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。你感冒了,你思想還照樣在想,那個感覺身上難過的,並不是思想的,那就是念。一定要清楚認識什麼是念,如果把念當作是心理的普通狀態,是錯誤的。心理的普通狀態是不會停留的,比如我在講,大家在聽,這個在佛學名稱叫妄念。妄念等于是漂在水面上的一層油似的,不會停留。水會流動是表面一層,深水層是不動的。我們的思想也一樣,在表面漂動的是妄念。「妄」,因爲它虛妄,不實在。所以你用不著除妄念,你不用對它客氣的,它根本就不停留的。比如你現在一邊聽我講話,你思想不能集中,一邊還有很多事情在想,這個是妄念,它不會停留的,不停留所以是「妄」。

  那個真正的「念」是你去不掉的。比如剛才講的,你生病的不舒服感覺,那個念頭去不掉。其實那個還是妄念,不過比較妄念起來,那個是念的根。所以這個念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念,是第六意識接近到第七意識,意識的根。念是很麻煩的事。學佛的人口口聲聲說要念佛,爲什麼大家念佛不得力?都是妄念的念,沒有真正的念。真念佛的正念起來的念,那連阿彌陀佛四個字的佛號都沒有了。心心念念挂到了,那叫作念。比方我們欠了某人的債,或者吃素的人想吃葷又不好意思,叫你心裏不要想吧,唉,這念頭實在又挂到心上,這就是念。又如許多學佛的人說,自己不要名不要利,依我看來很多都還在求名求利,他自己都不明白,那個東西叫作念。

  叁十七菩提道品是以四念住爲根本,其它都是從四念住來的,乃至所有修持方法,也是以四念住爲根本。四念住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東西:生理和心理。念身的感受是苦,和念心的思想無常,下面都是解釋,實際上就是念身心兩個東西。身心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一個人,所以我們修菩提,要從這一念開始。

  我們把這個「念」字解決了,現在回到原來這句經文:「彼有疾菩薩,應複作是念」,生病修道的人,應該重新起這個觀念。注意!是要「重新」,生病的時候痛苦得要死,怎麼會重新起這個觀念呢?這就是切實的功夫了,就是上次提到過天王道悟禅師,給人丟到水裏去,在水中還會浮起,臨死後來爲什麼還叫痛?這裏面是個大問題,大家要在這裏參。禅宗有很多這樣的典故,比如有些祖師,沒有悟道以前,打坐時有百鳥銜花來供養,天人送食,悟了道之後,這一套都沒有了。照我們想法,是不是不悟道比較好?悟了道反而沒有那麼大神通。

  天王道悟禅師臨死時告訴徒弟,喔喲喔喲是不痛的,這跟叫唉喲唉喲到底有什麼不同?你們要好好去參。當我們生病的時候,這個感覺到痛,很難過的時候,你有一個東西沒有在痛、沒有在難過。你覺得自己很難過的那個是念!那個沒有在難過,沒有在生病,沒有在痛苦的,大家不曉得知不知道?我們要在這裏用功,才能夠懂得佛法。

  比如我們這裏有一位同學,他一直感覺到身體不好,有病。依我的看法,他一點病都沒有,他什麼地方有病呢?他的念有病。自己感覺到有病,拿現在的話講是心理病。我斷定他沒有病,但要他先去醫院作健康檢查,結果今天把醫院報告拿回來了,什麼病也沒有。所以一切是唯心所造。我們修行的功夫,就在怎麼把這念的力量轉過來,才是學佛,八萬四千法門,就在這一下,這是真功夫。

  所以「彼有疾菩薩,應複作是念」,生病修道的人,應該重新起這個觀念,什麼觀念呢?「如我此病,非真非有,衆生病亦非真非有。」這是感受方面的問題。大家會念《心經》,開始就講到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。」這是五陰解脫。生病最痛苦是受陰,像這次我感冒一身骨節都酸痛,動一下都痛。還好我先用了些藥把肺保住,否則這把年紀得了肺炎一定報銷了。雖然如此,這個周身痛只好捱了,這就是受陰的痛苦,要能觀「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」,那是真功夫了。這個時候想陰沒有受痛苦的,照樣起作用,你想醫生,想吃藥。那個痛苦的感受是受陰上的,就是所謂苦受樂受。病也是在受業報。這個時候如何求得解脫?要念轉,這不是空洞的理論,要真實的智慧觀察。這時你念什麼咒啊,甚至連藥師佛的師母都請來,痛的時候受陰照樣痛。

  那麼佛法豈不是不靈了嗎?靈的。你這個時候要用止觀的觀想,如何轉這一念的感受,《維摩诘經》講的就是這個東西。他叫我們怎麼轉呢?「如我此病,非真非有,衆生病亦非真非有。」所謂病苦,都是感受方面的,同樣地,你念了一堂佛下來,覺得好清淨好舒服,對不起,你還是在玩受陰感覺。你念了一堂南無阿彌陀佛,把濁氣叫出來了,煩惱也叫完了,沒得力氣了,身子覺得清淨了,這是感受清淨,是靠不住的。所以很多念佛的人,到臨死的時候,這個受陰整個在痛苦中,佛都念不起來了,這我看得多了。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功夫的,你想要恢複平常打坐念佛的那個清淨功夫,你不要作夢了。那個功夫到哪裏去了?功夫在病中,就在痛苦中。你能認清楚這一點,就可以成佛了,可以解脫了。

  這個時候要觀「如我此病,非真非有」,這怎麼說呢?病的時候確定是真的,痛就是痛,難過就是難過。但你要曉得那個病痛非真非有,你要能觀察自己的心理,不去配合這個感覺,那要真功夫的,完全要在病中去體會。你不去配合這個感受,那個感受就站不住了。雖然站不住了,你還是在病中,但可以馬上做個測驗,假如你原來在發高燒,你能夠拿開這受陰的感受,那個體溫立刻就降下來。現在醫學研究也說,病只有叁分,你的心理觀念加上了,就變成十分。所以你要觀察自己這個病不是真的,是四大假合不調和來的,是空的。這是講菩薩境界,衆生呢?「衆生病亦非真非有。」都一樣的,很平等。

  解脫的功夫在作觀,要仔細觀察自己身心的狀況,這是一念來的,這一念解脫,病痛就減輕了。這是第一種作觀的方法。第二種作觀的方法,如果平常修密宗淨土的,把別的境界,佛的境界能夠用第六意識觀得起來,這個病痛就減輕了,受陰減輕了。所以這個觀有兩重意義,一是真正的觀察,一是作觀想。

  「作是觀時,于諸衆生,若起愛見大悲,即應舍離。」菩薩同衆生一樣會生病,但是菩薩生病的境界不同,菩薩病的時候要放掉大悲心。念念有大悲心在,這個同凡夫的愛見,是同一力量。這個話好像很矛盾,學佛的人本來應該先培養大悲心,但慈悲過度就是愛見,不得解脫。所以菩薩過度的慈悲,而不真解脫觀念,慈悲就成了菩薩境界的病。要能夠解脫,才能夠起大悲心。當然,這是菩薩境界,不是凡夫境界。凡夫境界中,這個大悲心是愛見的根本。

  什麼是愛見?衆生對叁界裏每樣東西都喜歡,都不肯放。學佛修道人的愛見心理,比任何人都嚴重,我們爲什麼學佛修道?因爲我們貪戀這個生命,想修到不生不滅。對不對?坦白檢討自己,是不是想修到比一般人好?實際上這就是愛見心的根本。這個愛不只是對名利對物質世界的留戀而已,對道業上貪著這一念的心理就是愛。愛形成了見,古人把愛與見連合起來,産生一個佛學名詞叫愛見,見就是觀念,愛見就是愛的觀念。功夫越好的人愛見越深,認爲只有打坐才是道,其它事情都在擾亂我修道,所以什麼都不管。他的愛見墮落在禅定,墮落在清淨面。清淨面就是菩薩的愛見。

  愛見不能解脫,是病痛的根本,一切病痛從愛見生。十念法中的念死,是第一個修行解脫法門,隨時知道一切「有命鹹歸死」,就不會有愛見的貪戀,不會以爲學佛可以留到不死。有人問我,爲什麼他的祖父長年念佛吃素,結果還得了癌症死了。他講得好像有無比的怨恨。我反問他,學了佛就可以不死嗎?學了佛就可以不生癌症嗎?不可能的。得癌症只是死亡的方式之一,別的死亡方式還很多呢!

  「所以者何?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,愛見悲者,則于生死有疲厭心。若能離此,無有疲厭,在在所生,不爲愛見之所覆也。」《維摩诘經》所講的愛見,第一個是指修道的人而講,我們懂了《維摩诘經》再自我反省,就曉得自己所謂學道都不是正見,都想求得長生不老,幾乎沒有例外,因爲衆生業力根本的這個愛見不能脫。所以維摩居士同我們講,大乘菩薩道爲了斷除客塵煩惱,因此而起大悲心。這話怎麼講呢?衆生身心所受的痛苦,是因爲客塵煩惱而起的。「客塵煩惱」在中文的經典裏,首先是見于《維摩诘經》,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創作,在後人的文學作品中被大量引用。這個名詞,後來也被《楞嚴經》慣用。我們心理上的思想來來往往是不停的,因此被比方成過客。好像客人進進出出你家裏,但是他畢竟不是主人,他不停留的。所以妄念叫作客塵,它引起的不是痛苦,而是煩惱。我們往往把煩惱當成是痛苦,煩惱是使你很煩,苦惱,並不是痛苦。生病時發高燒難過,那是痛苦,是苦受,不是煩惱。我們平常的心理狀態,只有煩惱沒有痛苦,煩惱是因爲妄想而來,是表面的這一層。

  所以菩薩的修持,是爲了斷除一切衆生的客塵煩惱,爲什麼要斷除它?因爲衆生自己不認識這個妄想是客塵,它不停留的,你用不著怕它,它愛怎麼想就怎麼想,你也留不住它,想過了它就跑掉了。這客塵是引起你的煩惱,你如果認清楚這一點,一笑置之,它就不會給你煩惱了,但是衆生不知道,所以菩薩悲憫衆生,起大悲心。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就是這兩句話。但是大悲心起了之後,我們學佛的人的通病也犯了,因爲最大的煩惱就是客塵煩惱不能停止,既悲痛衆生,也悲痛自己的煩惱不停,因此産生一個反作用的心理,就討厭這個生命。就是「愛見悲者,則于生死有疲厭心。」所有學佛的人都會陷入這個觀念。尤其學禅宗的人,抓住「以無念爲宗」的雞毛當令箭,以爲打起坐來,什麼思想都沒有就是道。當你有了清淨的愛見,落在這樣錯誤的見解中,對于生死就有疲勞、厭惡的心理。常聽到學佛的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