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看到他們的像,有拿雨傘的、拿寶劍的、拿琵琶的等等,那都是象征。我到現在還在與學科學的同學研究,爲什麼晴空是蔚藍色的青天。若乘宇宙飛船離開了地球,看到窗外卻是漆黑的,所以藍天是在這黑圈子以內,再過去這黑圈子,外頭又變成亮的了,這物理世界奇妙得很。這天何以是藍色?我們曉得太陽光是有七彩的,這又講到易經數字了。紅到極點變成橙,橙到極點變成黃,黃到極點變成綠,綠到極點變成藍,藍到極點變成靛,靛到極點變成紫。那麼藍天是太陽光照所生的嗎?這還是問題。

  佛經的說法是,南天王天庭的階口,是青藍色的琉璃構成,所以我們看到的藍天,是南天王天庭階口的反映,但是其它世界看到的,卻不一定是青天。這在《大藏經》裏有,怪我定力不夠,當年在四川時讀到,但沒記住是出自哪一本經(按:大藏經八十五冊疑似部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叁十)。

  其次,你們氣脈全通了的人,打坐定的光中若是藍天,青藍色的光,那美得很。所以密宗的藥師佛畫像是藍的,不過顔色不對,太藍了,好像是人生了肝病似的。可是世界上沒有一種顔色,可以顯示出那麼清淨莊嚴的藍色。爲什麼藥師佛畫成藍的,因爲中脈通了的人,可以得長壽的人,他內中同天庭的藍色是一樣的。這是真的,你們年輕人自己說氣脈通了,有這個境界嗎?

  上面提到了四天王天、忉利諸天,包括了中國民間天文常識的叁垣、二十八宿、叁十六宮,都「不覺不知己之所入」。須彌山包括欲界天的天人了(注意,這裏沒有講到色界),這些都納進芥菜子裏了,可是自己不覺得進入了一個小地方。一切衆生和須彌山被放進一粒小芥菜子裏頭,自己都不知道,只有什麼人知道?

  「唯應度者,乃見須彌入芥子中。」只有應該得度的,就是有成就的菩薩,得了般若能看到一點清淨法身,他們才見到,那麼大的須彌山,進入了那麼微小的芥菜子中。換言之,只有明眼人看到了,其它人都不知道。這就叫作「不可思議解脫法門」。我們看得很熱鬧,不知道他在講些什麼,中國文學後來就有「芥子納須彌」的用語。

  禅宗有個公案,宋朝有位居士,這居士是有功名的,能考得功名總是有相當學問的。中國文化一直到清朝末年,所謂正途出身的,是說由秀才到舉人、進士、選翰林、外放作地方官,一二十年的學問功名下來,第一步可能只放個縣長等級的官。這樣子的人在自家祠堂裏,會寫明是進士出身。以前作官的出門可威風了,前面有舉牌子的,鳴鑼開道的,大家都知道是進士出身。這是正途出身,比非正途出身的就好像高了一級。像今天講學曆,同是博士、碩士,大家會比某某是哪所大學畢業,其某是留學某大學,是一樣情形。

  回頭再說這個居士,他去請問一位禅師,問道:須彌納芥子是很平常,但芥子納須彌就讓人難信。禅師一笑,問他:聽聞居士讀書萬卷,是否確實?居士答是。禅師就說:一萬卷書如何裝得入居士身中?這居士馬上就有所悟了。當然這還是道理上面的悟,只是理解上的懂,禅宗說這是知解中的,在理論的解釋、推理中去了解,真實的境界般若,還是沒有證到。

  這是古人的例子,現在就要用科學的道理了。譬如小小一塊肉,其中有多少細胞?乃至小小一個細胞上,可能有多少細菌?每個細菌又可以再分下去,它生命裏還有生命,這就是芥子納須彌的道理。再例如人身上的血管,接成一條有多少公裏長?一秒鍾血液流動幾公裏?心髒跳動平常自己聽不見,除非你捂住耳朵聽,但是從科學上講,跳動聲應該是其大如雷的。理論上我們可以說是有這種事,芥子可以納須彌,大可以納小,小也可以納大。

  我們曉得有大小,就是我們的痛苦,所以不能得解脫。譬如大家打坐,經常有兩個東西忘不掉: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。空間觀念,像是學道的,一定要面對東方打坐,學佛的又要面對西方。大小是人爲的,時空、內外都是相對的。去掉了這些人爲的、相對的觀念,你才真得到不可思議解脫,明心見性才算有一點影子了。

  現在年輕人好談禅,這也就是禅的道理。禅不是空談的,要實際證得的,能夠一念放下就解脫了。一念放下,不是你打坐時閉著眼睡覺,萬事不管,那只是第六意識不起活動,而你血液仍然在流。你坐了一兩小時起來,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,一看表,嗯,這一堂坐得蠻不錯。你白坐了!連時間觀念都沒有忘掉。念,不是只講第六意識的,一念放下的念,是指下意識不動念。這個道理了解了,才能真正放下大小、內外、時空,才到達了解脫法門。這是《維摩诘經》的重點,就有這麼嚴重。下面仍然是這個題目。

  「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,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,而彼大海本性如故,諸龍鬼神阿修羅等,不覺不知己之所入,于此衆生亦無所娆。」娆是困擾。對年輕同學的粗心大意,我常常很生氣,現在來幫你們仔細讀經。你看,上面是講到山,現在講到海。山代表了什麼、海代表了什麼?這都是問題。佛經的寫作方式,記載佛的說法、大菩薩的說法,不是偶然。

  現在講四大海水,這個同須彌山一樣,過去小乘經典講四大海水以印度爲中心。現在可以地球爲中心: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北冰洋、南冰洋。地球上水最多,陸地上山地多,平地最少。四大海的海水,進入一個毛孔中,連帶四大海水中的生物,魚、鼈、蝦等等,都進去了,卻絲毫不覺得入到了那麼小的地方,仍然覺得自己的世界很大。爲什麼呢?因爲四大海到了毛孔中,並沒有縮小,「本相如故」,沒有大小分別。海裏的龍、鬼、神、阿修羅(這些是低層的阿修羅),都沒有覺得自己跟著海水進到毛孔中。「于此衆生亦無所娆」,大海這些衆生,因此也不覺得苦惱。

  我們現在曉得,陸地上有的,海裏都有,而且比陸地上還多,所以科幻小說寫地球的中間還有個世界,實際上國外也在作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。我覺得這些科學幻想很有意思,因爲根據佛經和中國道家思想,這個地球是個活的生命,在地表下面是另有世界的。像《華嚴經》,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的,而龍宮的佛經藏書,不曉得比我們這世界多多少。現代人固然是不願相信,但是即使是研究海洋學的,也不敢斷定海洋最底層,究竟面貌如何。深海是漆黑一片,那兒的魚是自己會發光的,深層的魚是不會遊到中層或上層來的。這有點像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分爲叁層。有個同學常去南沙群島潛水,他給我帶了好多貝殼珊瑚作紀念。他說每次潛到水底,覺得那個世界是無比的幹淨、漂亮,甚至可以在水底打坐。每次若不是氧氣沒有了,真不想上來。當然他說的是在淺海,不是深海。佛說叁千大千世界,每個有每個的世界。一個蜂巢對蜜蜂來說,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。

  《維摩诘經》上面講高山,這裏講海水,代表什麼?我們不作結論,大家自己去研究。假使拿我們身體來講,高山就是骨架,四大海水就是血液。

  「又舍利弗,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,斷取叁千大千世界,如陶家輪,著右掌中,擲過恒沙世界之外,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。又複還置本處,都不使人有往來想,而此世界本相如故。」這都是實證的菩薩境界,所以我要先說明,要徹底研究《維摩诘經》的大乘菩薩境界,就要研究《菩薩十地經》,看看這初地菩薩是什麼境界,同時要配合《華嚴經》有關十地的說法,然後才會了解。

  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國土,是一個佛的教化所到的範圍。叁千大千世界怎麼計算的,前面已經討論過了,但是我仍然要說,佛他老人家在幾千年前,是怎麼有這麼先進的天文宇宙觀,我真只有頂禮了。在從前科學不發達的時候,佛這麼說真會被人當作是在吹牛。到了現代科學昌盛了,對佛法是更加信仰了。

  這裏說,大乘菩薩住于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裏,他手這麼一抓,就把叁千大千世界拿下來,像做陶器的人捏陶土一樣,拿在手裏玩;然後把叁千大千世界一抛,抛過不知多遠的距離,這厲害吧!可是這叁千大千世界,其中的衆生卻不知道去了哪裏,然後又把叁千大千世界放回原處,衆生都覺得沒有動過。爲什麼?這世界本來面目就是這樣,它沒有動過,這是不可思議境界,是不二法門。

  看了這段,真要佩服他的境界,若在幾百年前講,決不會相信的。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會自轉會公轉,我們不覺得有動,海水也不會倒出來,在南半球的人也不覺得是倒挂著的,這個都和地心引力有關。我們坐在這裏聽一堂課,整個地球已經不曉得移動了多少距離,但你也可以說沒有動過,仍然坐在虛空中。這也是爲什麼我常要參禅的同學注意,爲什麼《楞嚴經》說: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」,爲什麼北方佛是不空如來,爲什麼阿彌陀佛是西方,爲什麼生生不已的都是在東方?這些都是話頭。你不要以爲參禅只是參一句「念佛是誰」,那太小器了。佛法裏這麼多大話頭參通了,那麼你的禅大概有些影子了。

  現在提過了叁個不可思議,一個是須彌山高山,納入芥子,沒有大小之別。第二個是四大海水納入一毛孔,就像《楞嚴經》說:「于一毫端現寶王剎,坐微塵裏轉大*輪」,在一根毫毛的尖端有一個佛的國土,在一粒灰塵中說法。第叁個是叁千大千世界,無論怎麼樣地折騰,在空間上不覺得動過。接下來講時間。

  住解脫法門菩薩──時間

  「又舍利弗,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,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,令彼衆生謂之一劫。」一切衆生根器不同,有的衆生對世間留戀得很。我接觸到有些人有這種想法,他們認爲這個世界不知道有多可愛,對于許多宗教討厭這個世界,就覺得很奇怪。你們可能認爲這是愚癡衆生,可是我投他們一票,這個世界本來也不錯嘛!這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土,我們看到很醜陋的一面,沒看到很美的一面,本經在後面也會說到很美的一面。大乘菩薩反而是愈多苦難的地方他愈要來,好的地方他反而不去。

  對于樂于住世而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不思議品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