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不裝飾或過分裝飾都不對,因爲不合中道。

  身心能轉變,一切功德莊嚴就具備了。這要隨時修慚愧心,就是謙虛,就是隨時反省自己的過錯,這就是慚愧心。真正知道慚愧的人,是正修行人。慚愧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,隨時忏悔反省,改進自己,修到功德圓滿時,身心自然會轉變。雖然沒有修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但是一定與衆不同。所以說「慚愧之上服」。

  「深心爲華鬘」,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飾。深心是般若,深心是佛境界,佛能窮一切智,通萬法之源,所謂天上天下無所不知。等于是中國文化的儒者,「一事不知,儒者之恥」。真儒者一定學問淵博,無所不知,這就是深心,是最好的裝飾。

  「富有七財寶,教授以滋息,如所說修行,回向爲大利。」對一個修行的人而言,不論在家出家,什麼是財富呢?七覺知(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舍、慧)的正道修行即是財富。但是如果自以爲悟了道,有了大財富,不肯與別人分享,你的道也完了。爲什麼世人崇拜成道的人?因爲成道的人可以成爲我們的老師,指導我們修行。如果他只想成就自己,那我們就用不著供養他了,這只是一個沒有道的自私的人,連基本羅漢成就都談不上。

  所以,得了道的人,要「教授以滋息」,好像是存錢生利息,教授他人,看到別人能夠有所成就,心中有無比的欣喜。孔子的學生說他「好學不厭,誨人不倦」,就是如此,但是太難做到了。我們教書久了的人,想想實在很慚愧。「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」是人生叁大樂之一,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,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。可是你能放棄愚癡的人嗎?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,不是菩薩道。雖然罵,雖然生氣,還是要教,這叫作我的媽呀,有時覺得這麼叫還不夠深度,應該叫我的外婆呀。即使教出來的學生跟自己一樣的程度,老實講,並不快活。禅宗說,「見與師齊,減師半德。見過于師,乃堪傳授。」可是雖然找不到這樣的人才,還是要教下去,這才是誨人不倦的精神。

  「如所說修行」,這是維摩居士謙虛的話,也是告誡我們學佛的人,要如佛所教導的去修行,不是光搞佛經的思想。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爲,但修行不是爲了自己的成就,是要回向,也就是要布施出去。譬如我們現在講佛經和在聽佛經,假定有什麼功德,都要回向給一切的衆生。有什麼利益自己不占有,就是回向的精神。只要有布施,一定有回向,你抛出去的力量多大,回轉來的力量就多大,利人就是利己,也就是標語說的「我爲人人,人人爲我」。回向就是大利,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,你還怕會餓死嗎?就算餓死也好,你的屍體還可以布施給螞蟻、細菌,又再回向下去,那可真成就了。

  「四禅爲床座,從于淨命生,多聞增智慧,以爲自覺音。」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爲基礎,以四禅八定爲根本。我們看到近百年來,佛法愈來愈衰落,原因在于修行人證果的太少,空口說理論的愈來愈多。真修四禅八定的人沒有,連初禅定都得不到。維摩居士在此提出來,我們修行人要以四禅定爲基本的床座。

  爲什麼修禅定而不能得定?因爲沒有得淨命。你要非常注意這個淨命。我們是怎麼活著的?有兩個部分,一是身體,一是心念。任誰都想活長久一些,可是我們現在這世界上的命是濁命,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(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)。我們的命生來就是濁的,身心內外沒有一樣幹淨。能修成白骨觀不淨觀的人,基本上是修得淨命,氣質都變化了,身上的細胞、骨節都變白淨。其實我們死了,骨頭是沒法變得純白的,都會帶黃褐色,就是業重,除非是真修到白淨。密宗講氣脈修成就了,這個色身轉了,才能夠得淨命。

  爲什麼打坐連初禅都到不了?就是因爲肉體氣質沒有轉化。維摩居士這一句偈子,就把秘密告訴你了:淨命而生禅定。由禅定而得智慧,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須要多聞、多看、多記,所以說「多聞增智慧,以爲自覺音」。自覺就是明心見性,證道了。要先自覺才能覺他。真講修行,就不要輕視世間、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,這都屬于多聞增智慧,正是培養你悟道的法音。

  「甘露法之食,解脫味爲漿,淨心以澡浴,戒品爲塗香。」由定而生慧,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無根水,甘是形容微帶甜味,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。得禅定的人說,是得到諸佛菩薩的甘露灌頂,也可以說自己爲自己灌頂,自己的口水都是帶甘味的。到了這地步,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飲食,因爲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,也自然得到解脫,煩惱少了。即使心中故意想著最痛苦的事,也不起煩惱。但是雖然解脫了煩惱,可是離解脫生死還早。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訴大家自己要走了,也真的就走了,他還不算是解脫,了生死。這只是定力功夫夠了,能解脫分段生死,還沒能解脫變易生死。

  學佛有叁樣缺一不可的:解脫、般若、法身。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脫,解脫圓滿了才得法身清淨。換言之,不得解脫,般若不會圓滿,法身不會清淨。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沒看到的話,也不會得般若,也不會得解脫。

  這裏說,有禅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,以解脫的漿液滋潤自己生命。這個時候自然沒有煩惱,自然念念在淨土,淨心洗練自己,用持戒作爲抹在身上的熏香。我常說笑,作菩薩要先會抽煙,否則被人家供奉起來,燒香熏得臉都黑了,不抽煙那裏受得了。尤其中國特別喜歡燒香供佛,有句鄉下話說,「燒香不敲磬,菩薩不相信;燒香不放炮,菩薩不知道。」把菩薩講得很勢利,這都是民間迷信。

  佛經上所說的香有多種,有燒香、塗香、末香、熏香等等。我們這個禅堂,平常很少燒香,用一種噴的檀香代替。燒香會染汙空氣,燒得太多鄰居還會出面去告你,其實真正供養佛菩薩,用心香最好。得定的人,戒律自然清淨,這就已經供了香了,這就是心香。所謂心香一瓣,你在佛前一站,兩手合掌禮拜,心中一念清淨,就是禮拜,是真正的香供養。若你禮拜下去,心中還有一點煩惱,就是不幹淨的禮拜。真正禮拜,心中無所求,無所念,無我相,也無禮拜之相,就是心香供養。所以爲什麼上香供佛要上叁枝呢?叁枝就代表了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。

  「摧滅煩惱賊,勇健無能踰,降伏四種魔,勝旛建道場。」剛才講到了心香一瓣,要怎麼成就呢?非修定不可。所以戒定慧,定在中間。真得定了,不要講戒了。得定了,既不散亂又不昏沈,就無戒可犯,那是真守戒了,是性戒,自性清淨爲戒。起心動念如還會有煩惱妄想,縱然守戒,守的也是不幹淨的戒。雖然不幹淨的戒也是有功德的,但是守得痛苦,因爲是用壓製的。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,有道念的人,對于聲色犬馬、錢財富貴是不動心的,看見了等于沒看見,用不著壓製心念,看黃金與狗屎一樣。

  五代的詩人杜荀鶴,是杜甫的後代,他寫過一首詩:

  利門名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

  只恐爲僧心不了爲僧得了盡輸僧

  名與利都是沒有憑據的,一般人都在追求。生命短暫,就算活了百歲,也只像是風中的燭火。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,若能了心,天下人都輸給出家人了。

  經中這一句偈子是說,能夠摧滅了煩惱之賊,可以得羅漢果位,是大勇士,超越一切,可以降伏四魔(煩惱魔、五陰魔、死魔、天魔),建立宏揚佛法的道場。

  「雖知無起滅,示彼故有生,悉現諸國土,如日無不見。」上面講到羅漢證空,定在空性。何以羅漢還是算小乘呢?因爲只見到性空,而不能起有,雖然勇健無比,放得下,但提不起;可以出世,但是不敢入世。到了大乘境界,見地不同了。雖然知道諸法不生不滅,爲了示法(就是爲尚未開悟的衆生證明佛法),而由真空生妙有,展現十方諸佛一切國土,如同日出,沒有看不見的。現代天文知識告訴我們,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陽系統。同樣的,諸佛菩薩的國土,也不知有多少。在念這一句經文的時候,不要忘了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多得很,無不現前。乃至在這桌上的洞眼中,都可能有一佛國土,這是沒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。所謂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華嚴境界是重重無盡的。這本《維摩诘經》所表現的,都是真空起妙有,像一丈見方的房間,能容納叁萬二千張天一樣高的座位,以及天華著身等等。

  「供養于十方,無量億如來,諸佛及己身,無有分別想。」這是真講功夫了。我講一下自己的經驗給你們年輕同學參考。我在杭州的中學讀書時,交了一位和尚朋友,他拿本《金剛經》給我,一定要我念。我這個人在這方面可能與你們不同,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,我就念吧,而且是用最笨的方法,老老實實去念。我那時住學校宿舍,早上一定四點起床去操場練功夫,練完了有時再鑽回床上,和大家一起睡到吹起床號再起床,就是有這麼一股傻勁。現在早上又要多個活動念《金剛經》,我就一人躲到會客室去念,當然也不希望別人撞見,認爲我老土落伍,居然讀起佛經來了。

  老實說,剛拿到《金剛經》時,我根本不明白內容,不過心裏就生歡喜,管他是般若還是菠蘿,也不去找佛學字典,就這麼規規矩矩,恭恭敬敬念了下去。這樣念到第四天,念到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我就沒有了,經典也沒有了,都空了。我覺得奇怪,就不念了,跑去找那位和尚,告訴他我把《金剛經》念跑了。他是學禅的,見了我就向我道恭喜。我說我不再念了,他也說不必念了。

  後來我又找到一位師父,問他要怎樣去學佛?他說學佛一定要發願,然後早晚作功課。我表示敲木魚誦經我做不到,他給我一本《普賢行願品》,要我早晚念,培養心願。你們學密學顯的,有沒有磕滿十萬個大頭,拜十萬次佛?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養個叁五年不斷?沒有的話,不要求通什麼氣脈。還有沒有起碼讀一萬遍《普賢行願品》?我相信你們在家出家的都沒有做到!我當年學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,再忙也要做。即使我到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