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初,本經是維摩居士由生病開頭的。任何生命的存在,就有生老病死必然的過程,爲什麼會生病?我們坐在這裏覺得自己沒什麼病,其實都是在病中。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,病同生死是連在一起的,答案在經文中,但是你要自己去好好體會。
其次,叁萬二千人,怎麼能全部擠進了維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間?這是個什麼境界?當然,理論上可以講,方丈代表了這個心。管你是代表心也好、性也好,我們要如何證到這個境界?這不是空洞的理論。除此之外,還有個座位的問題,這方丈的房間,容納了東方須彌燈佛的師子座,高八萬四千由旬,共叁萬二千張師子座,這又是個什麼境界?
再來就是天女散花,爲什麼花灑下來不著在菩薩們身上,而黏在阿羅漢身上?這個問題在理論上都懂了,當然我們連小乘羅漢的境界也夠不上,連小定小慧都談不上,小乘的止觀也沒有,因此作人做事、起心動念處,樣樣皆著,沒有做到無著無依的境界。如何能做到天花不著于身呢?
跟著是男人女人的問題,爲什麼有男女相?這色身的相,關系有多大?究竟男身真是男人,女身真是女人嗎?你深思下去會發瘋了,覺得都不是,那究竟是什麼?我常說,爲什麼這女性留了長發,在嘴唇上塗一下,眼睛上畫一下,就好像兩樣?爲什麼把頭發剃了就不同了?這男女身相,同我們欲界衆生的關系有如此之大。
《維摩诘經》講了一半就有四五個話頭,大家不要聽熱鬧,聽過算了,那這《維摩诘經》是白研究了。這《維摩诘經》的文字好懂,不過我現在正在發心,也有道友發心出錢,後世的注解不用,只把鸠摩羅什法師和當時參與翻譯工作的大法師們對于《維摩诘經》的見解,集中起來成爲《維摩诘經集注》。另外也有道友們發心,在整理《維摩诘經》念誦的節本。這工作看起來不困難,但是做起來很麻煩。在校對各種本子時,有時爲了一個字要查很多的版本。連我們現在手中的這本《維摩诘經》就有許多錯字。第一個封面字就錯了!維摩诘被印成了維摩結,豈不是笑話。各位青年同學將來發心印經時,這些地方是不能馬虎的。
(編按:懷師當講經時不是用佛教出版社版本)
上面講了《維摩诘經》好幾個要點,現在下一個要點來了。
普現色身菩薩發問
「爾時,會中有菩薩,名普現色身,問維摩诘言:居士,父母、妻子、親戚、眷屬、吏民、知識,悉爲是誰?奴婢、僮仆、象馬、車乘,皆何所在?」當時在維摩居士的道場中,有一位叫作普現色身的菩薩在場。顯教四大菩薩是普賢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王菩薩,一樣都是古佛。成佛的資曆比釋迦牟尼佛早,因爲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成佛,他們古佛就化身爲菩薩來到這世界,輔佐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,所以普賢菩薩也叫普賢如來。密宗的金剛薩埵,就是普賢如來的化身,他的像有單身的也有雙身的。
有時候佛經中出現的普現色身,與普賢是同一種像,但是不同意義的化身。普賢是無所不在,以行願爲標榜,沒有在家出家之分,是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乃至你睡覺也可以悟道,打坐也可以,走路也可以,在廁所中也有他,上自淨土下自穢土,天堂地獄,無所不在。所以《普賢行願品》中說: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」。那麼,普現色身菩薩呢?我們曉得法身就如同虛空定無所不在的,這個牆壁裏也有虛空。凡夫的色身是受業果報應之身,佛菩薩的色身是虹霓之身。普現色身菩薩是講他的色身,是入世的,不是法身,是大家都看得見的。
普現色身菩薩問維摩居士兩個問題,第一,你的親人、眷屬(眷屬範圍廣泛,凡是同你有關系的都是,所以每個人在世都有眷屬,連出家人也有眷屬,他的師父、徒兒等等都是)、吏民(維摩居士居住的毗耶離城的官吏和居民)、知識(包括善惡知識),這些人都是誰?第二,你所擁有的奴婢、傭人、各種交通工具,擺到哪裏去了?
第一個問題是,每一個人在世上都有那麼多的關系,沒有辦法脫離,即使你是單身一人仍然如此,沒有其它的人你自己也沒法活,人就離不開人的環境。第二個問題牽涉到各種生活必須使用的財産物資。維摩居士就用了很長的偈子回答他。
「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:智度菩薩母,方便以爲父,一切衆導師,無不由是生。」你問我父母是誰,般若智慧的成就,就是真正學佛人的母親。我們有的人修七俱祇准提佛母法門,准提佛母是無男女相的,准提法的成就是證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。般若智慧的成就,是一切佛菩薩的生身之母,生這個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你們有學密宗的,對修氣脈有興趣,氣脈不成就而能明心見性是無有是處,你明心見性開悟的那一剎那,氣脈一定也成就了。你那麼著相地修氣脈,教理不通,智慧不夠,是沒希望成就的。你以爲通了,只是受陰境界的感覺,是假的。成佛不是迷信,不是盲修,而是大智慧的成就。因此龍樹菩薩著了一部《大智度論》。有了智慧,還要有善巧方便,包括了一切的修法,樣樣都可以成佛,所以說以方便爲父。
一切衆導師就是一切佛,是天上天下一切衆生的導師。一切佛無不是由智慧和方便所生。這裏一開頭就把大乘佛法的重點告訴我們,光是盲目的崇拜和迷信不是究竟的佛法,那只是凡夫初步走向正道的加行法,是經由慢慢熏習,走向智慧功德和善巧方便之路。等于我們等電梯上樓,按下了鈕而已,電梯還沒有來。
「法喜以爲妻,慈悲心爲女,善心誠實男,畢竟空寂舍。」學佛的人以何爲家庭?這不一定是世俗的家庭。法喜充滿就是夫妻,你有配偶的卻不一定快樂。什麼是法喜?菩薩內觸妙樂,得到大定,不是小定,身心內外充滿喜樂的境界。慈悲心是自己真正的女兒。善心誠實是自己真正的兒子。有善心一定對人對事處處誠實,修行就是修這個。不只是會打坐,會氣脈動了,會放光了,會燒香禮佛,這些只是善巧方便的初步加行法門。
經典這些文字很容易懂,但是懂了文字不是我們研究《維摩诘經》的目的,是要用經典來比對自己日常的思想行爲。我們把對自己世俗家庭的夫妻、兒女自私的愛轉過來,就法喜充滿,慈悲心發起,善心充滿,這樣才是真正的家庭眷屬。但是這個家在哪裏呢?這個家是「畢竟空寂舍」。自己常在本性空的境界中,這才是真正的家。禅宗祖師說,這樣才叫做「歸家穩坐」。昨天有位同學來找我,說自己對空性之理了解了。我說,你不要胡扯,了解理論有什麼用?真正理到了事一定到,要住在性空境界裏,就是無往不定、無事不定、無處不定。那才是法喜充滿,慈悲心圓滿,畢竟空寂。這個,才是我們的家,才是我們的妻子兒女。
「弟子衆塵勞,隨意之所轉,道品善知識,由是成正覺。」普現色身菩薩剛才問維摩居士的第二個問題,你的傭人財産到哪裏去了?這是他的回答,塵勞是他的傭人。塵勞是塵勞煩惱,中國文學形容這個世界是紅塵,這是中原文化,因爲中原地帶是紅土高原,風沙一起,空中都帶有紅顔色的塵埃。現代的都市,像臺北雖沒有風沙,但是空氣汙染,就不是紅塵,而成了烏塵。塵是指這個世界,勞是指這個世界中的衆生勞苦。在塵勞中的衆生,每天都有無數煩惱。佛說衆生在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。何謂一念?一呼一吸叫作一念。你說自己沒有這麼多煩惱,對不起,那是你檢查不出來而已,那還不夠資格談學佛。盡管你在研究佛學,也到處去聽經,什麼活動都有份,只不過是個佛油子,佛教中的老油條,一點用處沒有,對自己都認識不清楚。要是自己起心動念可以檢查出來,你學佛可以算入門了。
維摩居士說塵勞就是我的弟子,我利用塵勞煩惱促成我道業成長,怎麼說我沒有傭人?我到處有傭人!
回教的教長叫作阿訇,是回文的稱呼。這研究起來也很有意思,在咒語中一切大的東西都是阿字音,是開口音,像基督教禱告結束說阿門,嗡阿吽,阿彌陀佛,阿訇。有個回教的故事說,有位國王打獵射中一只鹿,鹿帶著箭逃走,逃至一個山洞,有位老阿訇在其中修道,阿訇就用自己的衣服蓋住鹿。國王的隨從有位將軍追至,就問阿訇有無見到受傷的鹿。問了多次,阿訇都不理他。將軍就說,再不開口我殺了你。阿訇就張開眼問,你是不是某人(他直呼國王的名字)的部下?將軍大怒,說阿訇對國王不敬。阿訇說,國王也不過是我奴隸的奴隸,爲何不能叫他的名字?將軍正想殺了阿訇時,國王駕到了,將軍把經過禀報,說阿訇欺君。國王就問阿訇爲什麼這麼講。阿訇說,所有的人都作了欲望的奴隸,人當國王的欲望是要統治天下,國家強盛,你難道不這麼想嗎?而我這修道的已經不用聽欲望的了,它現在要聽我的。你這國王要聽欲望的,所以你是我奴隸的奴隸,並沒有錯。國王聽了表示同意。阿訇就說,那只鹿跑了,不要再追殺它了,不要再作欲望的奴隸了。國王至此大爲折服,就拜阿訇爲師。這個回教的故事就可以用來說明「弟子衆塵勞」。
學佛用功夫就在下一句「隨意之所轉」,自己不要爲情緒煩惱所困住,要把煩惱思想轉過來,轉煩惱成菩提。維摩居士說可以隨意轉煩惱,指揮它像指揮傭人一樣。
他接著說「道品善知識」,叁十七菩提道品與四念處、四正勤等等,都是他的善知識。「由是成正覺」,學佛的人必須走這條路才能得道,才能大徹大悟。你去搞氣脈,畫符念咒……這些都不相幹。而是要能在塵勞煩惱之中,隨意之所轉,轉煩惱成菩提,修習叁十七菩提道品(就是叁十七種修佛道的層次),如果不走這條路,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成就。
「諸度法等侶,四攝爲使女,歌詠誦法言,以此爲音樂。」這裏維摩居士講什麼才是生活的享受。諸度法門(六度,亦可以擴充至十度)就是最好的道伴,是同參的道友,隨時要參究的。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在六度上打個轉身,看它是否相合。四攝法(攝是包含,四攝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