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丘戒的第一條是戒淫,菩薩戒第一條戒殺,中間差別意義大得很。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其它經典,都是貪嗔癡,唯有在《維摩诘經》中用「淫怒癡」,爲什麼?這是個大問題,牽涉到翻譯的曆史背景觀點。

  大家知道鸠摩羅什法師的故事,中國爲了請他來,滅了兩個國家,這是世界文化史上從來沒發生過的。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時,已叁十二歲,中國已經改朝換代,前秦亡了,姚興立了後秦。當時曾有西域一位大阿羅漢,對鸠摩羅什法師的媽媽預言,鸠摩羅什法師有佛的相好,如果到叁十六歲仍不婚,可即生成佛,若結了婚,也是佛門龍相。姚興迎到了鸠摩羅什法師,就有了那種希特勒式的優生學想法,非要他留個種子下來不可,就硬派了十二個宮女陪侍他。

  鸠摩羅什法師究竟有沒有成婚,我們不知道,但是當時跟著他的和尚,有些也想有樣學樣,被鸠摩羅什法師看在眼裏。一日,鸠摩羅什法師就請所有的和尚來吃面,但是面碗裏盛的是針,沒人敢吃,只有法師把碗端起來把針吃下去了。他顯示要有這樣的本事,才可以另當別論。這是有名的「羅什吞針」故事。

  西藏第五代達賴喇嘛,是人王而兼法王,是轉生的活佛。到了第六代達賴喇嘛,就有許多風流韻事,我們在前面也提過一些。他有首詩就說:「羅什吞針不諱淫,阿難戒體終無礙」,前一句就是引鸠摩羅什法師的典故,後一句出自《楞嚴經》開頭,阿難受摩登伽女引誘的一段。

  天女講,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,舍利弗覺得詫異,就問:難到修行不用離開淫、怒、癡也可以得道解脫嗎?換句話說,不用出家也能成佛嗎?

  「天曰:佛爲增上慢人,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。若無增上慢者,佛說淫怒癡性,即是解脫。」這裏很嚴重了,尤其年輕同學,千萬不要曲解經典原意!不要拿這句話作招牌就去放肆,你沒有吞針的本事的。貪嗔癡慢疑是我們生來就有的業習種性,貪嗔癡你們都了解,慢是我慢。現在都講人要有自尊心,這是漂亮的名詞,實際上就是我慢。不要說人,連動物都有我慢的,「螳臂擋車」講的就是。自尊心的反面是自卑感,但是天下沒有人有真正的自卑感,所謂自卑感是傲慢的反面心理。你們懂這個心理嗎?因爲很傲慢,格老子,我還怕你嗎?暫時讓讓你罷了。看起來內向的人都是傲慢的,都有自卑感的。有自卑感的人都是很傲慢的,這邏輯就是這樣。脾氣大的人往往自卑感重,特別怕被人看不起,習氣就如此。

  我慢是衆生的通病,我疑也是衆生的通病。如果沒有我疑的習氣,一讀《維摩诘經》就成佛了。憑「一切諸法是解脫相」這一句就成佛了。你讀了《維摩诘經》,道理懂了,自己想這不過是理論,到底還沒有證到,對自己就多疑。

  再回來講什麼是增上慢,慢心是本有的,因爲外緣而更加驕慢。學問好的人就覺得自己了不起,這是學問的增上慢。年齡大了看不起年輕人,就是年齡增上慢。有了鈔票,就有了鈔票增上慢。那麼又窮又醜又孤苦的人,應該沒有增上慢了吧?他有的。格老子,我窮到了極點,誰都不在乎!還是增上慢。

  天女回答舍利弗,佛是爲了增上慢的衆生,說一個方便法門,要先處理了淫怒癡才能得解脫。但是對沒有增上慢的衆生,淫怒癡即是解脫。後面這句話對不對?你們點頭的人慢一點,淫怒癡不是解脫,淫怒癡「性」,即是解脫。不要漏了這個性字。這是說淫怒癡的本體即是解脫,淫怒癡和慈悲喜舍都是一念的變化,淫怒癡這一念翻過來,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,又翻過去就是淫怒癡,是一體的兩面。比如說水泡了茶,汁就成了茶,水釀了酒就不是水了,但是茶和酒的自性還是水。所以淫怒癡是一種心理行爲的變相,佛並不是說淫怒癡即是菩提。差一個性字就完全不同。這個字掉不得的,掉了這個字你就要掉下去很遠喽!

  天女說一乘佛法

  「舍利弗言:善哉善哉!天女,汝何所得?以何爲證?辯乃如是?」「善哉善哉」在佛經裏常用,但不是鸠摩羅什法師的創作,首先出自《列子》。善哉就是「好的」,是贊歎之詞。舍利弗對天女說,你究竟得到什麼境界,可以如此辯才無礙?

  「天曰:我無得無證,故辯如是。所以者何?若有得有證者,則于佛法爲增上慢。」天女說:我什麼都沒有,因此能說。若是覺得自己得到了證到了什麼,就是增上慢。你們今天打坐坐得不錯,就覺得有功夫了,然後看不起別人,怎麼半小時都坐不住?這就犯了增上慢,是犯菩薩戒,還不是比丘戒,很嚴重的。有任何一點看不起別人、批評別人的心理,早就犯戒了。「自贊毀他」是菩薩戒第一條大戒。有的人只自贊而不毀他,這也是不行。真有學問的人,反而變得很平凡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不覺得自己了不起,如果不一切平,那就是半罐子水了。世法出世法都一樣。真得道的人,決不會覺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證。

  「舍利弗問天:汝于叁乘爲何志求?」舍利弗再問天女,于聲聞、緣覺、大乘叁乘中,你想走哪個路線?

  「天曰:以聲聞法化衆生故,我爲聲聞。以因緣法化衆生故,我爲辟支佛。以大悲法化衆生故,我爲大乘。」天女說她不一定是哪個路線。

  「舍利弗,如人入瞻蔔林,唯齅瞻蔔,不齅余香。」瞻蔔林是檀香林,一個人進了瞻蔔林,只聞到瞻蔔林的香。

  「如是,若入此室,但聞佛功德之香,不樂聞聲聞、辟支佛功德香也。」同樣道理,到了維摩居士的丈室,就沒有叁乘大小的差別,只有一乘佛法。

  「舍利弗,其有釋、梵、四天王、諸天、龍、鬼、神等入此室者,聞斯上人講說正法,皆樂佛功德之香,發心而出。」釋不是指出家人,是帝釋,欲界忉利天的天主,道家觀念中的玉皇大帝。梵是清淨的意思,此地是指色界大梵天的天王。四天王是欲界中最低層天的天王。諸天是二十八宿的天人。這等等的天人,能有此因緣、功德、智慧進入這個丈室,做了居士的入室弟子,都聞到佛的一乘正法功德之香,都發出了大乘心。換言之,沒有小乘的衆生,都是大乘根器。

  「舍利弗,吾止此室十有二年,初不聞說聲聞、辟支佛法,但聞菩薩大慈大悲,不可思議諸佛之法。」天女告訴舍利弗,自己在此丈室十二年了,沒聽過維摩居士說過小乘法門,說的是佛法正統一乘道。《法華經》也是一乘道,沒有叁乘之分。

  維摩丈室的八特點

  「舍利弗,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天女現在告訴舍利弗,維摩居士的丈室有八個特點。這個八同唯識的八識、顯教的八正道、淨土宗《阿彌陀經》的八功德水,都有關聯,要好好參究。

  「何等爲八?此室常以金色光照,晝夜無異,不以日月所照爲明,是爲一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這個房間中常發金色的光。我們來用世間法研究,但是也沒有離開佛法。人腦中動什麼念頭,現代科學已經可以用光照得出來了。思想非常純淨的人,照出來是青藍色帶金色的光。《維摩诘經》尚未傳到中國之前,中國不說方丈而說「方寸之地」,指的是心,比較一下這兩個,就大概了解了。

  維摩居士的丈室中,不分晝夜都放金色的光,不是靠日月去照的,這是什麼光?是自性的心光。在禅宗來講,得了初關開悟的人,就應該有自性心光。到了這個境界,有叁種現象一定出來的:第一,身輕如葉,不用修白骨觀,一身的骨節都軟了,妄想雜念習氣也柔軟了。第二,晝夜常明,白天夜裏都沒有昏沈,都在光明中。第叁,夜睡無夢,因爲醒夢一如。你修行到達什麼程度,用這個測驗一下就知道了。

  「此室入者,不爲諸垢之所惱也,是爲二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第二個特點,到了這個房間能夠成爲入室弟子,換言之,真正能證悟到(不是理解到)心地法門,就沒有一切世間的染汙煩惱。人到了這種境界,古人有名言形容:「煩惱無由更上心」,想故意造一個煩惱都不可能的,即使他在喜怒哀樂中,也都沒有煩惱的。

  「此室常有釋、梵、四天王、他方菩薩來會不絕,是爲叁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第叁個特點,到了這個房間,隨時與叁界天人及其它國土菩薩息息相關,時通往來。

  「此室常說六波羅蜜、不退轉法,是爲四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第四個特點,在這個房間裏,都是講大乘第八菩薩地的境界。到了八地以上,都到了離戲的境界,什麼是離開一切戲論?禅宗祖師們講「離四句絕百非」,四句是:空、有、非空非有、即空即有。《心經》上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也是四句。在禅宗,真到了離戲,才是被初關,也叫作破本參。當你還在用功、參話頭,是算專一瑜伽的境界。話頭破了,不用自用,功行自然現前,才到了離四句絕百非,離戲的境界。但是還沒有到家。

  「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,弦出無量法化之聲,是爲五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第五個特點,我們只有在文字上跟諸位報告了,因爲是很難理解的。這房中常常聽到非人世間的天人音樂,就是莊子所說的天籁之音,而這音聲自然會說佛說法說僧,「弦出」是彈奏出的意思。你們打坐用功夫到某個程度,耳中會聽到音聲,或者是音樂聲,或者是在對你說話(甚至有時還很靈驗)。這時你可不要著相,一著相就成了神通的弟弟──神經了。這時極需要知道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要一概不理,這是用功的境界,不是天耳通,也不是天樂之音。真正天籁之音,要到了大般若智慧的境界才算,但到了初禅和二禅自然會露消息。諸位要好好修定,小乘的禅定是非常重要的,沒有這個基礎你不用去學禅宗。

  「此室有四大藏,衆寶積滿,周窮濟乏,求得無盡,是爲六未曾有難得之法。」第六個特點,不是功德圓滿的人是做不到的,這個房間什麼都沒有,可是任何的金銀珠寶順手一抓就出來了,要多少有多少。所以維摩居士可以不斷地布施,比中國傳說中的聚寶盆還要厲害,都是我們大家最希望的。這是做得到的,但是要多生累世不斷地布施,才有可能有如此的果報。

  「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觀衆生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