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說是黃金,他就不哭了,不哭就好了嘛!就是用誘導的方法使他不哭,不受這個煩惱。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黃葉爲黃金,爲止兒啼而已啊!

  我在峨嵋山廟裏閉關時,第一天入關,在大殿上看到了明朝末年禅宗破山祖師的對聯,覺得這個字之好,是一氣連下來的。和尚告訴我是破山祖師親筆寫的。不但字好,對子作得也真好:

 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

  風飒飒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

  真高明極了,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講完了。

  「唯!舍利弗!法名寂滅,若行生滅,是求生滅,非求法也。」這裏牽涉到對佛法認識最基本的問題。根據本經,真正佛法是自性寂滅的。涅槃有時也翻成寂滅,還有一個翻法叫圓寂,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,整個涅槃的意義只表達了十分之一。一提到涅槃或是寂滅,普通人就聯想到死亡,什麼都沒有了。其實涅槃真正的意義包括了:常、樂、我、淨,四個要點。涅槃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語,婆羅門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槃,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議、無上安樂、生生不已的意思,也不是指死亡。中文把涅槃翻成圓寂,現在來看,實在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,「圓」有圓滿、包含一切的意思,既充實又空靈,不一定是空,也不一定是有。「寂」不一定是沒有,是代表幹淨、甯靜、安詳。

  涅槃有時又被翻成無爲,是借用了《老子》的名辭。《老子》講無爲並不是沒有,也不是不動,所謂「無爲者無不爲」。你可不要多加一字,變成無爲者無「所」不爲就糟了。用而不用、動而不動是無爲。但是無爲還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槃的意義,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師,就分開成「有余依涅槃」和「無余依涅槃」(古人也翻成「有余涅槃」「無余涅槃」)。在無爲的觀念再加上有、無,使道理更清楚。佛法最高目的是證得涅槃,不是學死亡。小乘所證得的道偏向于空,認爲得了空就什麼都放下了,在空的境界而不動,這在佛法是屬于有余依涅槃。比方說人睡著了,也什麼都不管了,但是睡眠不是死亡,是生命的一種狀態,在睡眠時,身心內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,所以雖然在睡眠時說放下了一切,但不是徹底休息。有余依涅槃,就是用來形容小乘的證果境界,還是有剩余的,還有連帶的。大乘的佛果是無余依的,畢竟空的。

  維摩居士對舍利弗說,「法名寂滅」,真正佛法所求證的是寂滅,寂滅是圓滿清淨安詳安樂的,有時這個境界用之于佛土,就叫作淨土。可是一般人學佛,對這第一義谛沒有認清楚,都在生滅法中做功夫。嚴格說來,不論哪一宗,所修的法都在生滅法上轉。比方,念佛就是起心動念,用念頭在念。思想念頭是生滅的,前一念滅了,後一念就接上來了。譬如我們在講話,在聽話,也都是生滅法,當你聽到這聲音,這個觀念就過去了。一切的心行(心理行爲),以及知覺狀態,完全是生滅法。念佛、念咒、觀想法門,都是求佛法入門的方便,抓住了這種方便,當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,修一輩子也不能證到涅槃之果。天臺宗有數息法門,到了唐朝,道家吸收了這個法門,歸納成四個字:「收視返聽」。把眼神回轉來,內觀、內照,耳朵聽呼吸。後來到了西藏密宗,就演變成修氣脈,那方法就多了。十七八世紀東西方交流之後,西方國家也流行起來,醫學上有用聽呼吸治失眠,乃至催眠。這也是生滅法。宋朝詩人陸放翁,也是學天臺宗的數息觀,他有一名句:「一坐數千息」,這大概要兩個鍾頭左右,可見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,他的功夫也不錯。實際上,這與道不相幹的。像很多年輕同學說,他念佛幾萬次,或者數息上千下,我就問他是否在做會計?光搞數字做什麼?依六妙門要數息、隨息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我們前面講過了。

  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我們:「若行生滅,是求生滅」,與求佛法背道而馳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說的名言:「因地不真,果遭纡曲」,你動機、觀念不正確的話,你用各種方法去修,都是在走冤枉路。《法華經》也說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。這個「法」用現代的話來說,包括了一切理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《法華經》這句話說,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是此生彼滅的,它的本來是清淨的(所以是「自」),用不著你去求個清淨。用《法華經》來對照《維摩诘經》這句話,就很清楚了。

  我岔進一個禅宗故事,你們參參看。有位禅師讀到《法華經》這裏就悟了,他告訴一同參禅的道友說,佛講的這句話只講了一半,什麼理由呢?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只講了法身的清淨面,沒有講法身的起用,是留給我們去參的。大家不服,要他把下一句講出來,他就說:「春至百花開,黃莺啼柳上。」他露了消息嗎?有的,涅槃境界是生機活潑的。

  「法名無染,若染于法,乃至涅槃,是則染著,非求法也。」真正佛法本來就沒有染汙的,既然自性本來涅槃清淨,不是凡夫善惡業果所能染汙上去。假使你認爲自性是受染汙的,因此我要去掉染汙而證得涅槃,就又染汙了,染汙了清淨。雖然去了惡念,又被善念蓋上,也是染汙。就比如我們的眼睛進不得沙塵,縱然是名貴的黃金粉,放進眼睛也是受不了。《維摩诘經》這裏是破除小乘觀點,小乘要去惡念染汙,要斷惑證真。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惡念,但最後善念也空,把它舍掉,善果回向一切衆生,自己一無所留,善惡兩頭都不取,用不著斷惑,自性本來清淨。

  「法無行處,若行于法,是則行處,非求法也。」《維摩诘經》這裏,每一句話的層次愈來愈高了。剛才他告訴舍利弗,自性本來寂滅的,不要以生滅心求寂滅之果,會走錯路。又因爲自性本來寂滅,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汙的,惡法、善法都不可能染汙它。這是兩個層次。現在是第叁個層次,真難懂了。「行」有叁種讀法,有讀如「形」,有讀如「杭」,也有讀如「恒」。像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有人堅持要讀成「恒願」。其實,每種讀法都是對的。大多數的佛經是唐朝年間翻譯的,唐朝時的中文發音,比較接近今日的客家話或廣東話,「行」字就是讀如「杭」。不論怎麼讀,意義是一樣的,這是順便提到。

  中國文化講五行,《易經》也講「天行健」,行代表著運動的觀念。佛法的行是很難了解的,前面講五陰時稍爲提過行,用現代話講是本能的活動,這樣你會比較容易了解。身體的本能也會恢複健康,所以生病不吃藥,硬熬一熬有時也會熬過去了,因爲我們身體的本能是新陳代謝、血液和氣脈運行,這就是行陰的作用,永遠在轉。修持到行陰停了,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氣住脈停,呼吸停止,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,血液不循環。那是叁禅定以上的境界,不過這時識陰還沒停,雖然呼吸停止了,脈也停了,腦還沒有死,腦神經還有微波的,這都是現代醫學可以證明的。

  維摩居士講「法無行處,若行于法,是則行處,非求法也。」這是什麼行?不是我們剛才講的行,但有連帶關系。這裏是講行願的行。一般人講自己在修行,認爲修行就有功德,這就像講自己念了一百萬次往生咒,好像有了大筆銀行存款,往生時可以提取,是這樣的心理。這就是行法,是佛法也沒錯,是人天乘果的修行。但是依《維摩诘經》所講的第一義谛菩提大道,執著于修行爲修行,就錯了。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隨時要回向,要施舍出去。你能施舍給一切衆生,實際上一切衆生也會施舍給你,這就是今日常用的標語:「我爲人人,人人爲我。」盡管去布施,布施完了,這個力量會回轉給你。如果執著了行願爲究竟,就被修行法門(行法)所綁住,是不會證得徹底的涅槃之果。所以大乘菩薩要行願也空,空不是沒有,是舍、放下。因此,維摩居士說「法無行處,若行于法,是則行處,非求法也。」這個問題就出在執著了。行處法也是意識境界,不是真正求佛法。

  有些朋友來問,我打坐叁年了,怎麼一點成果都沒有?我告訴他,這又不是在做生意,不能用時間來計算。見地觀念到了,也許剎那之間你就悟道了;見地觀念不到,八萬劫也沒有用啊!這是第叁層的說明。

  接下來是第四層。

  「法無取舍,若取舍法,是則取舍,非求法也。」剛才講「法無行處」,雖然在修行中,也不以爲自己在修行。因此大菩薩雖然在作六度萬行,心理沒有自己在作菩薩行的觀念。如果有了這種觀念,就著了相,非菩薩道。但是,我們聽到這裏就會産生一個觀念:法是有取舍的。取舍什麼?學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,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,要舍,這豈不是又落入一邊了?落入有取有舍了,也不是究竟,不是中道觀。因此維摩居士更進一步說:「法無取舍」,他對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!步步叮咛,一層一層上來。如果有取舍,就非求法了。

  初學佛的同學們,常常對法有取舍。取舍在哪裏?有些人執著淨土,大罵禅宗、密宗。學禅宗的人說,淨土是愚夫愚婦笨人學的,我要學最高的。執著密宗的又說,只有密宗才是至高無上的。這種觀念都是功利主義,也像是去買菜,專挑又好又便宜的。結果常常忙著趕道場,學了密又學禅,好忙啊!我過去也是這麼忙過來的,後來恍然大悟,也就不忙了。當然我不是悟道,是悟到自己趕得太辛苦,幹脆萬緣放下,我還是我,多安詳呢!

  所以「法無取舍」,青年同學記住這句話,少走冤枉路。《金剛經》也告訴你,一切法皆是佛法,那怕你只拜佛也會悟道。

  我小時喜歡作詩,我父親就給我一本書,要我背裏面的詩。我一讀很歡喜,父親說,這是附近一間廟子的和尚作的。那位師父是打漁出身,一個大字不識。他不知什麼因緣,忽然出家了,經也不會讀,就整天拜佛。那廟子地面是石塊鋪的,他拜了九年,石塊都拜出印坑來了。後來他又忽然不拜佛,去睡覺了,一睡睡了叁年,中間有時連睡幾個月動都不動的。他師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,第二天再看都沒翻掉,還以爲他死了,好在他師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。叁年以後,他作文章作詩都會。這是我親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