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現在,還是有個自己的佛堂,雖然有同學偶爾會幫我供佛,但是每次清理佛堂,我一定自己動手。

  你們拜佛時還做不到無念的拜,所以一拜下去,心中要觀想到十方叁世億萬不計其數一切佛前,都有個我在禮拜供養,這都要能觀想得出來。所以說「供養于十方,無量億如來」。尤其是學密宗的,如果觀不成功,也就不要吹牛學密了,不如買瓶蜂蜜喝喝多好!

  如此拜佛,拜到後來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,我拜十方叁世一切如來,一切如來也在合掌拜我這因地上的佛。我們現在雖然還不是佛,可是都有成佛的因,誰說我們不能成佛!如果連這樣的氣魄都沒有,那也不用學佛了。因此說「諸佛及己身,無有分別想」。

  根據《普賢行願品》,我們供養十方諸佛,也就是供養我們自己。道理就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故。

  「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于群生。」大乘佛法主張心佛衆生叁無差別,自體本空。雖然本來是空,可是起行時是修有,即空即有,即有即空,明白有是幻化的,不真實的。如果修淨土而著淨土之相,則非究竟,因爲佛土也空。因爲衆生沒有證入自性空相,所以用「有」法來教育衆生。這就是《維摩诘經》所說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,不分出世與入世。

  「諸有衆生類,形聲及威儀,無畏力菩薩,一時能盡現。」這句偈子對我們的見地很重要。修行的成就是證到即空即有,妙有真空的境界。用唯識的道理來講,是證到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。一切衆生的形體、聲音、姿態(行、住、坐、臥是四大威儀)各個不同,現象差別很大。但是一切衆生自性的本體卻是一體的,沒有兩樣。這個「一切」的也是假名,因爲在言語上不能不這麼說,可不要真當成有具像的東西。譬如同樣是電流,通過了電燈、電視、擴音器,所表現出來的相不同。這也只是比方,我們的自性畢竟不是電。

  盡管衆生各類千奇百怪不同,無畏力菩薩可以在一時之間,使他們完全呈現出來。這位菩薩的神力如此之大,但是我們都沒看過他的塑像,對不對?這要了解,佛經上菩薩的名號,代表的是他的功能,學大乘佛法的人,不應在佛菩薩名稱上著相。例如過去有些人的名字中有土、水、火等字,就很可能是因爲要彌補五行欠缺的緣故。現在比較少人這麼做了,但是又流行什麼姓名學。也有人非常信風水的,像我就不來這一套,專找所謂不好的地方去住。道理是,在德不在命,在心不在行。所以這些術數之類,你說看起來好像有關系,真有關系嗎?也不一定。懂了道理就能安之若素。

  說到菩薩的名號,無畏力菩薩是哪一位?我看就是諸位,大家犯戒時好像什麼都不忌畏。有人找你幫忙出點錢,就要好好算算,怕自己不夠用,這時就成了有畏力了。有畏就有所顧慮,有所計較,有所打算,這就是凡夫。真修到無畏,就是大解脫。所以無畏力菩薩是等同虛空,在空的自性中,才可以億萬類衆生同時呈現。了解這個道理,你們年輕同學學禅定,想神通,不用來問我,我不會告訴你,我也沒神通。你本來很通嘛,會自己搭車子到這裏來聽課,吃東西下去也沒有大便秘結,爲什麼還要去學鬼道?要學,可以啊!通從定發,先求定。哪一種定才發得了大通呢?見了自性真空,明心見性了,自然就是通。

  我們雖然還沒有到達這境界,但是依佛所教,信受奉行,依此發願,久而久之,功德成就,自然可以到達。

  「覺知衆魔事,而示隨其行,以善方便智,隨意皆能現。」修大乘佛道的菩薩不怕魔,也不怕邪,因爲自己精通邪魔外道。如果僅通佛事,而不通魔事,就不叫作佛。僅知有善念,不知有惡念也不叫作佛。就像有人只有在白天看得見東西,到了晚上就看不見東西,那不是健康的人。有成就的人常在一片光明中,不論什麼邪魔外道,光明一照,全都變成了佛道。所以說:「正人用邪法,邪法亦是正。邪人用正法,正法亦是邪。」又譬如一把刀,醫生用來動手術救人,也可以被用來傷人。刀的本身沒有善惡之別,差別在用的動機。

  諸佛菩薩要度一切衆生,善人惡人都要度。因爲要度惡人,甚至會示現魔行,這就是四攝法,用現代話來說,是教育的方法手段。攝是攝受,就是包容。再重複提一次,四攝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講到愛語,我小時候讀的課外讀物《增廣昔時賢文》,你們應該去讀,其中有一句:「逢人且說叁分話,未可全抛一片心。」這句話可以作兩種解釋,一種是:碰到人總要打個招呼嘛,不要理都不理,這是愛語的表現。另外一種解釋,是自己人生經驗豐富了以後才知道的,也要謝謝當時的先生們不願意講穿。說句笑話,這兩句話給情報工作的人來用卻很好。講到利行,就是凡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去做。同事就是別人喜歡做的事,就一同去做,用這個方式引領別人,走上正途。

  常見有人一定要勉強他人做事,例如找人一起去廟子燒香拜佛,別人不去就說人家業障重。換了我在年輕的時候,恐怕會揍你,怎麼可以這樣說人?傷自己口德,況且是不是業障還難講。行菩薩道不應這麼做,比方你找人去聽《維摩诘經》,人家想打麻將叁缺一。好!我就犧牲,陪你打牌,但是你要下個禮拜陪我去聽經。這四攝法要做到真難,我就做不到,所以我沒資格作佛教徒。有時真是累極了要休息,偏有人要來談話,如果說對不起沒時間,那犯了戒了。能忍著疲乏,陪他坐下來談,即使他不是真有需要,滿口空話,也耐心聽了,這才是菩薩。這真難了,雖然做不到,然而心向往之。

  這四攝法是一種誘導教育,像是在哄衆生。所以說「覺知衆魔事,而示隨其行」,了解這道理就會明白,真正修行不在山林中廟堂上,要在魔境中修。明代人瞿世耜詩中有句名言,我在自己詩中也借用過,注明是借句的:「欲堅道力憑魔力」,經過一次魔障,道力更堅強。我寫的下一句是「始信逃名是重名」,後來才相信原來不想名,反而變得更出名,逃名反成了求名,結果更糟,天下事有時真是逃避不了的。名和利本是魔境界,什麼是魔?沒有那種什麼叁頭六臂的魔,如果真有的話,我還會覺得挺稀奇,一點不可怕。任何一點事使你沈醉,使你著迷的,都是魔。譬如我愛讀書,即使坐在書城中,也會發愁沒有新書可讀,以修道境界來講,這不也是魔嗎?

  大菩薩魔佛不分,不怕魔,因爲得了智慧的解脫,「以善方便智,隨意皆能現」,他可以隨意成佛或成魔。其實我們也做得到,例如我們都作過人家兒女,這裏也有很多人是爲人父母的。當父母的有哪一個不愛兒女?愛的時候就是佛。有時嚴厲督促兒女向上,就成了兒女之魔。同樣地,菩薩有時會成爲衆生之魔。魔道是逆的教法,教育不一定要用善教的。等于後人講蘇東坡「嘻笑怒罵皆文章」。因爲諸佛菩薩得了方便波羅蜜成就,所以能成佛,也能成魔。

  「或示老病死,成就諸群生,了知如幻化,通達無有礙。」講到魔,衆生有四個大魔:生魔、老魔、病魔、死魔,尤其是老病死。很多老朋友吹牛,說自己看得開,什麼也不信,什麼也不怕,但是一講起他們的身體,血壓高了,老花眼了,還是會難過的,這就是魔。學佛修道是爲了生老病死之苦,古今以來有誰了了?假如可以了老病死的話,人類早把地球占滿了。只有成道的大阿羅漢,才可以了生死之魔,只有了了生死,什麼老病就都談不上了。

  平常人一切生活上的努力,都是爲了怕這魔境界,想逃避它、防止它而努力,可是誰也沒做到。我常跟醫生朋友們說,你們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,反正沒有一樣醫藥可以把人醫好的。《增廣昔時賢文》說:「藥能醫假病,酒不解真愁。」其實只有一種病是真的,就是死病。要死的時候,不管什麼藥都醫不好。

  了了老病死的大阿羅漢住在哪裏呢?住在常寂光土,不一定住在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菩薩在哪裏呢?不一定在大殿上廟子裏,但你不要聽成廟子裏沒有菩薩,你們諸位都是菩薩,而且現在菩薩最多的在殡儀館,爲什麼?他們親身示範,凡是人都有老死。有的菩薩故意顯示老的可怕,我們有些老朋友九十多歲了,過去地位高,鈔票多,現在老病無依,送進養老院還要嫌環境不好,真是痛苦。

  最近有位老前輩道友過世了,給其它道友很大的刺激,心想,唉呀,某人都走了,我們趕快用功吧!這就是示老病死,成就衆生。

  但是,菩薩雖然示老病死,仍然「了知如幻化,通達無有礙」,他非常清楚生老病死都是如夢如幻,不真實的。所謂生滅世間,一切皆如夢幻空花,他早已了生死,一切通達,沒有障礙,只不過在現象上表現生死,是一種教化的方法。

  「或現劫盡燒,天地皆洞然,衆人有常想,照令知無常。」上面講的菩薩道境界,還是以人乘爲本的。現在開始說明心物一元,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是一體的。學佛明心見性,悟到自己的本來,是法身的成就。我們現在的肉體,有形像的是報身。山河大地物質世界,也不是與我們相對而立的,是報身的依報所依附的。研究哲學的人講心物一元,大體是講報身與依報之間的事,再進一步才談到法身本體。至于萬有一切,包括所有衆生,都是同一法身的化身。成佛的人,法報化叁身一定都成就的。這就是法、報、化叁身的大道理,是佛學的基本觀念。同時告訴你們,有同學發心要建叢林大廟,叢林大廟大殿之上所供的,同樣的佛像有叁尊,爲什麼?那是代表法報化叁身。又例如廟子的大門稱山門,也有寫爲叁門的,意義不同,代表的是戒定慧。要成就叁身,得先從戒定慧修起。想起過去見過的大叢林,有的真大,整個山頭都是,每天負責關門的,要騎馬一路關各殿山門,下午五點就騎馬出去關山門,回來時天都黑了。大叢林殿上供什麼佛像,供什麼位置,都是有道理的。像杭州靈隱寺,大殿上有叁尊佛,轉到叁尊佛的後面,就是觀音菩薩,唯有成佛了,才能真起大慈大悲,于苦海中救度衆生。用建築和佛像的布置,把佛法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