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養,供養不是十塊二十塊錢,都是很重的,要依你的經濟能力表示你的誠意。所以我說學密宗是富貴法,假使要學遍密宗的法,可以說不管你有多少財産,也會學光的。

  講了半天的廢話,回頭講求法。究竟什麼是法?這是個重大問題。大家都想求個法,好像求到了就可以立地成佛、立地成仙。現在《維摩诘經》在這裏指示我們,什麼是真正的法。法在哪裏?就在你自己那兒。現在法在哪裏?就在《維摩诘經》上。上卷講到皈依佛,如何是佛的淨土,中卷(第五品─第九品)講皈依法,如何求法。

  有些話我經常在重複,有時會岔開很遠,原因是四個字:語重心長。話是啰嗦,有時刺激了人。我的用心是愛護青年同學們,希望能續佛法慧命,續中國文化慧命。你們年輕同學一定要先把中文弄好,中文學不好,自己祖先傳下來的法寶你就打不開。佛經就是法寶,我們這裏好幾部大藏經,不知有多少寶在裏頭,誰去求了?只有書蟲在求。這你不求,偏要向外求。《維摩诘經》文字翻得太好了,文學的境界好,你不要輕易地就看過去了。

  如何求法

  「維摩诘言:唯!舍利弗!夫求法者,不貪軀命,何況床座。」維摩居士說:喂!舍利弗!真要求法的,連自己身體性命都可以不要,你還問椅子在哪裏!二祖神光向達摩祖師求法時,把手臂都割下來了,達摩要他手臂幹什麼?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氣,爲了供養佛法僧,沒有別的可供養,不惜軀命供養。你們讀密宗密勒日巴祖師的傳記,他是宋元之間的人物,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!十幾年住山洞沒飯吃,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還要苦,一身長出綠毛來。衣服也沒得穿,後來總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,爲他化緣得了一些布,才做了個衣套來覆體。師父要他獨立蓋棟房子來供養,他費了幾年時間挑土石蓋起房子,師父又叫他拆掉重蓋,還不准別人幫他。拆了又蓋、蓋了又拆,毫無怨言,爲法忘軀。學密宗的人都以他爲標榜,但是有幾個人真做到像他一樣?他爲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練,但是從未反悔。

  看到《維摩诘經》這句「不貪軀命」就要往這裏想。可是我們學佛學打坐的,哪個不想求長生不老?又想通奇經八脈、頭上放光。十個來的人有五雙是爲了身體而學佛,都在身體這四大上做功夫,沒有一個是「不貪軀命」的。還有的人來向我發牢騷,他學佛二叁十年怎麼還生這種病,好像我該爲此負責似的,我只好說我還沒見過一個不死的人。所以《維摩诘經》還是沒看懂嘛!真爲學佛法,求個心地法門,能知道心地法門不在身上、不在健康長壽上、不在內外中間,能不貪軀命的,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。

  對佛法的認識,首先一定要正確,所以禅宗講見地。沩山禅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:「祇貴子眼正,不說子行履。」眼正是講見地,就是觀念要正確,行履是功夫。如果觀念不正確,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沒用。只在身上做功夫,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,會過去的,不是佛法。如果見地對了,行履也有,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,但是比較少病少惱。要想做到無病不死,是要有特別法門的,但是連佛自己都不肯去做。所以佛與佛相見,還要互問「少病少惱否,衆生易度否」。你們年輕法師學了這一句,將來彼此寫信也可以用上,可是不要講「信徒」易度否,那是神權用語,佛教用的是「信衆」,衆生平等,順便一提。

  「夫求法者,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。」色受想行識是五蘊,我們都知道的。簡單地爲新來的同學講一下:色法包括物質、生理方面,四大都是色法。受,是感覺方面,身體和心理有感覺謂之受。想,是心理的思想。行,包括了肉體與心理內在的思想,還包括外在的空間和時間,行是一種動轉,宇宙萬象隨時在動,分秒不停。打坐雖然入定了,心髒還會跳,血液在循環,就是行陰沒有停,到叁禅以上氣住脈停了,行陰還不能真算停止,只是暫時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斷而已。這就要了解唯識的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,那是意志控製不住的。換言之,生命的原動力是行陰。識,八識都屬于識的範圍,這裏有專門的課程研究《成唯識論》,現在不多解釋了。所謂五蘊,包括了生理與心理,包括知覺與感覺,這樣講你就比較容易懂了。五蘊,是五個區分,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體。

  維摩居士說,真正想求法的人,不在色受想行識上面去求,也就是說,不在身心上去求法,剛才也說「不貪軀命」。

  「非有界入之求」,「界」是佛學名辭,共有十八界,眼耳鼻舌身意,是生理的各種機能的六根,色聲香味觸法,是外在與生理機能相對的六塵,六根與六塵中間有界限嗎?沒有的,眼睛看著手表,馬上就看見了。眼睛與手表之間真沒有界限嗎?絕對有的,用中文說是「間不容發」,連根頭發那麼細微的距離都談不上,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,這中間是有界限的,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,不是爲了理論上的差別,是有實際上、科學性的差別。所以,六根六塵、加上中間的界限,共有十八界。這個界限中又有個秘密,佛法爲什麼說有十八層地獄?這個屬于數理哲學的範圍,與易經的數也有關聯,佛法說的各種名辭數目,七覺支、八正道等,這數目字都不是亂定的,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,因此學過數理哲學的人,學起佛法就很容易。

  「入」是十二根,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,六塵有時又叫六入,但六塵和六入又不一樣,古代大師翻譯時非常痛苦,用盡心機,不過用六塵比較文學化,用六入則科學化。你看著手表,究竟是手表進入眼神經視線,還是眼神經視線到手表這兒?這是個問題。學科學的人要這麼問,學佛的人要參就得這麼參。是手表在放它形象的光,進入我的視覺,然後視覺神經到腦,因此才了解到有手表嗎?還是眼神經放射視覺到手表,才覺知到手表?有人可能覺得,這麼參太啰嗦,看見就看見了嘛!但是真學佛的人,應該要在這裏參究。翻譯成六入就有根塵進入的作用。

  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真好,這裏六個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塵,我們表面對佛學名辭熟練,一看就懂。但是假定把《維摩诘經》翻成英文還是這樣翻的話,是絕對不通的,將來一定會有用外文翻譯中文佛典的,現在也有些人在做,都很粗淺。我們看漢朝、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,有些都不通的。後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,到了唐朝,玄奘法師還要重翻,精益求精。所以現在中文翻成英文的佛經,都很有問題。

  還有你們要注意,《漢英佛學大辭典》的很多名辭翻譯是不通的,你們青年同學只會用《漢英佛學大辭典》翻譯英文,是你們不好好讀書。《漢英佛學大辭典》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講,他是在創作,把佛法名辭根據梵文翻成英文,不能算數,希望後來有人能利用並加以修改。可是幾十年過去了,也不見有後起之秀發這個大願,真正去編一本英漢或漢英的佛學字典。佛教界天天講要做功德,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業啊!哪個來做?你看一本普通的《漢英字典》,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,可是佛教界這一本書,幾十年沒有人動過。

  我可以預言,叁、五十年之後,是大翻佛經的時代,如果照鸠摩羅什法師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,愈翻愈不懂。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樣,一句一句非常啰嗦,到了鸠摩羅什法師,曉得中國民族文化怕繁瑣,就濃縮成一句話帶過去了。一部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非常長,其實濃縮成中文二卷也夠了,可是玄裝法師不敢濃縮,就成了六百卷。

  「非有欲色無色之求。」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合共叁界,不在叁界裏頭求法。

  根據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,所謂真正求法,不在色上求,你們打坐看到光,不要覺得有什麼,光也是色,同佛法不相幹,是你用功經過的境界。記住《楞嚴經》的話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。碰到好的境界,不要認爲自己進步了,得道了,這才是好事、才是進步。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如果看到光、氣脈動了、或者見到佛菩薩現前,自以爲了不起,那就叫走火入魔了。爲什麼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?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有所住即受群邪,即入魔障。

  所以真正佛法,不在色上求,不在受上求。今天有位外國同學打電話來,問題解決不了,氣脈通不過,騎著車子自己人都不見了,就害怕了。我告訴他這是個感受,是一定的過程,中國儒家講變化氣質,不只是理論講講的,是在做功夫上,氣是氣機,質是身體物質,修養好了的人身體硬是會變化,脫胎換骨。道家講就是氣脈變動,到某個階段是會如此。修行用功,膽子不要那麼小嘛!我自己經驗,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動了,現在人可能會認爲是心髒病發作了,或中風了,我就不管它的,走不動就死在這兒,萬一被車子輾過去都無所謂。有時甚至走著走著,覺得身子倒過來了,頭在下腳在上,我都不理。碰到這情形,我把身體一丟,「不貪軀命」,充其量殉道而死。我就告訴那位外國同學沒有事的,但是這幾天不要騎車子,氣機在夾脊通不過,一定會有這階段的,不稀奇。然後就請他找朱文光,貼兩付膏藥,幫他快一點通。

  這些事說明,我們做功夫都被身體感覺困住了,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覺上打滾,這就要注意了。應該照見五蘊皆空,不要搞受陰境界。

  我們參禅作功夫,多半是在想陰裏做功夫。密法的各種觀想都是意識境界,在想陰裏。這種路線對不對?不能說不對,理由等一下再討論。

  至于行陰就不大容易懂了。舉個例子,有位同學本身是教書的,他一邊學道家,一邊學佛,走無爲路線。他喜歡讀《大般若經》,他說有時念著念著就到了一個很好的境界,自己都講不出來,那時他經也不念了,這一舒服真萬緣放下,空靈境界可以維持好幾天。他就怕自己走錯了路。我說這很好,就這麼走下去。這還是行陰境界,不過他不作聖解是對的。

  識陰境界更難懂了,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,至少要到了初禅以上,慢慢可以討論識陰的問題,我們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