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扭就悟了,你縱然把鼻子割了也是不行的。

  下面是空觀。

  空觀

  「如第五大,如第六陰,如第七情,如十叁入,如十九界,菩薩觀衆生爲若此。」這些是空話,以佛學本身的名辭,破一切修佛法的執著。比方他說第五大,佛學只有講到四大。只有五陰,沒有第六陰。只有六情,沒有第七情。有十二入,沒有十叁入。有十八界,沒有十九界。這些都是空觀,是沒有的,不要自己加上。

  這個話很妙,我們學佛的人專門搞幻想,大家參禅打坐,心裏有個幻想,以爲入了定就什麼都不知道了,思想念頭都沒有了,一般初學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。這是佛告訴你的嗎?真是這樣的話,何必學佛呢?吃安眠藥去學死人就好了。佛也沒有告訴我們入定以後眼睛看到什麼、耳朵聽到什麼。他只告訴我們修定。修定是個什麼境界?修定是證空觀。還有人看了六祖在《壇經》中說:「無念爲宗」,搞了幾十年也找不到無念。也不想想就算是無念了,充其量也不過是無想定。無想定不是佛法,佛也曾經修到了無想定再把它丟掉了,爲什麼你現在要去求無想定呢?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,不要去空想。佛法也說要跳出叁界外,哪裏有個第四界?有,教理上有,叫作聖賢界,那是個假定的名稱。諸佛菩薩是不出叁界不住叁界,隨時在解脫叁界。你真跳出了叁界,去了第四界,佛也沒說第四界在哪裏。教理上的聖賢界只是名稱,例如特別好的人是聖人,但是他還是人啊!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要自己反省,大家都在那裏幻想。大家修定,千萬要把握修止觀。如何是止?系心一緣,才是正止正念。因此念佛的人,行住坐臥中都要淨念相繼,方是正念。如此說者是佛說,非此說者,必是魔說。

  維摩居士說的第五大、第六陰、第七情、十叁入、十九界,都是空的,一切衆生空活著,在那裏空想,做些空事。如果般若慧觀不清楚,修行也是空事。所以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」,本空,一切皆空。再下來又不同了,講的是真實境界,要特別注意。

  真實境界

  「如無色界色,如燋谷芽」。無色界應該沒有色了,但是他用的字很妙:「無色界色」。大家要特別留意研究唯識,研究華嚴。到了無色界,是有色還是無色?還是有色的,這是《百法明門論》所說的:「法處所攝色」,是真實的。我們凡夫所處的,是佛所說的欲界。過了欲界,欲轉化成光明,就是色界,此處所講的光明,不是這個物理世界的光,太陽月亮的光還是物理世界的光,色界的光是不同的。無色界還是有色,是法處所攝色,是自性光明來了。這自性光明是無相光,不是欲界、色界的光。是意生身之後的境界,妙觀察智中所起的光色,就是佛的光色身,是真實的。因爲衆生修持沒有到這個境界,所以佛在顯教經文中不多說,但是顯教的《維摩诘經》,還是露了一點消息:「無色界色」。

  前面那幾句第五大、第六陰都是沒有的,下面講的都是有的。「如燋谷芽」,焦了的谷的還會發芽?嘿,就會發芽!禅宗有句話說:「冷灰裏爆豆」,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。《法華經》說的焦芽敗種好像永遠沒辦法,真做到焦芽外面都打死了之後,那法身就種起來了。在物理上,焦芽只要有一點生機存在,它還是會發芽。比如說,煤炭已是燒焦了的東西,它怎麼還會生火呢?又比如,垃圾堆也可以發電。這些道理在《楞嚴經》也露了消息:「性火真空,性空真火,周徧法界,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。」你有修持功夫,它就出來了。衆生有這妄想的業力,它也引發了。

  沩山隨侍百丈很久,《指月錄》記載,一日百丈在打坐,當時應該是很冷的天氣,沩山雖然站在旁邊也自己在用功。百丈看機緣到了,就要沩山把火撥一下,火可能要熄了。沩山就去撥,撥了一下,就回報百丈說,已經沒有火了,他心裏可能還埋怨,百丈爲什麼不早吩咐。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撥,居然找到了一點火星,就指給沩山看,這一下,沩山開悟了。後人因此作了個偈子:「深深撥,有些子。平生事,只如此。」深深撥是要好好用功,去參透、去觀透。有些子是這個消息才會來。就是這麼回事。

  所以燋谷芽不是沒有的東西,你不要以爲《維摩诘經》這一路下來,都是在講沒有的東西,他可是有幾個轉接的。上面十種比喻是講「幻」,修夢幻觀。接下來,從第五大到十九界,是修「空」觀。再下來是講真空妙有,用天臺宗的止觀來講,中觀的境界出來了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是真實的事。何以見得?下面經文都告訴你了。

  真空妙有

  「如須陀洹身見」,須陀洹是初果羅漢,斯陀含二果,阿那含叁果,阿羅漢四果。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,貪嗔癡慢疑就薄了、淡了。但是貪嗔癡慢疑薄了淡了,就可以證果嗎?證果不是功夫,不是修養,是般若見地。貪嗔癡慢疑等等是屬于小乘的思惑。你縱然貪嗔癡(慢疑還不算)薄了,還不見得證果。我們看古人或今天,很多出家人的修養都到了這個境界,沒有貪嗔癡了。即使現在課堂上的諸位,貪嗔癡也很少了,但你只在這一個鍾頭裏沒有。不要認爲我這一句話是玩笑,你即使能在一分鍾裏保持沒有,已經了不起了,這就是功德。但是這不能算證果,你的見地不到,見惑沒有去。見惑是什麼?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這些觀念是最難去的。雖然你心中沒有動貪嗔癡之念,但見惑這些觀念去不掉,就是止觀的觀不到,就不能證果。

  所以須陀洹能證果,不論他修白骨觀、不淨觀、念佛,他的貪嗔癡已經伏下去了(還沒有斷),破了身見。所以勸諸位趕快修白骨觀,身見真空了,可以證須陀洹果,這是正面。《維摩诘經》用了反面,把正面消息告訴我們了,他說「如須陀洹身見」。證到須陀洹應該是絕對沒有身見的,對不對?所以他是反面告訴你要去掉身見。

  「如阿那含入胎」,阿那含是叁果羅漢不還果,本來是不會到這個欲界來入胎了。但是叁果羅漢還有沒有身呢?有的,在色界天,那不是胎生,在大乘來講是化身,在小乘來講是了脫分段生死,還在最輕微的變易生死,沒有徹底了生死。不要認爲不入胎就了了生死,這僅是對欲界而言。普通修持想不再到這個世界來的話,必須要證到叁果、叁禅天的境界。禅定功夫到了,貪嗔癡慢疑才能夠伏下去,但是如果見地不透,還是不行的。見是最重要的,所以我常要你們留意叁界天人,八十八結使。配合教理與修持,才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佛法的路線。《維摩诘經》還是用反面,襯托正面的道理:要到了阿那含果,才能不再來這個人間。

  「如阿羅漢叁毒」,貪嗔癡叫叁毒,到四果羅漢的境界,貪嗔癡就根本降伏了。可是真不起了嗎?沒有。本經下面天女散花一段,把阿羅漢沒有大解脫的一面露出來了,余習未斷,習氣沒有斷。貪嗔癡叁毒還是暫時伏下去而已。要把余習完全斷了,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薩道,入世來修才行,在出世法中是斷不了的。

  十幾年前快二十年了,有一位年輕的法師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打坐,沒有人供養,經人介紹給我,我就供養他。他每個月要下山來我這裏,拿些米和日用品帶回去。過了近一年,我就告訴他,你這樣修是不會成功的,也悟不了道。因爲你是修行人,我供養你有功德,但是你缺德了。他說:老師,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,我在山頂上已經是無欲境界。我說:你算了吧!不要吹了!我帶你去聲色場所,你還能保持在山頂上的境界才差不多。你在山上可以,一入世統統垮了。他問我是怎麼看出來的,我說你來到我家中,書架上都是佛經,你看也不看,只坐在客廳看茶幾下面的畫報,就憑這一點我就看穿你了。他當場忏悔,後來跑去香港還俗,也結婚生子。

  所以說,叁毒縱然到阿羅漢境界被伏了下去,不回心向大乘,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爐裏鍛煉,是過不了關的!哪有這麼容易!所以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,就是硬要在那裏面鍛煉。禅宗祖師的偈的你們要記得:

  劍樹刀山爲寶座龍潭虎穴作禅床

  道人活計原如此劫火燒來也不忙

  你的禅堂在哪裏?就在劍樹刀山上。那個股票市場就是龍潭虎穴,搞政治的就是坐在劍樹刀山上,學道的人就應該在這上面磨練。

  「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」,恚是埋怨心,怨天尤人是恚心。嗔心是更強烈的怨恨心。得忍辱波羅蜜的菩薩沒有貪恚心,絕對不會犯這個戒的。禁就是戒。維摩居士說,修夢幻觀的人,得忍辱波羅蜜的菩薩犯了貪嗔戒(沒有講癡)是反面說的。爲什麼他六度中只提這一條,其它都不提?你看《金剛經》,明明是在講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,重點卻是在布施和忍辱,布施到了內布施就是般若,中間最重要的是佛拿自己作例子,佛在多生前被歌利王一刀一刀慢慢割死而不動念(如項羽的自刎是大英雄氣派,但還是不能與佛的氣度修持相比),說明忍辱波羅蜜的重要。做到布施、忍辱這兩項,般若波羅蜜自然成就。做不到這一點,就不能成就。

  得忍菩薩還有癡不?有的,大乘菩薩貪恚念頭都斷了,無比地慈悲衆生,這一念慈悲就是癡的根本。我說話負責任的。

  「如佛煩惱習」,正面地講,成了佛是絕對沒有煩惱習氣的。反面地講,對不住,還是有一點點煩惱習氣。佛與佛見面也要問:「衆生易度否?少病少惱否?」這可不是我亂說的,所以學佛成道難啊!學禅的人是不可離開《維摩诘經》的,但是如果學禅的人籠統地去讀《維摩诘經》就糟糕了,因爲你的功夫見地都要拿這個經來核對的。

  「如盲者見色」,瞎子哪能看見顔色?嘿!絕對看得見。《楞嚴經》就露了消息,瞎子固然看不見我們看見的顔色,但是他有他的境界,他看見的是黑洞洞的,眼識的習氣還是在的。

  「如入滅盡定出入息」,到了滅盡定絕對沒有出入息了,是講鼻子沒有出入息。《八識規矩頌》講入定的境界:「眼耳身叁二地居」,眼耳身這叁識在二禅都還有,鼻子的呼吸沒有了,嘴也不起作用,不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