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與世界的因緣盡了,像經典寫的一些大阿羅漢,要走時一定,自己發起叁昧真火把身體燒化掉。後世人何以做不到呢?這就要說到了大乘佛法興起後,大家不在四禅八定切實下功夫,所以叁昧真火發不起來。

  在教理上說四加行的「暖」,是把煩惱習氣轉化了,也通。但是按實際修持功夫來講,暖是叁昧真火發起了。怕熱,發燒都不是的。我這是很誠懇地告訴諸位,但我是一介凡夫,只是把所知有限的道理,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地貢獻出來。你平時單獨找我談這些,我實在沒有時間一一答複這些閑話,今天講到火中生蓮,順便一提。

  定力夠了,四大就能轉了,到那時靈明之中因緣熟了,要走了,念頭一動,性火真空,性空真火,在空性中一念起,四大的火大一加強,就走了,哪裏還需要送去火葬。

  所以火中生蓮的境界確實是有的,要真做到了空,真空生妙有,四禅八定功夫到了才有。我很注重四禅八定,不要盡是參話頭,玩弄機鋒轉語,不管你走佛法什麼宗派,沒有禅定基礎,什麼也不用談。你到了這境界,豈止生蓮而已,觀想虛空法界都是蓮花。而且不止是意識的觀想,而是阿賴耶識的動念,那就變成事實了,真可以讓一切衆生都看到蓮花充滿虛空,那是風大的功能。你去學密宗,就是學死了也得不到密訣,我把密訣告訴你,是心風得自在,心息得自在者,一念觀想就成真實。你再問,怎麼樣能心風得自在?我只好說,等哪一天我怎麼怎麼了再告訴你吧,不要著急。你們有幾位學密宗的小青年,要特別注意我這幾句話,不要去盲目亂練了!

  維摩居士說,「火中生蓮華,是可謂希有」,他說火中生蓮華是希有,而不是沒有。所以語帶雙關的說「在欲而行禅,希有亦如是」,在欲的境界裏修禅定,也是同樣地希有難得。

  「或現作淫女,引諸好色者,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。」大乘菩薩化身示現爲淫女,就是在聲色場所中的女性,以男女之欲引導好色之人,慢慢引導他入佛道。我們看《維摩诘經》很先進,這樣提出來。《華嚴經》中也有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其中一位菩薩,大善知識,就是淫女。這個道理也是延續火中生蓮華而來的,也就是觀世音菩薩《普門品》的大願,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。這段偈子也可以說成「應以淫女身得度者,即現淫女身而爲說法」,也補充了《普門品》之不足,因爲《普門品》只說了叁十二應身,其實還有百千億的無量應化。

  讀了這個偈子就明白,大乘菩薩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,年輕的同學特別要注意,就是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,任何一個衆生。即使這個人現在或過去是淫女,也不要看不起她。所以彌勒菩薩戒的第一條是「自贊毀他」,輕視人就犯了這條戒。我對同學們說過,真正的菩薩戒絕對禁傲慢,要絕對謙虛,因爲謙虛到了極點,反而是無上的崇高。不輕視任何衆生,這是何等的謙虛啊!這也就是菩薩道。不要因爲學了佛法,就看這個行爲不對,那個行爲不合佛法,都看不慣,這就犯了根本戒,是沒有資格學佛的。

  我們看到別人做了世俗中認爲是低下的工作,你怎麼知道不是菩薩在火中生蓮華,在度人?你輕視他,你就造了惡業。如果他不是,那更值得我們同情他的墮落,就更不應該輕視他。

  前面這叁個偈子是相連貫的。接下來的又是一轉。

  大乘菩薩的應化

  「或爲邑中主,或作商人導,國師及大臣,以佑利衆生。」這是講入世的,講大乘菩薩的各種應化身不同,隨處都是佛道。六祖說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在家世間法中,處處有菩薩境界的人,處處有菩薩修行的人,這同叁十二應身是一樣道理。「邑中主」是都邑地區的領導人,「商人導」,拿現在話說是資本家、企業家、或者是經濟學者。「國師」是帝王之師,「大臣」是高級幹部。所以菩薩到處都有,各行各業中都有。

  「諸有貧窮者,現作無盡藏,因以勸導之,令發菩提心。」前面四句偈子講權位,這四句講財勢。大菩薩是要發財的,你們同學最好多發財,最好是像明朝大財主沈萬叁那麼有錢,連開國皇帝朱元璋都會妒忌,說他富可敵國,不過他終究被朱元璋沒收了財産,下放到雲南餓死了。講到這裏,想起四十年前,我和我的袁老師意見不同就在這裏。我老師認爲,弘揚佛法還是要走傳統的路子,要帝王、王者、大臣、居士發心,才可以振興。我說時代不同了,今後文化和佛法的弘揚,要建立在平民基礎上,推動的力量,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國家領導的權位,而是靠資本家的錢財。幾十年下來,看起來好像還是我的意見對了。然後我還跟我老師提出另一個相反看法,在今後的社會,弘揚佛法不那麼簡單了,要真行菩薩道,就得一手拿佛經,另一手抓只老鼠。爲什麼抓老鼠?密宗的財神手中都抓著老鼠。要一手布施錢財,一手布施佛法,就是財、法二施,等無差別,才能弘揚得開。後世的年輕人學佛,是要有錢供給他才來,要不然他來學你這個幹什麼?

 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,是兩個相等的力量,代表著未來衆生的兩個心理,他眼睛看著佛像,也看著後面的鈔票。是啊!我看阿彌陀佛頂上有點紅紅的,好像就是這東西。所以要財法二施才能行,這也意味著未來濁世衆生的業力之重,之可怕。這意見對不對,由諸位評斷吧。

  維摩居士在這裏講,真要弘法度衆生,大菩薩有時現身成大富人,財法都平等布施,使貧窮的人受到幫助,勸導他們發菩提心。

  「我心憍慢者,爲現大力士,消伏諸貢高,令住無上道。」貢高在佛經上比較少見到,祖師的語錄中常用。什麼叫貢高?貢是形容詞,同拱。貢高是自以爲了不起。《老子》說「虛其心,實其腹。」人要做到虛心實腹,這有好幾層意思。依禅定功夫來說,虛心是沒有雜念,頭腦和心髒部位沒有雜念。實腹是禅定叁禅境界的氣住脈停,道家所謂的叁丹田充滿(頭腦是上丹田,心口是中丹田,小腹是下丹田)。另一個道理,思想空靈,只要飯吃得飽,沒別的要求,這是凡夫的世間法。與虛心實腹相反的,是禅宗祖師罵人的話「空腹高心」,說人氣往上提,思想不定,多心懷疑,搬弄是非,心氣浮在上面,叁丹田空空的,定不住。

  我慢,憍和慢是佛學名詞,佛經的原文是「憍」,後世用的「驕」是將錯就錯,憍是心憍,同馬沒有關系。憍是人眼睛往上望,目中無人。慢不同,是內心的傲慢,外表看不出來,盡管嘴上說人家好,內心覺得還是自己好。憍和慢兩種不同,表現于外在的,外形的氣勢態度是憍,而內在的是慢。讀書要注意,爲什麼這裏不說衆生心憍慢,而說我心憍慢?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是一字不苟的,凡是憍慢的人一定是我見重,所以是我心憍慢。

  如果有貢高我慢的人,菩薩要教化他,就現金剛大士之身,威攝憍慢的人,使他回心無上道,這是逆化而不是順化的手段。這就想到中國曆史中有許多俠義之人,孔子沒有說他們,但司馬遷寫《史記》,特別爲他們列傳,非常之推崇。俠客不是太保流氓,用刀子捅人,這不是俠客行爲。因爲天下有許多事情,道德解決不了,法律解決不了,阿彌陀佛沒得辦法,觀世音菩薩來也只好掉眼淚。只有俠客來了,格老子,我拳頭大,你這種作法我就拿下你的腦袋。好了,問題解決了。

  「其有恐懼衆,居前而慰安,先施以無畏,後令發道心。」這也是俠義道,同前面兩個偈子連成一氣。布施有叁種,財施,是外布施;法施,是內布施;無畏布施,沒有幾人做得到,就是這裏所說的無畏。你要做無畏布施,自己先要有大乘菩薩的氣派,有些同學聽到個鬼字,就嚇得比老鼠還不如,你怎麼布施無畏啊?

  我們講這個長偈已經很久了,現在再重提一下,《維摩诘經》的中心是講大乘佛法不離世間,不論出世、入世,在家、出家,只有一乘道,沒有叁乘,也沒有五乘。《法華經》講的也是這個道理,所謂的叁乘或五乘的分法,都是方便的法門。《華嚴經》把這些道理說得更完備。這個偈子所講的是全套的佛法,如何不離世間修行,直到出世間的成就。現在繼續下去。

  「或現離淫欲,爲五通仙人,開導諸群生,令住戒忍慈。」一般人學佛學道,最有興趣的就是神通,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經。還有的人搞成一臉烏氣,說自己看到了什麼,耳朵聽到了什麼,以爲這就是神通,都不是的。但這些事有沒有靈呢?有時有的。小事非常靈,大事保證不准,因爲非正神通也。神通的生起有修通、報通、依通、鬼通、妖通五種。因爲修行做功夫,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。因爲過去多生累劫的修行,這一生生來就帶來的神通是報通。

  你們年輕人接觸的人不多,我有叁句口號,是把古人的兩句加上一句:「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,交一萬個朋友。」做到了或許對人生能有些了解。因此我各種朋友很多,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員,專門陪人談話,那很痛苦的,躲人也躲不開。有時煩起來溜到一個地方關門不見客,不到叁個月,又是賓客盈門。譬如我剛來臺灣時,住在基隆的一間旅館中,晝夜不出房門一步,叁個月下來,我房間的房門晝夜都是開的,訪客不斷。

  我因爲交友多了,看得人多。有位前輩的畫家朋友,他天生是鬼眼通,他不用翻什麼眼珠、瞇眼睛的怪相,隨時可以看見鬼。他說鬼有什麼稀奇?走在街上到處都是,有時還從我們的肚子穿過去,愈鬧熱的地方鬼愈多,冷靜的地方反而少。我們跟他去別人家中作客時,就先警告他不要亂看,他如果老朝著那邊看,那邊一定有東西。有時他還會講,這個穿著清朝的衣服,那個大概是這家人的祖先,還坐在客廳中。你說聽了能不讓人毛骨悚然?不過他有一個好處,那時躲日本人空襲,我們就跟著他躲,他看到哪邊無頭鬼多了,那邊就可能會落炸彈。只要跟著他跑就沒事。他雖不研究佛學,講鬼的情形和佛經上說的一樣。這就是報通。

  另外有一位過去的朋友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