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謹多了。《維摩诘經》講的是不二法門,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。但是宗教界卻把出家和在家分別得很開,不通到了極點,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,叫不通。還有,大部分的佛經注釋是居士寫的,像李長者、傅大士,現代的歐陽竟無,他們今天還在的話,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評。菩薩身上不黏天花,因爲菩薩斷了分別妄想。
「譬如人畏時,非人得其便。」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,就容易被鬼所魔。所以人如有正氣,沒有恐懼心,連鬼也奈何不了他。前天本院有位出家同學回鄉下,在山中追隨一位比丘尼師父,她寫信給我說到這位師父,一人住在山洞中幾十年,沒有什麼高學曆,是真修行人,連鬼都被她嚇跑了。人如果怕鬼,一定有鬼,你給這種非人有隙可乘,它就來了。你正氣一來,它就沒了。我一輩子想看鬼都看不到,遺憾之至。當年我有一個同學說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,晚上連人帶床都給擡出去了,講得活龍活現。另一個同學武漢大學來的,身患肺病,就自告奮勇去住他的房間,反正自己有病,狐仙來了就跟它走。但是卻什麼事都沒有發生,你不怕它,它無機可乘,就是這樣。
「如是弟子畏生死故,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。」如果怕生死,怎麼了生死?好看的要看,好聽的要聽,好吃的要吃,連生都了不了,怎麼去了死?碰到外面一個境界你就動念,貪嗔癡就起了,受了六塵六根幹擾,怎麼了生死?
「已離畏者,一切五欲無能爲也。」無恐怖心者,一切境界就不能動搖他。五欲就是大魔,色聲香味觸者,大五欲是也,另有小五欲,是笑視交抱觸。已離畏者,正氣浩然,就算在五欲中打滾也沒有關系,都魔不到你。
「結習未盡,華著身耳。結習盡者,華不著也。」「結習」首次出自《維摩诘經》,此後在中文中就經常用到。修到阿羅漢境界,雖然能不動念了,但是那個根根沒有斷,是壓製住的,那個叫結習未盡。像男羅漢碰到女性,想看而又不敢看,愈是如此,心中已動念了。倒是菩薩境界就算盯著看,反而沒事,因爲他見而不見。結習未盡,所以天花黏身,大菩薩結習已盡,所以花不黏身。
《老殘遊記》有首詩好極了,其中一句:「剎那未除人我相,天花黏滿護身雲。」有時我起了煩惱,發了脾氣,就想到這句詩,自己是天花著身了,就笑一笑。
這一段天女散花,最重要的就是「結習未盡」。結習就是《俱舍論》的八十八結使,一點點根不刨掉,結使就沒有斷除。
《維摩诘經》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脫法門,學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脫,怎麼樣才能解脫生死、解脫煩惱、出離叁界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。本經對解脫法門說了很多,但是本經最重要的秘密有幾個重點:成佛不在于出家或是在家,沒有出入之分別,能解脫者在世間能解脫,出世間也能解脫。出入自如才是自在,否則永遠得不到自在之身,所以叫不二法門,沒有出家在家、出世入世之別。
維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間中,可以容納叁千大千世界,容納那麼多的人和那麼多巨大的座椅,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分別。一千多年後玄奘法師的傳記《慈恩傳》,就記載玄奘法師親自到維摩居士的方丈房間的經曆,我們前面講過了。我們人人都有方丈之室,你自己找不到,找到了就成功了。
天女散的花,掉在大菩薩身上都落了下來,唯有落在聲聞衆的弟子們身上就黏住了。這是什麼花?花有很多種,有名利之花,有男女愛欲之花等等。天女後來告訴舍利弗,天花著身是因爲這些弟子大阿羅漢們的結習未盡。他們雖然有修持,但是阿賴耶識的根根沒有刨掉,結使的余習沒有去掉。我們前面講過有位禅師看歌女跳舞的公案,禅師說:「禅心已作枯泥絮」,他的境界已經是天花不著身了。
另外一個公案,一位老太太供養一位禅師叁年,有一天,老太太叫幫禅師送飯的女孩,故意坐到禅師身上,抱住他,看他的反應。女孩照做了,禅師動都不動,只說:「枯木倚寒岩,叁冬無暖氣。」表示自己毫無欲念,這境界好吧?但是天花落在他身上還黏不黏著?還是會黏的,因爲他的欲念是修持功夫壓住的,余習未斷。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後,恨說自己叁年白供養了一個癡漢,就把茅蓬燒了,趕走禅師。這是爲什麼?難道老太太想要法師破戒?參參看這公案!稱爲公案是因爲天下的人都要了解。
再有一個公案,有位禅師去向一位居士化緣,這位居士不簡單,已經大徹大悟了。居士就開條件,要能回答得了就供養,他問:「古鏡未磨時如何?」過去鏡子是銅作的,沒有打磨的古鏡當然不能照了。禅師答:「黑如漆。」再問:「古鏡已磨又如何?」禅師答:「照天照地。」這答案聽起來很好啊,可是居士立刻擯斥禅師。你看這回答哪有錯呢?這就是禅宗。禅師吃了棒子,現在話是說他吃癟了,不是用香板打人。他回去用功,叁年後又來了,居士就再問他這兩句話,他答:未磨時是「此去漢陽不遠」,既磨後是「黃鶴樓前鹦鹉洲」。好!居士立刻供養他。這是什麼話呢?你懂也好,不懂也好,這就是禅。
這叁段公案與天花著身都有關系。還有件事,相傳是禅宗的起源,有一天釋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,望向弟子們,衆人皆不明白佛是什麼意思,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,破顔是講原本嚴肅的面孔化成微笑。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給迦葉尊者。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,這個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樣的花?這是個很重要的關鍵。注意啊!這些公案我可沒有說答案啊!不要說我爲你們作了結論,那我是會去法院告你的。可是你們諸位要去找答案。
天女說解脫
「舍利弗言:天止此室,其已久如?」舍利弗挨了天女的訓,就轉了個話題,他問天女,來到維摩居士的房間有多久了。
「答曰:我止此室,如耆年解脫。」這是禅宗式的答案。耆年是年高德劭的人,就是老前輩之意。我們要知道,舍利弗雖然皈依佛,他年紀比佛大,佛叁十二歲出世弘法時,舍利弗已五六十歲了。他早就出家在外面當人家的老師了,在印度稱沙門,是對離家修道者的通稱。佛教出家稱比丘,本來不混用的,但是後來翻譯成中文卻不分了。舍利弗皈依佛之後,就帶了自己的弟子一起過來。迦葉尊者、目連尊者也是同樣情形。這些在經典上少有提及,但是在律宗部分就有詳載。
天女在此尊稱舍利弗爲前輩,舍利弗問她在這邊多久了,她回答說,同您老前輩得道的年齡是一樣的。舍利弗究竟解脫了沒有?在本經看起來還是個問題。天女答得很巧妙,您得道有多久了,我就在這兒有多久了。
「舍利弗言:止此久耶?」舍利弗就再問,那麼天女你在這兒有很久了吧!
「天曰:耆年解脫,亦何如久?」天女又刮他一次胡子,請問前輩得道也很久了吧?
「舍利弗默然不答。」舍利弗沒辦法接下去了。
「天曰:如何耆舊,大智而默?」,天女就差點沒把舍利弗連眉毛都剃了,問舍利弗,前輩是有大智慧的人,爲什麼不說話呢?
「答曰:解脫者,無所言說,故吾于是不知所雲。」這句話說明舍利弗只是在「理」上解脫,而「事」上的解脫,至少在當時還沒有做到。爲什麼這麼講?這從經典上很難看出來,研究戒律才知道,舍利弗雖然得道了,晚年身體很不好,這就成問題了。中國近百年來,研究佛學的人不大管經典,而鑽研戒律,因爲這上面很實際。舍利弗的答話是說,得了道的人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無話可講,佛說「不可說」,所以他沒話講。這「不知所雲」成語也是源出自《維摩诘經》,又是鸠摩羅什法師所創作的中國佛教文學的名句,現在成了罵人的話,指人說話沒有中心,不知道在講些什麼。
「天曰:言說文字,皆解脫相。」天女的回應剛剛和舍利弗的觀念相反。不說話就解脫了嗎?說話同樣是解脫啊!再進一步,說與不說都是解脫,爲什麼落入一邊去了?落入一邊的人,在禅宗祖師來講是「擔板漢」,背了塊板走路,只看到空,沒有看到有。舍利弗的答話犯了邏輯上的錯誤,馬上被天女抓個正著。
「言語」就是「文字」,心中的念頭經過嘴巴表現出來就是言語,其實和思想是一個東西,如果用文學表現出來,就叫做文字。
「所以者何?解脫者,不內,不外,不在兩間。文字亦不內,不外,不在兩間。是故舍利弗,無離文字說解脫也。」天女自問自答,真得解脫了是既不在內,也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。明心見性得道了,心在哪裏?不在內,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,無所在,也無所不在。同樣的,文字也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。比如爲一封信,要表達自己的思想,當寫成白紙黑字了,這文字是你嗎?不是你,那是文字,同你不相幹。你說不相幹,我讀了你的信,你的感情你的思想就在紙上,不能說沒有你。但是文字與你當下即空,信寫完了,雖然有文字痕迹,你的念已空了,是不是?所以,舍利弗,你不要落入一邊,認爲說話就錯了。說話就是解脫,言語本空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這一句話說了當下就沒有了,不要你去空它的。你要去空它,就是妄想了。
「所以者何?一切諸法,是解脫相。」什麼理由?一切世間出世間法,它當下本是解脫的,你想做功夫求解脫,就著相了,就不算解脫。上面這一段講解脫,非常重要,是一切精要所在,自己用功不論修密宗還是顯教,你記住,一切諸法是解脫相。
「舍利弗言:不複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?」出家的同學們要更加注意了,佛涅槃後,佛弟子以戒爲師。戒有好幾種,例如比丘、比丘尼戒是規規矩矩的,稱爲「別解脫戒」。那麼中國佛教用的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十誦律又有什麼差別?這是佛的弟子們後來分了宗派,各個對戒律的不同見解。唐代的律宗,確定了中國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依四分律。至于菩薩戒,中國用的是《梵網經》的菩薩戒,在西藏的菩薩戒,是依《瑜伽師地論》彌勒菩薩的傳承爲本。
這些學問研究起來很大,但是所有比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