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講,只要悟道了,下一生再也不到這個世界來了。或者說,這個世界可惡極了,我死了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是學佛人的通論,都是逃避,是錯誤的心理,不是佛法的正見。
菩薩于生死是沒有疲厭心的,「若能離此,無有疲厭」,這才是真解脫。對生死不感覺到可怕,不感覺到疲勞,不感覺到厭倦。「在在所生,不爲愛見之所覆也」,十方世界,六道輪回,任意寄居,都可以往生,都去作客,都敢去。這就是菩薩的解脫,大乘佛法的境界,智悲雙運,智不住叁有,悲不入涅槃。諸佛菩薩永遠是再來人,真得了涅槃的人,生生世世永遠在這個世界,永遠在叁有中救助一切衆生。「愛見悲者,則于生死有疲厭心」是小乘。
縛與解縛
「所生無縛,能爲衆生說法解縛。」真正悟了道的人,生而無生,在十方世界,六道輪回,任意寄居,但是永遠在解脫境界中,隨時來去自由,沒有束縛。因此才有資格爲衆生說解脫法門。一切佛法告訴我們的方法,就是如何得解脫,不被愛見煩惱所困住,如此而已。
「如佛所說,若自有縛,能解彼縛,無有是處。」這裏引用佛的話,佛在好多經典都說過的,如《華嚴經》《大般若經》,至于論上就更多了。換句話說,這也是個戒律。善知識如果自己沒有得解脫,他說法能解脫別人的愛見煩惱是不可能的。真正說法的人,必須念念發心求證佛法,自己證到解脫的境界,才能爲衆生說解脫的佛法。
「若自無縛,能解彼縛,斯有是處。」這是佛的戒律,自己得了解脫,然後說法,爲衆生說解脫的法門,這個才是對的。
「是故菩薩不應起縛。」所以學大乘菩薩道的人,說任何一種法門,不應該使衆生加一條繩子。一切法門都是使衆生得解脫,怎麼求得解脫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。假使任何佛法不能得到解脫,正法都變成魔法了。
「何謂縛?何謂解?」現在維摩居士要告訴我們,什麼是被客塵煩惱所束縛,怎麼樣去解脫。
「貪著禅味,是菩薩縛。以方便生,是菩薩解。」在座許多做功夫的老朋友要注意了!一天到晚貪著打坐,一層一層功夫,氣脈通了,又看到光了,又看到各種境界,都在禅定裏玩弄。你任何的境界,在禅宗大德看來都是「光影門頭」。什麼光影?那都是你心光所變化的,唯心所造的,都是你第八阿賴耶識心理的投影,不是真實的境界。真實的道是無境界,不管你氣脈、四禅八定,都不過是唯心所造。修得成的東西,不修就壞得了,那不是道,那是功夫。功夫你造得出來,多打坐一定練得出來。貪著清淨境界,是菩薩的束縛,是學佛的錯誤。要如何解脫呢?「以方便生」,方便也可以說是一種方法,也可以說能夠灑脫,不被禅定境界,不被功夫境界所困,就是菩薩解脫。以方便的法門出定,生起什麼呢?生起大悲心,不貪著禅定之樂,要爲衆生起行。生起方便法門是菩薩的解脫,這是專對解脫禅定而言。
「又無方便慧縛,有方便慧解。無慧方便縛,有慧方便解。」貪著禅定的功夫,沒有用智慧方便來放棄這禅定的功夫,就是無方便慧,就是菩薩的束縛。有方便慧,就得解脫。再進一層,方便還容易,智慧很難。比如有錢都可以做好事,但是並不一定真做了好事,我經常發現,拿錢去做好事反而害了人。有時候我們覺得做了件大善事,它的後果是大惡事。有時慈悲一個人反而害了他,比如教育兒女,愛的教育是方便,你沒有智慧的愛,會害了兒女一輩子。無慧的方便是一種束縛,要懂得方便必須有智慧。
「何謂無方便慧縛?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,成就衆生,于空無相無作法中,而自調伏,是名無方便慧縛。」什麼是無方便慧的束縛?我先說對不起了,現在很流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根據《阿彌陀經》,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、七功德池……一大堆,那邊一本萬利,不花一毛錢,你只要拚命念他,什麼寶貝那邊都有了。諸佛菩薩說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方便法門,是救度衆生最好的法門。可是我們一般念佛求往生西方的衆生,都是「以愛見心莊嚴佛土」。我念了一萬遍了,我吃素叁十年了,我往生一定挨到阿彌陀佛身邊去了。我們檢查一下自己的心理,都認爲自己是上品上生,這是一種學佛的。還有一種學佛的,我看了就怕,他眼睛裏、心裏有一把佛的尺子,看到人就比一下,唉喲!這個不是菩薩啊……他們都是著了「以愛見心莊嚴佛上」,以此心理成就衆生,嘴裏講空、無相、無作,實際一點也不空。勸人家不要著相,自己什麼相都著。講一切無作法,自己又作又要解脫,我要回去拜佛了。這就是無方便慧的束縛,學佛而被佛法困住了。
我的老師袁先生有一次告訴我,世界上任何魔都好辦,只有一種魔,誰都降伏不了的,什麼魔?佛魔。被佛魔到了。他就是指這個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的心理,與凡夫的心理一樣,愛見就是貪念。結果變成以貪念心莊嚴佛土,成就衆生,還自以爲在弘揚佛法,在度衆生;這樣才是如法,那樣不如法;我這個才是佛法,他那個不是佛法。跑到宗教團體去,聽了這種話頭痛死了,都是沒有方便智慧,不學佛還好,學佛以後,反而加了一條繩子,捆得更厲害。
針對這一種學佛的心理,要怎麼解脫呢?
「何謂有方便慧解?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,成就衆生,于空無相無作法中,以自調伏而不疲厭,是名有方便慧解。」念佛就是念佛,只問耕耘不問收獲。我經常提醒同學,注意佛國禅師寫的一首非當好的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的偈子:「有時且念十方佛,無事閑觀一片心。」這是真正的淨土法門。如果用這兩句解釋《維摩诘經》,第一句話就是「莊嚴佛土」,第二句話就是「方便慧解脫」。真的念佛,真的學佛就是這樣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逃避的意思,而是去求深造,深造之後還是起大悲心,回到六道輪回中,廣度衆生,這是真正的有方便慧。
《維摩诘經》這一段,是我們修淨土、修密宗、修有相法門最重要的參考,否則我們雖然學的是佛法,走的卻是邪魔外道之路,不能得正解脫。
學佛主要在求解脫,但是解脫好像並非究竟。解脫以後是爲什麼?是爲了證到不生不滅的法身。普通佛經中提到不生不滅的法身,可是並沒有提到不生不滅以後我們是常在的,沒有這個觀念。只是我們自己有這個觀念,認爲只要證到不生不滅,就不生不死永遠常在了,這是很自然會加上的觀念。佛法只說不生不滅。怎麼樣不死呢?本來無生,就當然地無死,生與死是兩邊相對的話。可是去掉兩邊就又有一個中間的觀念,認爲是永遠存在的,那又變成落邊了,落在長生的邊見。中國道家有長生不死的觀念,可是長生是沒有的事,也沒有長死的事。生與死,生與滅,都是兩頭的觀念。一切凡夫衆生從無始以來,落入我見的愛見裏,想要抓住一切,所以會認爲不生不滅就是永遠存在。如果你說解脫之後就是空,他又會加一個觀念,可以躲在空裏面不來了。好像厭惡萬事,想找個空間躲起來,一個人清淨。不要忘記,你躲到一個空裏去,那個空仍然是個境界,還是有,不是真的空。只不過暫時偶然落在空上,比較上會覺得,空比一切的有舒服一點,但是還落在邊見上,被自己愛見的習氣所束縛而不知道。
學佛不管是修哪個法門,一沾到一點愛見的心理,這個佛法就不究竟了。我們前面一再提到「以愛見心莊嚴佛土」,比如念佛法門,我們研究了《維摩诘經》,就明白那是個方便法門。佛的國土有沒有呢?的確有,像西方極樂世界,東方藥師佛琉璃光世界,從我們的觀點看來,幾乎是一樣的,琉璃爲地,有種種的莊嚴。如果把佛經當哲學或科學的研究,就會覺得很好玩,說了半天還是沒有逃過這個世界的範圍,什麼蓮花、七重欄楯,但是沒有說七重哈不欄楯,因爲沒有這個東西。各種經典形容,都是用人的意識習氣中覺得最美的東西、最清淨、最好的東西。爲什麼呢?這是佛的方便法門,引導教化衆生。因爲你不曉得如何解脫這個世界上的煩惱痛苦,佛拿個東西教化你,用無量的方便,善說一切莊嚴佛土法門。
凡夫衆生,因爲自己無始以來的愛見心作祟,就牢牢抓住了佛土境界的東西。我們真要反省,這個是解脫嗎?它是方便而已,並非究竟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往生那一個國土不過是留學深造而已,你往生佛土算是成佛了嗎?不算的,成佛在于了心,心解脫。往生以後,受到佛法僧的教化,拿到真實的學位而成就,我這麼講是個比方。菩薩「以愛見心莊嚴佛土」,是爲了「成就衆生」,「于空無相無作法中,而自調伏」,要你自己調伏一切愛見心的習氣煩惱而成佛。但是因爲我們的愛見心作祟,就執著了他方佛國,如果是這樣,就是無方便慧縛。
「何謂無慧方便縛?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,而殖衆德本,是名無慧方便縛。」學佛有戒、定、慧叁個階段,我常說,學佛的最後目的是慧解脫,智慧的成就,證得不生不滅的法身。這一點千萬要注意。學佛不是迷信,不是宗教情緒的成就,那些只是學佛的方法而已。但是智慧的本身也有毛病,一執著就變成毛病。「無慧方便縛」,是自己學佛因爲沒有智慧而進入了病態,這是講哪些呢?就是「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,而殖衆德本,是名無慧方便縛」。一切凡夫衆生都可以稱爲菩薩,甚至也可以稱諸位是佛,不過是因地上的菩薩、因地上的佛。像法律規定,國民具有被選舉爲國家元首的資格,至于誰可以當選,要看他平生的努力,看他的學問、道德、行爲夠不夠。他雖然當選爲元首,他還是國家的國民。這是用來說明一切衆生,生來個個具備作菩薩的資格,即使他是外道乃至魔,他的善根被煩惱習氣所掩蓋,有一天他把黑幕拉開了,恢複他的自性光明,他也能成佛。這是佛教真正的精神。所以佛眼看一切衆生最究竟處,對魔外道沒有差別,絕對的慈悲,絕對的平等。佛法要我們這些菩薩,去除貪、嗔、癡、邪見來修,我們反而是以貪欲嗔恚邪見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