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話來說,就是以文化哲學來救世界。
「行無厭慈,觀空無我故。」行慈悲是沒有滿足時候的,所以說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」,沒有厭足。爲什麼?自性本空,空的境界是沒有停止的,也不能劃一條界線,那是無量無邊的。
「行法施之慈,無遺惜故。」法布施本身就是慈,這一段所講的一切行爲做法就是慈,不是在行爲之外還有一個流眼淚的慈悲心。法布施是精神、文化思想的布施,一切都施出去,毫無保留。所謂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就是法布施的慈悲。
「行持戒慈,化毀禁故。」持戒本身就是慈悲。大乘菩薩戒要做到一切行持作爲不給人家煩惱,不令任何一個衆生痛苦,要從利他方向出發,這就是持戒的慈。
「行忍辱慈,護彼我故。」忍辱不只是忍受別人對自己的侮辱,那只是一極小部分的涵義。菩薩行的忍辱是行人所不能行,忍人所不能忍,這是學佛的基本精神。比如我精神不好,但是爲了幫助別人,把精神不好忘記了,先利益他人要緊,就是忍辱慈。保護他人,自己也沒有損失,也就是保護自己。生命本體是自他不二,自己與他人是沒有差別的。像你拜佛,這佛像是泥巴作的,你拜他,他也不會長大。但是因爲拜他,實際上拜了自己。自他不二,自己是對佛法起了恭敬心,不是對偶像,這就自禮禮他了。
「行精進慈,荷負衆生故。」你們打坐硬忍受腿子麻、痛,認爲是在精進,這屬小乘的。大乘菩薩的精進,是要挑起一切衆生的痛苦和危難,對社會、天下有責任感,肯爲別人犧牲自我。
「行禅定慈,不受味故。」打坐叫作習禅,是用來練習進入禅定,它本身不是禅。但是不論如何,我常告訴你們,打坐是不花本錢的享受,是休息。因此會愈坐愈坐出味道來,人就懶了,往往藉打坐逃避俗事,又表示清高。這只是凡夫的禅,非究竟也。比這高一點的,是小乘的禅定,就是四禅八定。你真到了四禅八定境界,行住坐臥都可以在定中的,因爲在定中有無比的快樂。設想,如果修道這麼痛苦,誰去追求禅定呢?大乘的禅,是「不受味」,任何感受都不著了,不只是痛苦的感受放棄,一切樂感受、清淨感受、解脫感受統統不要。耽著禅悅是犯了大乘菩薩戒律的,因爲你貪戀清淨安逸,一個人住茅蓬岩洞,放棄了利益他人的責任。所以不貪著禅悅是很大的慈悲。
「行智慧慈,無不知時故。」不論小乘大乘,學佛最高目的在智慧的解脫,不是迷信崇拜,也不是貪戀清淨。「無不知時」,作任何一件事都知時知量,是行智慧之慈。該罵人時就罵,該笑時就笑,人家吃飽了就不要再請他吃。換言之,真正的菩薩行爲是非常懂事的行爲,做的事剛好是人家需要的,也是人家接受得了的。你們修八萬四千法門,也要知時知量。到了某個境界就要趕快變動,不變就錯了。例如一念清淨了就要開始動,否則清淨久了就成昏沈了。
「行方便慈,一切示現故。」諸佛菩薩以化身神通示現,你能夠寫篇好的文章,出一本好書,能影響到許多人,就是你的示現。這像是有千百化身,是說法的辦法之一,比起對著一小群人說法的功德要大。佛過世後數百年,馬鳴菩薩出世,他的文章和詩詞,影響了印度千千萬萬人都想去修道出家。因此,國王還要同他交涉,不要他再寫下去,影響太大了。這就是方便示現。本院的法師,用佛曲音樂幫助大家進入甯靜的境界,也是方便的示現。
「行無隱慈,直心清淨故。」菩薩行沒有保留,無所隱瞞,一切坦白,但要能不使人起煩惱才行。有的同學很直,但是直得沒有智慧,直得像把刀,使人痛苦,就不是直心清淨了。
「行深心慈,無雜行故。」菩薩的慈,是自己心田沒有絲毫動念,乃至于無夢,打坐所起的境界都是祥和境界。你們夢中或者打坐時生起恐怖境界,不是外來的也不是魔,而是你生理、心理的反映。比如你看到了毒蛇,就是你自己毒辣的心沒有去掉,這是阿賴耶識的反映,就是要行深心慈悲的道理。
「行無诳慈,不虛假故。」修菩薩道的人沒有欺騙人的,但是可能會有善意的诳語,那是一種方便。比如知道老朋友快病死了,若你就這麼直爽地告訴他,就犯了直心清淨的戒,不是真慈悲。這時只有方便了,你可以勸他多休息,能多學佛、拜佛,其它萬事不管,算不定會好起來。這是善意的謊言,是上面說的行方便慈。所以你要能一條一條地參合活用,不是呆板的去理解。
「行安樂慈,令得佛樂故。」這境界很高了,成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慈悲,使一切衆生能夠得到安樂。在這世界上能得到安樂是非常難的,一個人一天當中沒有幾分鍾、甚至幾秒鍾,能夠真正在安詳快樂中的,不是這裏不痛快,就是那兒煩惱。吃飽了飯坐著看電視,還一面看一面想事情,都在煩惱中。真正的安樂是涅槃,是常樂我淨的境界。佛教化衆生的目的,是使衆生最後能成佛,今他們永遠得到佛境界的快樂。
「菩薩之慈,爲若此也。」這才是菩薩的慈。這一段是維摩居士答複文殊師利的問題,什麼才叫做大乘菩薩之慈。《維摩诘經》這裏講的都是戒律,你不要以爲經典和戒律是分開的,那就完全錯誤。我們經常挂在嘴邊稱人家慈悲只是應酬話而已,沒有想到究竟的義理。這裏每一句都有個「行」字,慈是做出來的,不是用講的。
什麼是悲
「文殊師利又問:何謂爲悲?答曰:菩薩所作功德,皆與一切衆生共之。」慈與悲是分開的。維摩居士對于「何謂爲悲」的答複很簡單,絕對沒有自私就是悲心。像天下雨,或是出太陽,絕對沒有想留給自己用,普遍地施給一切衆生,不分好壞。功德代表善的成就,有功勞有辛苦是功,有建立有所得是德。現在人問人家有沒有時間,過去我們是問人家有沒有工夫,工夫就是代表時間,有時也寫成功夫。功德是佛經借用的,原文出自《尚書》。我們常說人功德無量,但是一經說出來就有量了。菩薩所作的功德無量無邊,因爲他自己不要,「皆與一切衆生共之」。
回向就是這個意思,以你修持、念經、禮佛等等的功德,與你親屬一切衆生等共之。學佛的人有四種最根本、最重要的行爲:慈、悲、喜、舍。有的同學面無笑容,一付來討債的樣子,再不然就是一張嗔恨的臉孔。我要你們學佛第一步,先學彌勒菩薩那個歡喜佛的笑容,尤其打坐時兩條腿在痛,你就一邊痛一邊笑嘛!笑上叁年,你笑慣了,你就不講話臉上都有笑容的。笑有什麼好處?你一笑神經肌肉都松了,打坐咬緊牙齒,何苦呢?念佛喊得那麼痛苦,搞什麼東西嘛!
學佛這基本的四個行爲,要倒轉來先學舍,一切放下。這個字做不到,那當然也喜不起來。第二學喜,再來學悲,最後是慈。尤其這個喜很重要,有的同學志大才疏,要想救世界,算了!你先把自己臉上的細胞救好,松一點,帶點笑容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臉上帶笑,別人想打你罵你都算了。我告訴同學們,我學遍所有武功,最後學到一種天下第一拳,就不用再學其它拳了,現在傳給你們,有人要打我罵我,我就拱手跪下:「你都對!」就行了,這是無往而不勝利的。你沒有人緣,還能度誰?我常告訴大家,只怕你不成佛,不怕沒有衆生度。要成佛要先自度,自度的道理就在慈、悲、喜、舍這四個字了。
什麼是喜
「何謂爲喜?答曰:有所饒益,歡喜無悔。」幫助人的、利益人的,決不後悔,就是喜。有時大家作了好事又後悔,像是布施一百元,後來想想,其實八十元就可以了,就後悔了。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悔,爲什麼悔在根本煩惱中有這麼重要?每個人一天到晚都在後悔中,比如吃飯,多吃了半碗,飯後要吃消化藥,後悔多吃了,這也是悔。真正的喜心是,布施出去了就忘了。我常勸同學不要向人化緣,四川人講:「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」,讓人愈想愈痛,不是功德啊。有個故事說孫悟空成佛之後,世界上出了個魔王,神通本事比孫悟空還大,大鬧世間。大家公推孫悟空來降魔,孫悟空來了一看,這個魔王我老孫降伏不了。就去找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在打坐,懶得理,叫他去西天找佛。佛就找了一個小沙彌,給了他一個小小的黃包袱上路。小沙彌去找魔王,魔王正待發作,小沙彌請他先看個東西,就從黃包袱中拿出化緣簿,請魔王寫個名字,魔王一看就跑了。連魔都怕這個,你們不要隨便去化緣。
這個「歡喜無悔」非常難,你幫助過的人後來對不起你,你一定愈想愈後悔當初去幫他。能做到「怨親平等」,才是功德。
什麼是舍
「何謂爲舍?答曰:所作福佑,無所希望。」我常說,一看到宗教徒就怕,當然我不是宗教徒,更不是佛教徒,因爲我不夠資格,我不是慈悲喜舍,一付魔王面孔。我爲什麼怕教徒呢?這些人一到他們教主的像前,就下跪求平安求財富,都是求。如果這些教主、神明因爲人家拜了就保佑他們,那第一就犯了貪汙罪,收受賄賂。宗教應該是好的人你要救,不好的人更要救,拜了他要照應,不拜他的也要照應才對。所以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,都是有所求。大乘菩薩是一切放下,施與人家的恩惠記都不記,沒有任何希求,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報。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,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詳,因爲自己的安詳能影響到他人也安詳,如此而已。即使對自己的子女也是持這樣態度,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,我同他們說,父子因緣到此爲止,因緣是前生的事。我很抱歉,沒有錢給你們,只能送你一張文憑,你從此也不用當我是你的父親,我是公仆,路死路埋,不用你孝順。
如何了生死
「文殊師利又問:生死有畏,菩薩當何所依?」這是一個大問題。人生都在怕中過,今天怕明天,年輕怕老,老了怕死。最大的問題是怕死,死了到哪裏去?生又從哪裏來?剛才講了個四川土話:「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」,四川人風趣的話很多,他們還有句土話:「除死無大事,討飯到了家。」人生除死以外再沒有大事,窮到了去討飯,是窮到家了,沒有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