,不要自命不凡。所以在我看來,諸大善人和大菩薩都和我一樣,是吃開口飯的,開口飯就是賣唱的。
什麼時候身口意才在造善業呢?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得定了。身不動,也不用吃,身就沒有造業;口不動,連阿彌陀佛的阿字都不阿了,口就不造業了;意念動也不動,清淨圓明,也不造業了,只有這個時候,才是真正身口意叁業向善。常有人來對我說:老師,我沒別的,只有對你誠心身口意供養。去你的身口意!我真答應就簽個約去公證,你身子是我的了,沒有你自主的份了。所以那都是騙人的,說這個話哄人就是造業。我當年跟老師學法,從來不講這種妄語,我手邊有現成的就一定供養。當年學密宗,不知道花了多少錢,今天傳個法,送紅包,明天傳個法,又送,這供養才是真的,什麼身口意供養!真正的大供養是法供養,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這個時候才叫身口意供養,供養佛菩薩叁寶。
身口意叁業,表面上與善是相對的,但是你真悟道的人,叁業皆無著相。身口意自性本空的,叁業本來是無作相。「身無作相,即口無作相」,白居易有首詩說,「飽暖饑寒何足道,此身長短是虛空。」這個身體本來就是空的,他用了幾句詩就把佛學講完了。
身體到了無作相境界,當然就不會造口業,不會說是非。身口意叁業中,嘴巴造業的機會最多。身業只有殺盜淫叁種,意業也只有貪嗔癡叁種。口業有四種,妄語(譬如不想和某人打交道,他來找你,就隨口說沒有空,就是妄語)、惡口(罵人、挖苦人)、兩舌(造是非,像是同人講,這話只告訴你,不要告訴別人,就是兩舌)、绮語(像是說些不相幹、不由衷、敷衍的話,或者是說沒有意義、言不及義的話,像聊天就是)。
不造口業就意無作相,這一點是很難說的。例如有人以爲不說話、禁語,就可以不造口業了,可是他雖然不說話,見了別人有什麼過失,那難看的臉色就擺出來了。這不仍然是在說話嗎?真正禁語是要從意上去禁的。
能真正身口意叁業清淨了,就不止是戒了,比戒還進一步,是無作慧,是智慧的解脫。用上面的例子,看到人家做什麼事,心中也不會動念,這才是解脫,是要有智慧才做得到的。這是大乘叁法印的無作,前念已滅,後念不起,起了就丟,這樣才是入不二法門。這是上善菩薩的境界,是真行善。你懂了上善,就會懂了密宗的上樂金剛和禅悅的道理。
一個人想要得到身體上的快感,是有好多方法的,按摩是一種方法,乃至有人捏香港腳也無比舒服。但真正的得至樂是爲善最樂,上善成就了,它由內而外發出的快感是永遠不退,晝夜都在快感中。那種快感是我們想象不到的,就是經上所說的,菩薩內觸妙樂,是登地以後菩薩的境界。有上善、上樂、上喜的境界,才算是福報的成就。做點好事只能算是在培養福報,是福報的資糧。你想得到上樂境界,要問自己福報夠嗎?一身都是業怎麼能得到?接下來是福田菩薩,是真正福報的成就了。這個次序排列得非常嚴謹的。
(二十五)福田菩薩──福行罪行不動行
「福田菩薩曰:福行、罪行、不動行爲二。叁行實性即是空。空則無福行、無罪行、無不動行。于此叁行而不起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出家人的袈裟,上面有一塊塊的,就叫作福田衣,象征出家人是爲衆生種福田。現在福田菩薩爲我們講行,什麼是行?就是行爲、動作。做人每天不是在做福行(善事),就是做罪行(惡事),所以得善報或惡報。如果每天只睡覺,不做善也不做惡,那還是有報的,得無記報。得無記報就變豬了,因爲無記業就是罪業,昏頭昏腦當然有罪,不過算是消極的惡。
不動行是上善之行,已經得了道,不空而空,自然清淨。孟子說自己的修養是「四十而不動心」,他從年輕作學問修道,到了四十歲才敢說不動心。孔子也說要到四十歲才「不惑」,不惑就是不動心。但是不動心不算悟道,孔子孟子到四十歲並沒有悟。你問,孔子到了幾歲才悟了?五十歲,他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破初關。用功十年,「六十而耳順」,破重關。再下十年功夫修行,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」,才破叁關,才成就了。孔子是很辛苦的,他是個孤兒,十二歲就要自立,養一個後娘,還養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妹,家中貧困,不能不挑這個擔子。雖然這麼艱苦,十五歲就志向已定,「志于學」。要到四十歲才不動心,可見不動行之難。
所以這叁種行,福行是善報來的,罪行是惡報來的,不動行是修菩提果報來的。普通看起來,這叁行是不同的,其實這叁種行爲都在一念之間,因爲「叁行實性即是空」。要從這裏見空,真見到了空,善的、惡的都沾不上了。
像剛才說,孔子孟子在四十歲時還沒悟道,要進一步曉得叁行的自性皆空才是悟道,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」,那才是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才是入不二法門。入了不二法門你福行也對,罪行也對,不動行也對,那是菩薩境界,才可以爲衆生種福田,這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。出家的同學要注意了,你要反省有什麼資格穿福田衣,爲一切衆生種福田啊?如果披了這一件衣服而不好好修行,果報是很嚴重的,來世連人身都得不到。所以若有同學披了袈裟來聽課,我可就不敢坐在這上面了,那是因爲它所代表的精神。同樣的,有同學穿了袈裟我就不能罵他了,這正應了「不看僧面看佛面」這句老話。
但是,「披上袈裟事更多」,這是真的,出家不只是爲自己,更是爲了度一切衆生,爲衆生種福田。所以你的修行是爲一切衆生而修,成就了更要去利他,當然事就更多了。這一句話也被用來批評出家人反而攀緣更多。菩薩是多情慈悲的,從圓滿的境界看,菩薩也可以說是癡情不得解脫的。反過來說,如果是一個沒有情感的人,他就沒資格學大乘,修成了也是個小乘羅漢,是自私的。所以有詩曰:「只說出家堪悟道,誰知成佛更多情。」
(二十六)華嚴菩薩──由我而起
「華嚴菩薩曰:從我起二爲二。見我實相者,不起二法。若不住二法,則無有識。無所識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接著福田菩薩之後,另一位更大的菩薩出來了,華嚴菩薩,華嚴的境界更大了,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,處處都是菩薩,上面下面,最幹淨的地方,最髒的地方,到處有。善中有惡,惡中有善,善善惡惡,分辨不清,華嚴境界是盡虛空徧法界。《華嚴經》是一部大經,汪洋淵博,不讀《華嚴經》,不知佛家之富貴。其後華嚴在中國佛學又成了一學,研究唯識法相的人,非研究華嚴不可。《華嚴經》是唯識的五大經之一。
華嚴菩薩說,一切從「我」來,一切萬緣都因爲有我相而生煩惱。待我空了,人無我,法無我,自然就成佛了。有我就有人,有人就有他,這就是「從我起二」,有人我他就有一切煩惱。「二」就是相對的,相對的境界就是由我而起。見到我的實相本空,到達無我,自然就沒有相對的了。我們凡夫也有一句很好的話:「眼不見,心不煩」,雖然做不到無我,不看見就算了。很多你在外頭買的食物,如果去工廠看看,包你會覺得髒。我們吃的腌菜,在我家鄉是用人腳去踩出來的,你見到了一定吃不下去。另有一句話說:「水爲淨」,有什麼髒的,用水洗一洗就幹淨了。中國鄉下其實有很多有智慧的事,例如我小時最怕鬼,老人家就教我,如果走夜路撞見了,就把袍子一掀,放一泡尿,口中吼一聲「呸」,就過去了。後來我去西藏,活佛傳我個避鬼方法,也不過如此。
我講個真的故事,將來要寫進回憶錄的。我小時家鄉有個讀書人,他詩詞文章都很好。夏天晚上他在橋上睡,到了早上人不見了,全家人發動地方上百姓一起找。結果在離橋不遠的一條小徑邊找到他,他的耳朵鼻子都被泥巴塞住,人已奄奄一息。他被救回來後,說只覺得睡著後身上被壓住,就什麼都不知道了。大家就說是被鬼擡走了。我聽了這事,又怕又好奇,一定要拉個大人帶我去那個地方看一看,大人嚇我,如果被鬼擡走怎麼辦,我說我就掀衣服拉尿(衆笑),這些都是過去農村生活的事,你們今日都市中長大的人是無法想象的。
講回華嚴菩薩,「若不住二法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