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他雖然這麼講,你可要知道,大乘菩薩戒卻要禮拜善知識的,善知識是不分在家、出家、男女、老幼。雖然菩薩示行憍慢,那是度衆生的橋梁,以憍慢爲教化。
你們學禅宗的有沒有把禅宗語錄都看完了?不要說把幾千種語錄看完,能把《指月錄》《五燈會元》《傳燈錄》好好研究完的都沒有一個。這些大禅師們的手法個個不同,有用罵的、用打的、用寬大的、用打坐的、乃至用睡覺的、用悭吝的,太多了。他們是用種種的善巧方便「于衆生猶如橋梁」。學佛要度人,什麼是度人?你作人家的橋梁是度人。度人的方法太多了,不只是勸人出家才是度人,那是作理發匠度人。度人是作衆生橋梁,助他渡過苦海,解除他的煩惱痛苦,甚至進而使他證得菩提。
「示行諸煩惱,而心常清淨。」外表看起來比一般人還煩惱痛苦,而內心常清淨。我想起當年陪同我的老師去四川遂甯,當地有所好大的寺廟名叫東山寺。那香火之盛,每年香會時,四川一省有一百多個縣,恐怕有一半的縣都有人來朝聖。那裏有位得道的和尚叫瘋師爺,名氣很大,很不容易見到。他一年到頭住在廁所裏,那可不是現代的廁所,過去山間的廁所就兩條板,穢臭得不得了,蒼蠅一大堆。他就在那裏打坐,我們要爬到廁所給他磕頭。我跟著我的老師去見瘋師爺,想看看他是怎麼有道法的。
那個廟子在山上,坐轎子也要一個鍾頭才上得去,路兩邊都跪滿叫花子要錢。我老師先告訴我要多帶些錢,上山時就一路分。老師告訴我,你看這一路上有多少大菩薩在裏面。我問他,是哪一個啊?他就罵我,蠢東西,這還要問我?統統都是!我還以爲菩薩大概是會放光的,身上挂有寶飾的,這下挨罵了。照我老師講,這些菩薩都在煩惱痛苦中,他就是給你作警惕的榜樣,把不好的下場給你看。我老師還叫我錢不可以丟給人家,要一個個好好地放。我只好要轎夫放低一些,好夠得到放錢。老師要我幹脆不坐轎子了,可是我裝迷糊,懶得下轎,這就是憍慢。我心裏可是怕走不上去,看不到瘋師爺了!可是,就這麼一個動作,自己都要反省,才是修行。
大菩薩的心地法門清淨,本是沒有煩惱的,可是爲了表示與世間衆生一樣,故意做出來的,這就是「示法」,表示佛的法相法行。這個與衆生一樣的做法,也就是菩薩道「四攝法」(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)中的同事。可是大菩薩雖然外示一切煩惱相,而內心深處是沒有煩惱的,永遠是清淨的。
「示入于魔,而順佛智慧,不隨他教。」外表看起來像是走魔道,可是真正是行佛之道,不會入魔的教化。近幾年來,我常收到許多國內外的來信,詢問我對某某人有神通或某某人所提見解的看法,這使人爲難。我的規矩是,如果有人問我某一件事,或者我會答。但是如果問我,某某人是這麼說的,問我認爲對不對,那我是不答的。一牽涉到人我,決不答複,否則就是犯了菩薩戒的「自贊毀他」。中國老話說文人千古相輕,我改了幾個字來形容宗教界,就是宗教界千古相仇,彼此攻讦不休。跑江湖獻藝賣膏藥的,就是千古相恨,等于做生意說同行是冤家。學佛第一個要學謙虛,例如濟顛和尚,已經成就了,仍然裝瘋賣傻,讓人家看不起。
我講這一段,是因爲有很多朋友要我出來公開密法,我都推說沒有時間。不過我一向的願力是將所知的密法公諸于世,佛無密法,可是公開了更秘密,你也看不懂。六祖說得好,「密在汝邊」,秘密在你那裏,不在我這裏。佛說一切衆生自性就是佛,大家都是佛,可是你怎麼成不了佛呢?這就是大秘密,不是老師能傳給你的,要你自己找出來。
世界上各種秘密法門,原來都是魔道外道,這是真話。經過龍樹菩薩的整理,把佛法的中觀正知正見,裝進了世間流行的秘密法門,因此形成了各種密宗法門。如果修習秘密法門,而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,那是很危險的,一定走上魔道,絕無例外。密宗的宗喀巴大師,就標榜中觀的正知正見,所以你們學密宗的要注意了,不是學個咒子、學觀想就是密法,那只是見、定、行叁法印當中行的一種。真學密法,要先通顯教的教理,得了中觀正見才可以修持這些法門。你學密宗而不清楚中觀正見,那已經走入了魔道,你不必來問我了。
大乘菩薩縱然走入魔王的國度,他還是佛,不是魔,永遠不會跟著魔走錯了路。
現在再提醒大家,《維摩诘經》講的是解脫法門,重點在見地。見地在經教是見道,能見道以後才能修道,但也可以說見修要同時。拿大乘的真正修法,也就是所謂無上乘的密道,有叁個大法印,在密宗叫大手印:見(見地)、定(修持)、行(行願)。要想學佛成就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見道之後的修道法門有百千叁昧,都是在定。小乘的四禅八定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,大乘的定是不共法,因爲要慧入,要有智慧進來後修道。百千法門的定是無往不定、無時不定、無處不定,也無定相可得。要得如來正定,就還要起行。沒有久住而不行者,佛也不住涅槃,無時無地不爲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、大悲心。
要成佛,這叁個大法印的重點還是在行。如何做到?例如六波羅蜜,這要起而行之,不是光談理論,或只是觀想了事。但是只有行而沒有見地,就是只有功德沒有般若,那還只是凡夫法。有般若而沒有功德,也永遠不圓滿。所以見、定、行,都不可缺。
《維摩诘經》的佛道品,講的是見地的大手印,不要輕易地把它當作佛學理論,那樣自己的心地修持就用不上,修定時就不能得力,佛學只成了凡夫知見。最低限度,就抵不住生死、抵不住病痛。沒有真見地、真修持、真行願,是拿生老病死沒奈何的。我們讀這一篇會覺得文字很容易懂,但是行起來就很難。愈容易看得懂的,我們內心反而愈戰戰兢兢,因爲難以做到。
大乘菩薩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,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以大宗教家的精神,作社會福利的事業。如果你到西方社會弘法,你的表達方法就要借用他們的習慣用語,才容易讓人明白。
「示入聲聞,而爲衆生說未聞法。」大乘菩薩絕不走小乘的路子。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禅師,是通兩個宗派的傑出人物,他修天臺宗的止觀而悟道,又得到六祖親自印證,也能算是禅宗。他在《證道歌》中講到:「大象不遊于兔徑,大悟不拘于小節」,有人看了就認爲可以馬馬虎虎,不用守戒律了。這是大錯,這裏的「小節」是指小乘道。聲聞道、緣覺道都是小乘。爲什麼叫小乘?以剛才提出的叁法印來看,第一是見小,所見有限。禅宗大師形容小乘是擔板漢,形容擔著條板走,只看得到前方而已。第二是行小,行願小,只想逃避現實、成就自己、了生脫死,不敢入世。見小、行小,因此定也小,所以只成就了出離叁界的小乘無漏果而已。
聲聞和緣覺之間也有程度上、層次上的差別。聲聞乘比緣覺乘還要小。坦白講,佛的弟子中,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人,大部分(並非全部)是出家衆。當然也有大乘菩薩示現爲出家衆的,例如地藏王菩薩。
那麼,究竟什麼是聲聞?就是依賴性,都靠世界有善知識、有佛出世,追隨他們的教化,而不能自悟自了。因爲是由聽聞教化,熏習自己的菩提種性而悟道的。他們是小乘基本的群衆,例如本經中的舍利弗、大迦葉就是。佛在世時,對聲聞衆講四聖谛,他們由此證入菩提的不計其數,因爲他們親聞佛的音聲,容易入道。四聖谛的苦、集、滅、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,但是只當理論,結果四聖谛者成了四剩谛,一點用處也沒有。
真正四聖谛是不容易講的,各位出家衆要想發心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四聖谛,就要好好研究舍利弗、目連尊者的經教,譬如論部的《毘婆沙論》,他們都有論述如何由四聖谛很快證果位的方法。我常感歎,佛法仍在世間,並沒有到末法時代,經教還在,只是我們不肯努力。如果肯努力,等于親見了舍利弗和目連尊者。我也知道有人修行之外,還努力研究舍利弗和目連尊者的著作,因而經常有感應的。
但是,以大乘菩薩道來看,聲聞衆的法是不圓滿的,所以他們甚至連佛說的大法都聽不進去。例如《法華經》開頭,佛正在說法時,小乘聲聞的比丘就退席而去,總不進大法。
大乘菩薩爲了教化根基小的聲聞衆生,就方便示現聲聞身,但是畢竟是走大乘的大路。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,願意降低職位,去作幼兒園教師,可以教孩童他們未曾聽過的大道理。
「示入辟支佛,而成就大悲,教化衆生。」這和上一句是同樣的道理。辟支佛是梵文的譯音,意思是緣覺,有時也被翻成獨覺。在無佛出世的時候,甚至佛經也不存在了,他由于多生累劫的修持,能夠由因緣而成就,例如看到落葉,聽到水聲等,因而悟道,無師自通,獨覺于世間。他的層次比聲聞乘高,證得性空的面比聲聞乘大。詳細的道理各位去上《法華經》的課,其中都有的。所以嚴格說起來,辟支佛才能算是自了漢,一般的羅漢只能算高級的凡夫。
講到這兒,想起多年前在基隆,有位已過世的道友,一定要拉我去看扶鸾,據說濟公和尚顯靈。我去到那裏,他們正在開沙盤,結果就真寫出了我的名字,還寫了一首詩。基隆以多雨出名,那詩寫道:
細雨蒙蒙天晚晴海山一角覓知音
時人不識余心樂踏破芒鞋訪到今
寫罷,這乩盤就停筆不寫了,他們就說濟公走了。這首詩好像是贊我,在場的人就有些驚奇,我就說瞎扯瞎扯。今天那位道友的夫人來看我,所以想起這一段。其實小說中寫的濟公和尚的故事,只有小部分是真的,大部分不是他的,而是梁武帝時志公和尚的故事。可是到今日濟公和尚可是名聞中外,在歐美都有濟公壇,有些地方扶鸾的一上來,就馬上要酒,有時酒杯一端上鸾壇就幹了。你說真有這事嗎?要是我在場,一定會罵一聲魔道,他一定不敢喝。
在西湖靈隱寺有尊濟公和尚的像,手中還拿只酒杯。過去每天廟上要給他供一杯酒,第二天就幹了。後來寺中來了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