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事)是學佛的人用來娛樂自己的。古代文化,大富人家、王侯府邸養有自己的歌舞班,其中的歌舞女郎叫伎女,不是現代在大衆場合作秀的歌舞明星。講起來古代當大官的,可比今天的政府官員威風多了,出巡時要人清道,閑雜人等趕開。不像今天還要走入群衆,到處和人握手,還拜托投我一票。時代太不同了。

  像清朝乾隆時期的才子袁枚,二十幾歲考取功名,作了兩任縣長就辭官了。他把《紅樓夢》中的房子買下來,叫小倉山房,是非常享受的。有人問,只作了兩任縣長,不貪汙哪有錢住這麼好的房子?那當然有「貪汙」了,不過是合法的、公開的。滿清時代像縣長這樣的地方官,有規定的,錢你可以拿,但是不能貪老百姓或朝廷一文錢。所以說,「一任清知府,十萬馬蹄銀」。那時即使是作個清官,退下來也有余錢享受,買個一大片地,起個莊園也不希奇。現在的地價這麼高,還要交上地稅,當個清官可買不起了,甯可出家算了。

  講到這個伎女,並不是妓女,在古代沒有壞的涵義,伎同技術的技相同,是講藝術的技術。唐代的詩人杜牧,被皇帝下放至揚州,那是當時國家經濟商業最繁華的都市。他被派任分司禦史,是個不大不小的官位,監督地方行政。當地有位退休在家的前任高官,生活奢靡,違反了政府限製官員鋪張的禁令,還養了一批歌伎。一日高官在家大開筵席宴客,杜牧不告而至,酒過幾巡後,杜牧就同高官要了他家中最好的歌伎帶回去,還作了首即興詩:

  華堂今日绮筵開誰喚分司禦史來

  忽發狂言驚四座兩行紅袖一時回

  你看他這紅包要得大不大?帝王時代的官,居然就是這麼做的,今日還當風流韻史流傳下來。

  維摩居士以四攝爲伎女,他唱歌聽歌嗎?有的,他詠誦法言,法言就是佛經,他念誦經典作爲音樂。所以我們早晚的念誦有用唱的,是歌詠誦法言,以此爲音樂。

  「總持之園苑,無漏法林樹,覺意淨妙華,解脫智慧果。」維摩居士是當地的大領袖,應該有個很大的後花園。你們年輕人沒看過,大陸上很多舊日王府宅邸,都有很大的花園。像北京的雍和宮,是雍正皇帝還在當世子的時候所住的官邸,規模就那麼大。這還不算大,我當年在四川,看過幾個部隊的軍長公館,那可有好幾條大街包圍起來的範圍。我和朋友說笑話,我最想做的事是,到這些大公館去作門房。這看門的大爺住的房子,起碼有我們這講堂四分之一大,他整天坐在裏面,跷著腿抽煙喝茶,訪客到來,還要先遞名片給門房下面的小傭人,才轉到門房手中。然後他還要瞇著眼打量打量訪客,識相的馬上送上一個紅包,他這才進去通報。這份工作多好,有吃有住,沒事打打坐修道,還可以擺威風,又可以收紅包。

  講回維摩居士,他說自己的花園,就是通達一切法門,總持法門。咒語也叫總持或陀羅尼,總持就是抓住了綱要,一通百通。花園中的樹木就是無漏法。證得無漏果的人,一切神通自在,要觀想任何境界,這境界立刻現前。要和佛菩薩講話就真能通話,不是你們作夢打坐所看見的幻相。

  園林中的花是念念清淨,念念不迷,是八正道中的正覺成就。所以《法華經》的妙蓮花,是意的成就。學佛到了明心見性,悟道了,佛經上稱爲「意解心開」,就是這個道理,沒有了煩惱習氣的結使。拿密宗著相的觀念,是「脈解心開」,因爲心輪有八條大脈和許多小脈,比如八瓣蓮花。

  學佛是求解脫,如果一有點事就想不開,有一點煩惱就去不掉,那學個什麼佛?自己要反省。維摩居士說自己得了智慧的果實,所以處處得解脫。你們何以氣脈不通?因爲色身不得解脫,總有身體的感覺存在。何以不能得解脫?因爲智慧沒有成就,智慧成就了,氣脈自然也通了。你智慧還沒成就,不要吹噓說自己已通任督二脈,小心出問題。就算你通了,道家稱爲轉河車,你要轉到什麼時候爲止?要通到哪裏去?你答得出來嗎?不要亂搞了,你因此反而更不能得解脫,與學佛的目的相違。說學道嘛,你也沒得個逍遙,整日哭喪著臉,爲何學佛學道呢?不學還好,一學就得了狹心症,心量愈來愈小。

  我們現在繼續講維摩居士爲普現色身菩薩所說的偈誦。偈誦是一種佛教特殊的文學體裁,偈誦的用處,是把經文的意思作個歸納和濃縮,以便于記憶。《維摩诘經》這一段偈誦,包括了全部大乘佛法的內義。

  「八解之浴池,定水湛然滿,布以七淨華,浴此無垢人。」這裏的重點在最後一句。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學到無垢,一切善法惡法都不受染汙,而真正得解脫了,這是佛境界。所謂無垢就是自淨,是真正的淨土,絕對地清淨圓滿。維摩居士說,用八解脫法門,洗練自己身心。八解脫不只是理論,是要用身心實證來的。解脫與道家的逍遙是一個意思,不爲煩惱所困,但也同樣不爲佛法的觀念名稱所困,所束縛,才是真正得解脫。然後才能得如來大定,無往不定,無處不定。有解脫而無定,那解脫是狂禅、狂慧;有定而無智慧的解脫,那定也是外道定,都是不對的。

  這裏說,「八解之浴池,定水湛然滿」,重點在湛然。凡夫何以不能得定?這有兩種情況,一是生理心理的散亂,二是生理心理昏沈。能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就是定,是清楚的,是湛然的。不是那種什麼都不知道的愚癡定,那成了畜生禅了,是很危險的。天臺宗永嘉大師告訴我們,真得定了才可以入世,才可以作人做事,像止水澄波,萬象斯鑒。在止水澄波的境界中,外界一切現象仍然物來相應,沒有不知不明的,這才是定。也就是大家早晚課誦所念一句出自《楞嚴經》的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」。

  參禅的人開口唱念這一句時就會想,唱時是否算動念?話頭就來了。等于有個故事說一個小孩去拜佛,在大殿上對著佛像屙尿,他當然被僧人所罵。小孩就說,十方叁世都有佛,我要向哪裏屙呢?所以在唱這一句時,動念了是凡夫,不動是木頭。動與不動之間就是佛法的真谛,也就是要參之處。動與不動都是寂然而定,永遠清明,沒有染汙。

  縱然到了這個境界,也才是佛法入門,還沒有圓滿。在禅宗算是第一關而已。因爲只能空,不能有。所以「定水湛然滿」了之後,還要進一步「布以七淨華」,七淨華就是七覺支。「浴此無垢人」這樣去修持,去洗練自己,最後才修證到清淨無垢。

  「象馬五通馳,大乘以爲車,調禦以一心,遊于八正路。」普通人有了財産地位,當然會有交通工具,過去人類是降伏動物作交通工具,動物很可憐,這是人類可惡之處。古印度是用象和馬作交通工具。中國從上古到近代都用馬,古書也有用車馬數量表示財富地位的,所謂百乘之家,千乘之家。乘是車子,古時以四匹馬拉一車叫一乘。千乘之家就養有四千匹馬,還有駕車的、乘車的戰鬥人員、照料馬匹的人,聲勢之大,可想而知。

  修行的人以五神通爲交通工具,爲什麼只說五神通?因爲第六通是漏盡通,就不動了。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爲車,大乘在梵文作摩诃衍,就是大車之義,是形容用語。駕車的車夫在古代稱調禦士,是調伏駕禦車馬,現在叫駕駛員。修行人能一心不亂,隨時在定中,就是最好的調禦。不能得定就是因爲不善于調禦。

  我不止一次提醒大家,要切實注意叁十七菩提道品,由四念處一直到八正道,有叁十七個條例的程序,是大小乘道、顯教密教共通的修行之途。例如四念處是念身不淨、念受是苦、念心無常、念法無我,我們普通只把它當作佛學名詞記住算了,沒有用到功夫上,這就不是學佛。佛在世時,何以有那麼多的弟子,立刻證入大阿羅漢?因爲他們基本是修四念處的。四念處怎麼修呢?念身不淨,所以要修白骨觀或不淨觀,真正觀成了,一切生理上的感覺,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,全消了,因此很快成就。佛雖然已不在世間,他的修持法門全都留下來了,不需要另外去找。要好好地去研究經典,怎麼樣才算「好好地研究」,就看你的智慧了。

  法門,都在經典中,你讀了而用不上,其奈經典何!佛也拿你沒辦法。《維摩诘經》這裏所說的,依然離不開大小乘所共通的叁十七菩提道品,隨便那一點抓到了,都可以到家的。

  「相具以嚴容,衆好飾其姿,慚愧之上服,深心爲華鬘。」這完全是在講學佛人內心的修養。佛講一切法無相,尤其在《金剛經》中,明確講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《心經》也講「諸法空相」。既然強調無相,爲什麼又說成佛的人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呢?淨土經典也講佛菩薩「相好光明無等倫」,爲什麼?在解脫道上,一切無相才能空,才能證到形而上本體。相好莊嚴還是由功德來的,所以要修一切功德,學會看相就知道,世上很多人都是討債的面孔。討夫妻債、討兒女債……滿街都是這種不友善的面孔,很多機關單位中服務的人也是,一個歡喜的相都沒有。有人的相貌是「對面不見耳」,從正面看不到雙耳,相學上說是富貴之相。但這還要其它條件配合。

  「相具」是外表相貌具足圓滿,真得定、得道的人,即使最醜的相也轉莊嚴了。我在前面提過,自己在參學經驗中,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。有些小說也寫得對,說入定的人寶相莊嚴,臉相變了。如果打起坐來,滿臉苦相,背還窩著,說入定了,那是絕無此事的。真得定了,色身氣脈必然通的,所有神經細胞自然會松開(不是散掉),臉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。所以相好莊嚴是從功德來的,什麼功德呢?戒定慧的功德。修心能改相,這是必然的。

  維摩居士說,「相具以嚴容,衆好飾其姿」,得了定的人,身心都起變化,儒家說變化氣質,自然與一般人不同了,並不用什麼其它特別的打扮。我提醒過大家,不要認爲學佛了,外形就可以邋遢,你儀容還是要端正。你看,沒有一個佛菩薩像是不裝扮的,身上挂的戴的滿滿的。只除了一位,地藏王菩薩,他是出家相,可是他的頭發刮得比鴨蛋還光,也是裝飾。但是過分重視外形也是不對。所以真修行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