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此不再詳談。
所以說「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」,才是真正在求佛法,我們自我反省一下,有哪一個學佛不是在這五陰裏轉呢?誰能夠跳出五陰?能夠跳出五陰就對了。但是在五陰上求法修行對不對呢?初步是對的,道理何在?好比你要做個桌子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要把木工做好,就要有鋸子、斧頭、釘子這些工具。以修行來講,六根、五陰就是工具,所以從色受想行識入門並沒有錯,但是不要被它們所轉,不要執著這些境界。如果執著在色受想行識的境界,以爲這個是佛法,那就錯了。
我們要了解《維摩诘經》所講的,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,是證得菩薩道的究竟之論,你初步從色受想行識入手沒有錯,到最後應無所住就對了。
剛才說的「非有界入之求」,是把五陰再分析變成十八界。例如打坐時心中念佛,是在意識界裏修,你作觀想也是在意識界裏,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,把意識上本沒有的東西使它生起來。好像觀想佛,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,或雕塑的、或繪畫的,每個人要有個小壇場(就是道場或佛堂),或稱壇城或曼達拉(曼荼羅、曼陀羅)。打坐時佛像要對著自己眉心位置高度,叫瞪目視佛,若佛像眉尖明珠,看久了慢慢也忘記看了,眼睛也不看了,一切忘了,就是觀佛眉尖的明珠入定。傳這樣的修法已經是不得了的,你們該欠我哈達和供養了,我這麼隨便講出來了,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。
講正經的,我的觀念不同,道是天下的公道,法是天下的公法,不屬于我的,只要誠心來學的,我就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不來磕頭供養那一套。我和許多老喇嘛說,有一天我會把密法全部公開的。他們說要得到我本尊許可才行,就是要有文殊菩薩、佛答應。我說:放心吧!早答應了。佛要度衆生嘛!有什麼秘密呢?爲什麼一定要磕頭要供養?但是學人不誠心,也是學不到,學到了也不會修,也等于白學。
總之,觀佛像這個法門是從十八界的眼界來修,必須修得生起次第,意境上生起,無中生有,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,影像留住才觀得起來。你說,這不是著相了嗎?顯教說要斷除一切妄想,不錯的,但是在妄想沒有斷除以前,你只好借用妄想。所以一心不亂是加重妄想,怎麼加重呢?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點上了,他的理論方法是以楔出楔。古代蓋房子不用鐵釘,用的是木釘,叫作楔,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釘,就再打入一支木釘,把先前的釘子推擠出來,叫作以楔出楔。我們用功時妄念斷不了,如何清淨呢?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點,叫作系心一緣,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點,念佛法門也是這個道理。
以楔出楔還有個比方,面粉灑散了怎麼收拾?就拿一把面粉沾濕了,捏成一團,再用這一團去黏散開的面粉,就可以黏光了。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,由系心一緣開始。用這方法去觀想佛像,觀得起來時,在意境上,身心內外就是佛像一尊,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。無中生有,由真空生妙有,再由有歸到空。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團,然後把這一團丟掉,一點面粉也不剩了。從有歸到空,叫圓滿次第。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這個原則,沒有第二個原則的,這也就是不二法門了。
所以分析五陰的求法之後,最後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塵,不落在眼根,不落在色塵等等之間。好了,這兩句經文我們了解了,維摩居士傳的法我們也懂了,可是到達這個程度是學佛法的成就嗎?沒有。有句成語說,修道的人跳出叁界外,不在五行中。叁界是佛家的話,五行是道家的話,這是說修道成仙成佛了。道家講的五行是從物理入手,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質來代表,佛家文化從心入手,所以是講色受想行識,道理是一個。離開欲界的邊緣,還要再進一步,跳出色界、無色界。我們學佛的人要隨時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,今天去廟上磕頭供養,爲自己求福報,這是欲望,還是在欲界中求。做了好事想得善報,這也是欲。因爲我修行,來生想要好一點,這是人欲,比做生意還功利。以此求道,何道能成啊!
超越了欲界,在色界中求,或在光明中,或求無念得清淨,一定八萬四千劫,還在無色界,都沒有跳出叁界之外。因此說「非有欲、色、無色之求」,你看這經文,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簡略,不要亂翻。唐朝時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經,去見南陽慧忠國師,忠國師嘉許他能發心,然後讓小和尚拿碗水,碗中放七粒米,碗上擺只筷子,問居士知不知道這什麼意思,居士不懂。忠國師就說,連我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,你能懂佛的意思嗎?還想批注佛經?
「唯!舍利弗?」,這裏維摩居士再起一段話。他爲什麼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?在古文作文時,這一句話會被先生用紅筆給你杠掉的,你重複了。這要了解佛經是對話錄,這是表情,是個層次,是個階段。如果是電影,維摩居士講到這兒,會看一下舍利弗,看他懂了沒有,然後說:唯!舍利弗,我再告訴你。
「夫求法者,不著佛求,不著法求,不著衆求。」上面說真正佛法不在五陰中、不在十八界中、也不在叁界中求。再進一步說,也不在佛、法、僧叁寶。這裏要注意這個「著」字,是黏著的意思。「衆」是指僧伽、僧衆,也可以是單一個僧,一個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來一切十方叁世聖賢僧。真正的求法,執著佛、執著法、執著僧也錯了。但是你不要讀了這一句,就不皈依叁寶了,那是妄語,你沒有到這個境界。這裏講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門,真正的解脫道。
「夫求法者,無見苦求,無斷集求,無造盡證修道之求。」這是講也不著于苦集滅道,聲聞衆的四谛法門。很多人說因爲看通了人生皆苦,所以出家學佛,這是見苦而求道,換句話說是在逃避,覺得世間太苦,所以要出家離苦得樂。前面一句要你不「著」求,這一句換了一個字,要無「見」苦求,無「斷」集求,無「造」盡證修道之求。
所以叫你們文字不要馬虎過去了,《維摩诘經》最容易看懂,最容易馬虎。一般人發心修道是見苦、怕苦而求,大乘菩薩無見苦也不求樂。
苦與不苦很難講的,推開佛學,我講個哲學的道理。我在學校裏講比較宗教的研究,說到所有的宗教哲學,對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觀的,認爲世界是淒慘的,該厭惡的。他們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觀點看世界、看人生,天要黑了,悲慘呀!不管回教、道教、基督教都如此。所以就來兜攬生意了,好像旅館的人站在門口拉客人,宣揚自己旅館可以收容人,設備好,專管死人的事,不要怕死。中國文化不然,它不看日落西山,看日出東方,生生不已。宗教家是站在殡儀館門口的,中國文化是站在婦産科門口的,哈!又生出來一個了,生生不已,生死是晝夜的兩頭。
那麼,宗教與哲學思想爲何如此呢?從大乘佛法來看,宗教與哲學思想,是落在小乘的苦集滅道範圍裏。所以,真正佛法是「無見苦求」,見是觀點。像《華嚴經》看這世界,是沒有苦集滅道的,永遠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。
「無斷集求」,斷惑證真是小乘境界。大家打坐最苦惱的是,妄想雜念斷不掉,都以爲能把妄想雜念完全切斷,斷惑證真就悟道了。無斷集求是不去追求,就沒有無明煩惱了,這裏爲什麼說不要去斷它呢?妄念如同李白的兩句詩:「抽刀斷水水更流,舉杯消愁愁更愁」,真是千古名詩。同樣道理,你想斷去妄念得清淨,那斷去之念就是大煩惱,因此告訴你「無斷集求」。
「無造盡證修道之求」,「造」依古書的讀法如「超」,這句話是要你,不要以爲斷盡一切無明煩惱就證得道了,那是小乘的法門。譬如永嘉大師的話「了即業障本來空,未了先須償夙債」,這是永嘉大師的真話,大小乘都一樣,人生都是來還夙債的,還完了就好了,像對兒女的債,就乖乖地去還吧!
這是維摩居士的第二段話,他說:哩!舍利弗,真正的求法,不著佛法僧叁寶去求,不著于苦集滅道而求。然後他自問自答:
「所以者何?法無戲論。」爲什麼如此?真正的佛法沒有「戲論」。怎麼叫戲論?中文的「戲」字本來有兩個,看電影、看唱戲的戲字,用的是虛字邊加個戈字,表示是虛假的。現在通用這個「戲」字,是小孩子在玩的遊戲,是玩耍的。佛法講戲論,是指小孩子開玩笑的話,玩笑的話不是實際的。什麼是戲論?佛法的「空」「有」,主張空是真正的佛法,這就是戲論:講有,一定要修到什麼果,都是有爲法,也是戲論。「非空」「非有」還是戲論,非空就是「有」嘛!非有又是「空」嘛!都是文字遊戲。
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顧亭林就說,佛經像是一桶水,倒入另一桶中,再倒回來,只有一桶水在兩個桶裏倒來倒去,一個空的,一個有的。雖然他這是批評佛法,但有他的道理,你如果佛法搞不通,就成了這樣。所有的佛法、所有的論辯,在邏輯上離不開這「空」「有」「亦空亦有」「非空非有」四個方向。維摩居士講真正的菩提大法,要把戲論掃掉。
禅宗講「離四句絕百非」,就是要離開這四個方向。也有人以爲《金剛經》上有好幾處四句話,像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等,但不是這裏所說的四句。這裏說「法無戲論」是告訴你,真正的法不在「空」、不在「有」、不在「亦空亦有」、不在「非空非有」的戲論。
什麼不是求法
「若言我當見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,是則戲論,非求法也。」執著了苦集滅道四谛法門就是戲論,就不是佛法。這很嚴重了,《維摩诘經》所批駁的苦集滅道,是小乘佛學的基礎,但是我們不要上維摩居士的當了,告訴你:戲論也是佛法。是什麼佛法?方便法門。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質,都是誘導法,都是用哄的。誘導就是佛法講的方便法門,固然從無上佛道觀點批駁戲論,但戲論也是佛法,是方便法門。《涅槃經》上說:指黃葉爲黃金,爲止兒啼而已。小孩子哭了,就拿個黃葉哄他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