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再窮的了。如果討飯都討不到,那就是第一句,就是死嘛。這句話比皇帝的氣派都大,人生除了這個還有別的嗎?

  生死是大問題,衆生在生死中都有恐怖。尤其到斷氣的時候,幾乎沒有一個人肯死。這是真的,我看多了。有一次一個老朋友從醫院打電話給我,要我去一趟,因爲他馬上就要走了。我去了,他說,這幾年受了你的影響,對生死看得淡了,但還剩下幾十萬塊錢,要我幫他決定是土葬還是火葬。我聽了火冒叁丈,但硬忍下來了,就告訴他,你學佛幾十年,還寫了許多書和文章,像是悟了道的,爲什麼到了這個時候還這麼不通?佛說一火能燒叁世業,你死了剩幾根骨頭還要裝個棺材運回家鄉埋葬,爲什麼不把這錢用來做點好事?當然是火葬嘛!他勉強點了頭,但是後來還是交待用土葬,把剩下來的錢全部用掉,唉!這種事我看多了,中國人有句老話:「好死不如惡生」,最痛快的死都不願意幹。我常去看臨死的朋友,人將死的時候,味道很難聞,有股屍氣,每次去都是准備生場病的。

  文殊師利菩薩在這裏問怎麼樣了生死,學佛的人死後到哪裏去。這個問題要詳細地講,起碼好幾個鍾頭。真得道的人一念空,到死的時候很容易明心見性,中陰身最容易得道悟道。學佛的人常愛講,自己要是修好就可以不用來了,我就問,你要到哪裏去?你有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文憑嗎?能不能去得了,拿不拿得到入境簽證,還是問題。你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那還有希望,否則這入境簽證批不批就難講了。對不念佛的人,你死了不來,不來是去了哪裏?所以叫你們修白骨觀,作空觀,你修得成,到時一脫離身體,一空靈馬上認得,就定住了。幾千年幾百年不來,在這裏定住很舒服,那是可以。沒有這本事就不行了。不過大乘菩薩還不住在這樣空靈的境界。現在根本的題目來了。

  「維摩诘言:菩薩于生死畏中,當依如來功德之力。」這個話是密宗了。從表面文字看,是說菩薩于生死中,靠如來的功德力量來接引。佛當然是會接引你的,但你平時不燒香,靠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。萬一如來正巧感冒了,沒能來接引你,那你去哪裏?什麼是如來?這就要批注了。你們念過《金剛經》的,如來代表一切衆生、一切佛的自性本體,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故名如來」。不來不去,不增不減,不生不死,如如不動,當下即是,是如來境界。你沒有功德成就,就做不到如如不動,就空不了。所以,了生死要依自性如來,不是靠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。「當依如來」,這如來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號,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來,另一面是代表自性。了生死要依自性,自己的生死自己了。功德不是出錢布施,而是自己明心見性,修持到了,福德智慧就成就了,才可以了生死。

  因此你可以了解,真正了生死非大徹大悟不可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大徹大悟,是去留學的,因爲那邊有幾位大師: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他們晝夜都在授課,去了是跟他們修習,還是要等你功德到了,見到自性如來,才算成就。

  「文殊師利又問: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,當于何住?」文殊師利菩薩真厲害,一步步追問。要了生死必須見到自性,既然要見自性,當于何住,住就是定。大乘不講定,講住,是停留的意思。你們雖然沒有開悟,但是能不能回答當于何住?沒有人回答?太謙虛了,我幫你們答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可是維摩居士的答複不用《金剛經》的說法。

  「答曰: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,當住度脫一切衆生。」他說,應該住在什麼境界呢?是住在度一切衆生境界。這同《金剛經》有什麼兩樣?《金剛經》講: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……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對不對?六祖在《壇經》上也告訴你,衆生要「自性自度」,自己起心動念,乃至自己身上的細胞細菌,都是衆生,都使他處在同于空的境界,見到空性。

  「又問:欲度衆生,當何所除?」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了,要度心中一切的衆生,應當除去甚麼?

  「欲度衆生,除其煩惱。」你們天天課誦都念「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,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只有自救,沒有佛菩薩可以幫忙你的。

  「又問:欲除煩惱,當何所行?」文殊師利菩薩又問,要斷煩惱應該修行什麼法門?

  「答曰:當行正念。又問:雲何行于正念?答曰:當行不生不滅。」當下就是,不是很明白嗎?我們這兒有位張居士,他寫了一篇文章《傳佛的心印維摩居士》,我特別欣賞,是別人沒有寫過的。

  「又問:何法不生,何法不滅?」文殊師利菩薩又再追問,怎麼樣叫不生?怎麼樣叫不滅?

  「答曰:不善不生,善法不滅。」維摩居士慢慢有點向邊上走了,只好方便度衆生。不善的念頭就是惡念,不生。善念頭就是正念,不滅。這就是六祖《壇經》所說的無念法門。我們一再說過,無念不是沒有思想,無者是無妄想,就是這兒說的「不善不生」。念者是念真如,就是「善法不滅」。

  「又問:善、不善孰爲本?」文殊師利菩薩又問,善與惡的思想來源誰作了主,哪兒是根本?

  「答曰:身爲本。」善念惡念是從你現有生命的身體上來,

  「又問:身孰爲本?」那身體又是以什麼爲根本呢?

  「答曰:欲貪爲本。」身體是由男女兩性欲念而生,這一路是從問生與死,講到生命的來源。

  「又問:欲貪孰爲本?」這個世界是欲界,其中的萬物不論人、昆蟲、植物、礦物都是陽陰兩性的欲念來的。所以他要問,貪欲的根本是什麼?

  「答曰:虛妄分別爲本。」還是由思想觀念來的,思想觀念是空不了,永遠空不了。

  「又問:虛妄分別孰爲本?」你們同學要問問題就要這麼問,一步一步追。

  「答曰:顛倒想爲本。」顛倒妄想是虛妄分別的根本。

  「又問:顛倒想孰爲本?答曰:無住爲本。」剛才提出來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我們的思想是不停留的,無所住。所以你們打坐時拚命想把思想停住,這真是吃飽了飯沒事做。思想要你去停它的嗎?是它來停你,知道嗎?我們活了一輩子,哪個思想留得住的?你辦桌酒席、拿個鈎子去鈎,思想都留不下來的!每個念頭,就像我講話一樣,講過了就沒有。你坐在那邊,來個思想怕什麼?它根本不會留在那裏的,本來無所住,要你去空它幹什麼?自性本空,不是你去空它,是它來空你,本空嘛!你想空就已經不空了,你有這個念頭就是顛倒妄想。你不要求空,也不要求不空,思想本來空你的,它不會留在你家裏,所以你可以很安詳,當下即是嘛!要通這個道理才是。

  「又問:無住孰爲本?答曰:無住則無本。文殊師利,從無住本,立一切法。」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畢竟客氣一點,如果是對阿難或是舍利弗,可能就要罵「咄!」了。「無住則無本」,告訴你無住,空。空還有個本嗎?他接著告訴他,一切法本來無住。

  所以你說《地藏經》念一千遍了,放在哪裏啊?你說每天念一萬聲佛,是放在保險箱還是存銀行了?本來無住啊!如此功德遍一切處,也無功德可得,是名真功德。

  這一段好好去體會,學禅、學密、學什麼都到了家了,是佛法最中心處。

  現在到了有名的「天女散花」這一段。

  天女散花黏羅漢

  「時,維摩诘室,有一天女,見諸天人聞所說法,便現其身。即以天華散諸菩薩、大弟子上。華至諸菩薩,即皆墮落,至大弟子,便著不墮。一切弟子神力去華,不能令去。」中國本土也有類似的天女故事,唐代有位李長者李通玄,他是唐太宗的後代,是皇族身份,他沒出家,但是也沒有在家,是完整注釋《華嚴經》的第一人。他帶著《華嚴經》和紙筆墨,到山中去找個地方寫注,碰到一只老虎伏在地上,他跨上虎背,老虎載他到了個山洞,他就住進山洞裏寫,日夜有兩個天女輪流送飯給他,爲他點燈。還有一位道宣法師,在終南山上住茅蓬,也是天女供養。《高僧傳》上這一類記載很多,道家也有這類的記載。

  維摩居士房間裏有天女,平常是隱形的。這個時侯,維摩居士房中的天女出現,就在空中散花了,當然不是人間的蘭花梅花,是天花,不是傳染疾病的天花。天花灑在菩薩的身上,都黏不住滑落下來,而在聲聞衆的大弟子,例如大迦葉、阿難、舍利弗、目連尊者等,花就黏上身了。這些弟子們就慌了,花黏在出家人身上犯戒,也不好大動作把花抖下來,否則又犯了威儀戒,真不知如何是好。有神通的使盡神通,練氣功的就發功,但是都沒有用。

  「爾時,天問舍利弗:何故去華?答曰:此華不如法,是以去之。」這時天女就問舍利弗,爲什麼想要除去身上的天花。他回答,出家人不好戴花。像我們小時候唱的:女人戴花,觀音菩薩;男人戴花,烏龜王八。

  「天曰:勿謂此華爲不如法,所以者何?是華無所分別,仁者自生分別想耳。」天女告訴他,你不要這麼想,爲什麼?這不是世間的花,沒有香臭美醜善惡的分別,你覺得戴花犯戒,是你自心分別,唯心作用。

  「若于佛法出家,有所分別,爲不如法。若無所分別,是則如法。」天女繼續教訓這些聲聞弟子,你們跟佛出家學佛法,起分別心就不是佛法,修到無分別心才是真正佛法。起分別妄想才是犯戒,就不如法,沒有分別妄想才如法,才算是守戒。你們受過戒的,尤其要注意。

  講到這裏,想起當年有位西藏來的法師,我們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。到吃飯時間,居士想起沒有爲法師准備素菜,這位法師就說,出家人無所分別。他意思是沒關系的,也是可以的。他的確是可以這麼做的。第一,他是西藏來的密宗法師,習慣上可以的。第二,他的修持的確到了這個境界,別人不能。

  「觀諸菩薩華不著者,已斷一切分別想故。」菩薩大都是在家人,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禮拜的,都是在家人,衆菩薩中只有地藏王菩薩是出家相,百千萬億菩薩都是現在家相,身上還穿的戴的一大堆寶物。羅漢相就拘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