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位高僧,他要嚴格執行戒律,就去像前罵:活著時不守規矩,走了還要供酒,取消!濟公和尚夜裏居然托夢給廟中全體和尚,說老和尚罵得對,以後不要供酒了!這是在靈隱寺流傳的故事。濟公和尚其實是大菩薩,但是故意示現辟支佛身,正如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所說,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是同一道理。
「示入貧窮,而有寶手功德無盡。」許多青年同學常問,出家人或在家人如何學佛?現在這句經文的話,就是告訴我們學佛的形像和辦法。他說大乘菩薩平常示現自己非常窮,雖然身上沒有錢,但是隨時可以撒手千金布施他人,這就是有寶手。密宗有個法門叫作寶手金剛,修好之後,把手伸進去一個盒子,要拿多少金銀就有多少。這句經文真正的意義是,行菩薩道的人雖然自己很窮,然而爲了他人,什麼都可以布施出去。菩薩要能隨時有錢用,而不用擔心怎麼來的,非多生累劫無量布施功德不可。
過去有位朋友,他身上從不帶錢,因爲他名氣很大,去什麼地方只要簽個帳就可以了。這境界現在大家都有,有了信用卡也不用帶錢,都成了寶手菩薩。
「示入形殘,而其諸相好以自莊嚴。」大菩薩有時示現殘疾的形像,但是他的內在具足一切相好莊嚴功德。《莊子》中提到好多人,例如支離疏,他們外形不成人樣,可是男女老幼沒有人不喜愛他、不尊重他的,這就是個例子。
「示入下賤,而生佛種性中,具諸功德。」這一條在當時的印度尤其重要,因爲社會的階級分明,甚至到今日仍然有階級之分。所以佛在當時能提出衆生平等的口號,還不只是人類彼此之間的平等,實在是革命性的主張。佛當時所帶領的僧團,主管紀律的弟子就是賤民出身,而受管理的衆人如迦葉尊者、舍利弗等,都是家世顯赫,可見佛確實做到了平等。
這裏說,大菩薩的行徑雖然示現出生于下賤階級,但是一切衆生平等,皆有佛性,不受社會的階級劃分所限,具有與佛同樣的莊嚴功德。所以六祖悟道後所講的五句偈中,有一句是: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自性中具備了一切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叁昧。
「示入羸劣醜陋,而得那羅延身,一切衆生之所樂見。」人生本來是「百年叁萬六千日,不在愁中即病中」。即使小小的不舒服,頭痛、腰酸、疲勞、想睡,都是病。羸是有病瘦弱,劣是天生不健全。醜不用解釋,不過醜和美沒有標准的,看慣了的話,醜也不醜了,何況每個人的審美標准又不同。陋是不具全,像是特別的高或矮,特別的胖或瘦。
那羅延身,就是天人中金剛力士不壞之身。中國道家把適合修道的地點,分爲叁十六洞天、七十二福地。佛家也有類似的說法。山東的崂山據說就是這樣的道場,經常有神仙在此聚會,那羅延窟據說就在那裏。身體不好的同學要注意,就怕你不修持,如果見道了,得了正定,行願成就,去修那羅延法還是可以修得金剛不壞之身。每個人要自己發心立志。菩薩入世修持,示現多病醜陋,但是修行成就了,得那羅延身,就會是一切衆生所樂見。
當年我有位皈依的師父,他是真羅漢來的,可是面孔長得非常怪。他眼睛奇大,大到要戴平光眼鏡遮一下。鼻子像頭大蒜,嘴也奇大,上彎到臉頰上,耳朵小得像顆棋子,眉毛只有短短的兩點黑。他的相貌如此,可是我們成天喜歡親近他,覺得他很莊嚴。他每天不洗澡,一年到頭只穿同一件納襖,照講是很髒的,可是他決不讓你覺得不幹淨,甚至他住的地方還有一股清香味。他身上還有虱子,有時他坐著會動一下,就是虱子咬了,但他決不會伸手去抓。有個同學看到他衣領上有只虱子,就一把抓住。他忙叫這同學不要殺生,還把這虱子放進他褲腰中。這都是我親自經曆到的。
我這位師父妙不可言的事太多了,他說他曾花了兩年多,從四川一步一拜,去山西五臺山朝山。可是到了五臺山,他拜的路線走錯了,應該從前山上的,他居然繞到後山攀頂,那個坡陡的不得了,他也這麼一路拜上去了。前一天晚上,山頂廟中的方丈夢到文殊菩薩對他說,明天早上後山有個活羅漢來了,要全寺鄭重歡迎。第二天一早,方丈率全寺僧人披袈裟夾道等候,結果迎到了他。他還莫名其妙,死也不肯承認自己是活羅漢,但是衆人仍然簇擁著他上大堂用齋。他的活羅漢稱呼,原來是這麼得來的。
更早的時候,他在成都的寶光寺,管了叁年的茅房。過去的廁所不是現代這個樣子,管茅房真的是整天與大糞爲伍。過去在叢林下,上大解不是用草紙揩,而是用竹片刮。用過的竹片不丟掉,幾百僧人每天要用,怎麼來得及削,所以用過就投入水桶中。管茅房的每天就要把用過的竹片洗幹淨,晾幹再放回茅房。他每洗過竹片,就拿在自己臉上刮一下,看看竹片是否光滑,怕把僧人的屁股刮破了。他這種修行,是真修行,我們哪裏能比?
像這樣的師父我有好幾位,另一位用舌頭刺血寫了一部《華嚴經》,還把兩根指頭用布纏起來沾油燒了供佛,成了八指頭陀。看了這樣的出家人,我兩個膝蓋再傲慢也非跪不可,管他收不收,我就自己跪下皈依他了。所以你們連皈依也不會,還要先問肯不肯,這又不是談戀愛,有什麼肯不肯的。你恭敬他就皈依他嘛!這是你的事,他不收是他的事,學佛連一點氣派也沒有!
我介紹的這些師父,他們一年到頭都不生病,樣子雖醜可是莊嚴無比。硬是不洗臉,臉也不髒。雖然身上長了虱子,可是我們卻不會嫌他們,可愛到了這個程度。我親自體驗到,修行人的功德莊嚴,會影響到衆生對他的觀感到如此的程度。
「示入老病,而永斷病根,超越死畏。」人老真可憐,不是你們年輕人想象得到的:病得可憐也不是你們能想象的。有的大乘菩薩以老病示現,作爲教化。年輕人有智慧的,看到了,能生起警覺之心,同時對老病者生起大慈悲心,能付出無比的愛心去照應他。
實際上,修行菩薩道是可以永斷病根的,維摩居士在本經上表示有病,實際上他沒有病,是在藉病說法。菩薩斷了病根,度了生老病死的苦海,了了生死,示現老病只是爲了教化。所以我常提醒同學,依佛所教,查遍叁藏十二部,真要了生死,唯一的修持法門就是白骨觀與不淨觀。
「示有資生,而恒觀無常,實無所貪。」什麼是資生?就是爲生活做各種不同的生意、不同的職業,也就是謀生。要謀生就必須要入世,因爲入世了,才有可能供養出世修行的人。行菩薩道的人,雖然在社會上做一切的事業,拚命的賺錢,他心裏知道,一切都靠不住。錢財資産只是暫時屬于我而已,畢竟不是我之所有,老病來的時候,什麼辦法都沒有,所以「恒觀無常」。懂了這個道理,雖然在謀生,一點也無所貪,沒有據爲己有之願望。
「示有妻妾婇女,而常遠離五欲淤泥,現于讷鈍,而成就辯才,總持無失。」古人是多妻製的,中外皆如此。菩薩現居士身,有家庭生活,但是他內心的境界沒有五欲的染汙。換言之,他不會陷下去,淤泥是陷下去的。他永遠是出離的,是跳出去的。他作人做事老老實實,不會太過精明鋒利,反而顯得木讷。但是真牽涉到佛法時,卻又辯才無礙。怎麼樣才能做到辯才無礙呢?要你的修持成就陀羅尼,就是總持法門。古人有一目十行,博聞強記,悟性特別好,學過世間出世間一切法,學過不會失憶,更不會無記,這樣就是總持無失。不是像我們,讀了經就忘了,聽了過後也忘了。你可不要馬虎,要好好忏悔,這就是無記業果,多生累劫失念,所以這一生記憶力差。要忏悔,求多聞,不然來生更笨。
不要用陶淵明形容五柳先生的句子「讀書不求甚解」來自解,故作潇灑。學佛可不能這樣,一定要多聞強記。有了定力以後,記憶力更強。你如果自以爲打坐入定,什麼事不知不記,你那個定境就要多研究,可能是到了無明定境。這個千萬不可有的,這時就趕快要修觀了,不要只修止。也有的連觀行也不應修,而是要修休息了,休息不是無明,不是昏沈,要搞清楚。各種法門要曉得對治。
「示入邪濟,而以正濟度諸衆生,現徧入諸道,而斷其因緣,現于涅槃,而不斷生死。」大乘菩薩示現邪門的行徑,而真正是爲了使衆生改邪歸正,只是表達的方法不同。他旁門左道都來、都會,爲的是度一切衆生,就是前面講過的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」也就是「現徧入諸道,而斷其因緣」的道理,佛的成就不是入于涅槃就不來了。
「文殊師利,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,是爲通達佛道。」大乘菩薩能做到這樣子,表面上看起來不是走修行之路,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。
什麼是如來種
「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:何等爲如來種?」維摩居士講完了,現在他反過來向文殊師利菩薩提問題了。以世間法來講,任何東西都有個種子,下了種子才能開花結果。我們爲什麼學佛?在什麼地方學最好?根據佛經,佛說在這個世界學最好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都要到這個世界來留學,因爲這裏有煩惱、有痛苦、有善、有惡、有磨練的機會。極樂世界好是好,但沒有磨練的機會。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,也用不著解脫痛苦煩惱,因此在他方世界學佛,成就得很慢,成就也不大。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,意思是堪忍,這個世界的煩惱痛苦很多,衆生在這裏能夠忍受生老病死,因此容易成就。
「文殊師利言:有身爲種,無明有愛爲種,貪恚癡爲種,四顛倒爲種,五蓋爲種,六入爲種,七識處爲種,八邪法爲種,九惱處爲種,十不善道爲種。以要言之,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,皆是佛種。」文殊師利的回答是顛倒話,成佛曉得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,但是沒有這個身體不行,要借它修行,所以有身爲種。無明和有愛是不好的,是煩惱的根本,我們不能悟道,因爲念念皆在無明中。這個世界的生命是由愛來的,有貪愛則有欲。學佛本應該破無明得正覺,轉愛爲慈悲,可是沒有它們作種子還不能成佛呢!
接下來的「貪恚癡、四顛倒、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