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見到的,說明你拜佛或用什麼法都好,只要誠懇、專心一致、系心一緣,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你搞淨土、又參禅、又學密,到處找能讓自己快一點成就的法門,好像在買股票一樣,是一無所成的。一門深入的話,誠懇拜佛也會悟道的。佛法其實很簡單,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,專一就成功了,不要念「多心經」啊!記得《金剛經》告訴過我們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現在再上一層。

  「法無處所,若著處所,是則著處,非求法也。」真正佛法沒有固定地點的,這個「處所」,小而言之指身體上的,像道家或密宗守竅,叁脈四輪,都在身體上搞,這成了法有處所。如果氣脈感受是佛法,那你死了肉體沒了,感受沒有了,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嗎?這個生意不能做啊!大的處所,例如密宗觀虛空,觀藍天,觀日輪,這些都是方便法門,非究竟。如果認爲這是第一義谛,那就犯了法有取舍,犯了法有行處,犯了法著處所。佛法是活潑潑的,你著了處所是呆板的。「處」是十二處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。念佛是意處在念,觀想也是。無上大法是無處所,用有處所之心求佛法,已經被處所困住,不是真正求佛法。

  剛才休息時間有一位道友找我討論,學佛很多年了。他說現在什麼都對,就是覺得好像放不下,所以沒有多大進步。我說:這個問題正是現在講的,剛才不是聽過了嗎?所以你聽經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,不然就白搞了。「法無取舍」,你覺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,這就有了取舍,本來就是放下的。譬如有人說自己的心無法空靈,你們現在專心聽我講話正是空靈嘛!否則你怎麼聽得進去,對不對?本來不用放下,自然是放下的。你有一個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,就是行于法,行于生滅法,行于取舍法,也是行于染汙,因爲你認爲放不下是染汙了,法是沒有染汙的,自性本來寂滅。這位道友問:那麼該怎樣呢?我說,就是這樣,沒有那樣,這樣就是這樣。如果你真到了這樣就是這樣也差不多了。

 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,或者求清淨,或者求放下。放下是個名稱,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!放下!早就放不下了。因爲你有一個求放下之心,這個念頭擋住了,就有所取舍。那你問,我這麼坐在那邊豈不是傻不楞登?嘿!就怕你不傻,真傻了蠻好。世界上的人都太聰明了,所以找了許多煩惱,真求傻而不可得。所以我說這一位道友是現身說法的菩薩,我們藉這個機會,給大家再把《維摩诘經》這一段講了一次。

  「法名無相,若隨相識,是則求相,非求法也。」第一義谛、真正佛法是無相的。我常說,一般人以有所得心來學佛,想求無所得果,是背道而馳。所謂「相」,是佛學名辭,用現在的話講,普通人都想求一個境界,尤其是學密法的。有的人天生個性如此,這種人來找我,我就說:你不要跟我談,最好去學密宗。他一聽,眼睛都亮了,還問我爲什麼。我說:因爲你腦子裏充滿了神秘主義。很多人都是好奇,有神秘觀念,打坐修道就想求個境界,若是沒有境界,還要埋怨爲什麼沒見放光、沒這沒那。他這是求有相法,而佛法是無相的,非境界。有個境界就有染汙,有所取舍。無上大法是「法名無相」的。「若隨相識」,你以爲境界是佛法,「是則求相,非求法也。」那是錯誤的。

  「法不可住,若住于法,是則住法,非求法也。」這更要注意了!剛才講無相的道理,大家研究過《金剛經》,其中談了很多,我就不再多說了。現在很流行禅宗,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,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識一個,聽到別人念《金剛經》中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有所悟了。當然後來見了五祖,所謂叁更入室,才真的大徹大悟。這裏《維摩诘經》也是說「法不可住」。

  講到這裏,我要告訴你們,現在研究佛學最好的辦法,近百年來的著作最好不看,包括我的在內。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對,而是最好讀原經。這不只是研究佛學,做其它學問也應該讀原典。原典讀熟了之後,可以「以經注經」,會融彙貫通。像我們讀到「法不可住,若住于法,是則住法,非求法也。」《金剛經》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可以注這裏了,或也可以用《維摩诘經》這句話去注《金剛經》,就清清楚楚了,後人的著作就變多余了。

  清乾隆年間的大學問家紀曉岚,他奉皇帝之命編成了《四庫全書》,共五萬多冊,不過其中有不少已被古人燒了。紀曉岚編了這樣的巨構,自己沒什麼著作,他自言再寫什麼書,古人都說過了,何必再多浪費紙張呢?這是真話,書讀多了就不想寫了,有時自己認爲發明了什麼大道理,一查,古人早就說過了,只有氣自己不如古人了。研究原典就有這個好處。

  前幾天看了一位在國外的同學寄來的日記,他寫平日修行都不錯,有一次就很不對勁,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。這是不在一起的好處,常在老師身邊會依賴性太重,一有問題就找老師問。那位同學忽然想到,白骨觀中講過要「易觀」,修行做功夫要「知時知量」最重要。同吃飯一樣,你吃飽了不能再加一碗。譬如做數息觀,你不要老數下去,只要覺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,馬上就要放掉數息,跟著就要用隨息了。隨到心息相依,馬上要換成止的境界,就是要易觀,馬上變更方法。所以知時是要知道什麼時間要換,知量是知道夠了。你練氣功盡練下去就成了蛤蟆功,肚子鼓得那麼大,越練脾氣愈大。《大學》講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就是要不斷地進步,今天的成就不算數,滿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。

  「法不可住」,你停留在一個境界,抓住某一點,「若住于法,是則住法,非求法也。」,也不是佛法,法無定處。佛也告訴過我們,「諸法不定」。不論你學哪一宗的,對了就用一用,明天不對了,這一宗就暫時擺一擺,後天又拿來用,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證取佛道,不被這些方法所困,才是真正學法。

  接下來維摩居士快要作結論了,你看他說法是有層次的,不要把他當作平面的一篇讀過去了。

  「法不可見聞覺知,若行見聞覺知,是則見聞覺知,非求法也。」佛經分類中,《維摩诘經》在《大藏經》中不歸在般若類。《維摩诘經》這一段內容的要點,在《大寶積經》裏也有。《大寶積經》就是大雜燴,像百貨公司,什麼都有,不能歸般若,也不能歸法相唯識。真要研究佛學,大寶積部的經典應該多看,所謂淨土叁經,也包含在大寶積部的。

  像這樣的佛經分類,很合現代人的用處,把人生用見、聞、覺、知四個字概括了。見是眼睛所見的,聞是耳朵聽到的,覺是感覺狀態,身上感受,知是知覺狀態,思想觀念。打坐時覺得腿麻、氣脈發動了,是感覺狀態的範圍。看到光是見的範圍。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是聽的範圍。《維摩诘經》告訴我們,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見聞覺知去求的。大家反省一下,不論你學哪一宗,都是在用見聞覺知求佛法。常有人告訴我他做了個什麼夢,我一開口就罵他,又來癡人說夢,本來是夢幻空花,還沒有睡醒。見聞覺知就是在夢中,你求個境界,看見什麼了,聽見菩薩給你說法,都是在做夢。

  真正佛法不在見聞覺知上求,假使在見聞覺知上去修佛法,那是凡夫境界,非求法也。凡夫都在見聞覺知中轉,各位現在號稱聽經,我冒充講經,都在見聞覺知境界中。修行還在這上面轉,就走冤枉路了。放下,就在這個地方放下,放下了,不以見聞覺知爲是,也不須要放下見聞覺知,不以見聞覺如爲非。現在結論來了。

  「法名無爲,若行有爲,是求有爲,非求法也。」開頭講自性本來寂滅,最後講自性本來無爲。是不是很有層次?這就是以經注經的辦法,你不要靠老師了,就把本經讀熟就好了。釋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,他就告訴你了,爲什麼不去求呢?這裏的結論是無爲法,以有所求心,求無爲無所得之果,是顛倒衆生。一切修行都是在有爲當中求,是求有爲法,非求法也,不是真正學佛。

  我們形容維摩居士說法,如銀瓶瀉水,嘩啦啦就倒出來,停都停不了。他說法的氣概像莊子的文章,不知道哪裏來,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:「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複回」來形容。

  「是故舍利弗,若求法者,于一切法應無所求。」最後吩咐舍利弗這一句,同《金剛經》一模一樣。真做到一無所求,就是如來大定境界,像我家鄉那位和尚,他睡叁年就是在定中,醒來只覺得是彈指間事,因爲他完全靜止了,無所求了。

  「說是語時,五百天子,于諸法中得法眼淨。」什麼叫法眼淨?《金剛經》提到五種眼,佛眼、法眼、慧眼、天眼、肉眼。如果有人臉上長了五只眼,你看了非把他當怪物不可,不會認他作菩薩。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!其它星球上衆生,不一定長得像我們這樣的,密宗畫的佛像有那麼多只手,像蜘蛛似的。天人看我們可能覺得我們臭美,難看的要死。我們認爲是美食的,天人連聞都不敢聞的,好像我們看到狗吃大便似的,境界不同嘛!我們如果真有修持,肉眼就具備了五眼,這是真的,《法華經》上說:「父母所生眼,悉見叁千界」,你真到了,天眼、慧眼、法眼都會有。

  你們年輕人喜歡談密宗的,真照密宗規矩,弟子要去找已證了道的具德上師。隨便找一位上師的話,弟子是犯戒的。上師傳法給弟子,如不是功德具備的話,上師也是犯戒的。那麼怎麼選呢?又沒有法眼。只好靠自己多生累劫的法緣,作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。你種的因正,所得的果,法緣自然好。我常告訴你們,多結人緣,多做好事,多結法緣。像我對密宗的法,是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因爲我的願力是:法應該屬于衆生公有,道是天下的公道。你有那個資格一定傳你,但是如果你沒有那個功德就免談了。因此我這一生的法緣也很好,有時碰上了還硬要我學,一定要把秘本塞給我。後來想想何以如此?應該是同我個性有關,我什麼秘本拿到就把它印了,不印就斷了,我不守秘的,要我守秘就不要傳我。

  法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