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一切菩薩在病中要如此調伏自心,這個病是大病,世人都是在病中。佛經說一切衆生皆在作夢,生命就在作夢,所以叫作大夢,這個也是大病。
「雖觀十二緣起,而入諸邪見,是菩薩行。」行菩薩道的人,觀十二因緣都了解了,而入諸邪見,也就是一切魔外道法也都會。
「雖攝一切衆生,而不愛著,是菩薩行。」攝是包含、包容,菩薩是慈悲的,愛一切衆生,度一切衆生,但自己不會被愛這個觀念所困住,不落入貪愛心理,隨時在解脫中。
「雖樂遠離,而不依身心盡,是菩薩行。」菩薩與聲聞緣覺一樣,也會樂于遠離。《金剛經》中的須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他談空第一,是阿蘭若行者,就是修出離道,有出離心,厭惡叁界。小乘羅漢的肉體壽命到了就走了,念也空了。我非常欣賞大阿羅漢要入涅槃的四句話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」但菩薩雖然樂于遠離,不會依身心盡。
在本經前面的弟子品中,講到佛要弟子們去問病的時候,第一位是舍利子,維摩居士和他討論過宴坐,也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個重點觀念。
今天在座很多人求真修實證,不論大家學打坐、學定、學參禅、學密,不能得定不能證得的第一個困難,就是不能遠離身心的作用。隨便學哪一個法門,身體的感覺去不掉,也就是身體的障礙去不掉,妄念思想不能清淨,不是不能停止,停止了就成了斷見。因爲身心都不能遠離,所以連最基本的法門都不能證得。遠離身心是初步的佛法。所謂性空,以成唯識的道理,第六意識的念空,才能證得。以菩提道的次第來講,這個時候是證入空性的入門。
所以,本經開頭,佛叫舍利弗去問疾,舍利弗不敢去,就是爲了宴坐這個身心的問題,受了維摩居士的呵斥,挨了罵。什麼叫宴坐?我們所有修定的法門,不論大乘、小乘、不淨觀、白骨觀等等,打坐通稱爲宴坐。真正的宴坐,如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上提到,「不依身,不依心,不依于叁界,于叁界中,不得身心,是爲宴坐」,與《維摩诘經》的道理一樣,是大乘佛法。我們要反省了,不照古代研究經教的方法,而從實際的研究方法討論,我們不能證得空性的原因,是因爲一切都有所依,厭離心生起還是個普通心理,要修證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,不依心,連那個不依空的境界都還要放下,這才夠得上說是在打坐,才真正是學佛的入門,才是基本的成就。
經文這一句「雖樂遠離,而不依身心盡,是菩薩行。」這是說聲聞道要遠離身心,但是這還是偏空了,並非究竟,究竟是要能不依身心盡。你要遠離到哪裏去啊?就算你有定,能像一般人講的打坐出神了,神識離開肉體,這樣的遠離非究竟道,即使做到出陽神,還不是佛道。陽神是道家名稱,佛道兩家許多人修行都有了這個功夫,很多同學和外面的人都問過我,問得太多了我也懶得答。
現在有的青年搞靈魂這一套,走上出神這條路,打坐起來自己覺得離開身體了,這種是出陰神,但還不是真的。真的出陰神要肉身氣脈通了,氣脈通了的確可以健康無病,也可以不需要飲食,入定時心是可以離開身體的,《楞嚴經》形容這境界如飛鳥出籠,很舒服,很輕靈,我們現在覺得痛苦是因爲身體的障礙。功夫做到這樣,他可以在我們這兒大家頭頂上轉一轉,乃至坐在我們身上,我們也沒有感覺,可是他看得清清楚楚,聽得清清楚楚,也能摸到我們,是真實的,不是像作夢。如果你們打坐時昏昏迷迷像作夢,看到了什麼,以爲就是出神,那可嚴重了,那是精神分裂,不要搞錯了。
什麼是陽神呢?色身整個轉化,氣脈通了。這又要講到四大本性,什麼是四大本性?地水火風。譬如我們聽呼吸,依風大起修,修到最後是性風真空,性空真風,最後是空的,沒有方所,沒有固定的位置,它體性自空。火大起來是「性火真空,性空真火,清淨本然,周徧法界,甯有方所」,這是《楞嚴經》的原文,無所不在,像電一樣,虛空中有電,但我們手中不會觸電,可是一摩擦就發電了,就是這道理。依四大本性身體通了,心物合一了,然後此身可以不壞,那麼他在那頭打坐,還可以另出一個身體來聽課,兩個身體同時可以講話,乃至叁個四個都可以分身出去,那是陽神。幾時可以修到呢?慢慢來吧!修道想即身成就,要多方面的法門,顯教密法一概融會,真正把身心投進去求證才行。
我常說,佛法講理論是一回事,但修證是科學的法門,必須實證的。昨天有位同學問我,他修持已有二叁十年了,他現在常常到達沒有念,自己的呼吸也停了,就感到害怕。我說他中了彩券特獎,可惜又都丟掉了。念空了的話,呼吸自然停了。呼吸往來是生滅法,四大往來都是生滅,氣住脈停才是定的境界,那個時候爲什麼還求個氣呢?他說根據教理不是要心息相依嗎?我告訴他,那是初步入門的,既然到達了,此身一丟就定住了嘛!還虧他搞了幾十年。這所以告訴我們,爲什麼學佛要把教理研究清楚,否則往往走入歧路。
你樂于遠離身心,縱然修得很高,超過了陽神的境界,還是小乘之果,沒有證得菩提大道。那所謂大乘法何在呢?注意是要雖樂遠離,「而不依身心盡」,並沒有抛棄這個肉體,這個色身,也沒有抛棄這個起用的心,非斷非常。
現在很多人喜歡玩所謂天眼通,你注意他是否閉著眼睛用勁「看」東西時臉紅紅的,小心得高血壓。真正天眼通都不用打坐,一邊講話一邊看得清清楚楚,不是定起來才看得見,沒有這回事。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觀十方界,是自然的,不須要離開這個肉體。像《心經》上說: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」,就是大乘佛法。「盡」是梵文翻譯過來的寫法,如果用傳統中文寫法,這裏「盡」字也可以放在上面,就成了:不盡身心而樂于遠離。鸠摩羅什法師,是佛教文學的泰鬥,用南北朝的文筆翻譯,美極了,把中國文學和印度文學合而爲一了。你們因爲中文的基礎沒有,所以佛經看不懂。佛經都是白話,沒有一句文言,是當時的白話,即使後世讀來,也不應該有困難。
維摩居士說,要這樣才是大乘菩薩修持的道理,他每一個要點都提出一個問題,每一個問題都是破解我們修持佛法的觀念。凡夫把這幻相的身心當成真實,聲聞道知道這個不真實,所以由戒定慧入門來修持,以遠離這個幻象的生存爲道果。大乘道再進一步,說遠離這身心還不是道果,真正道果不須要遠離,就是這個身心就可以證入菩提,所謂不二法門,這就是菩薩行。
「雖行叁界,而不壞法性,是菩薩行。」雖然還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叁界中轉,但是不壞法性。他是跳出了叁界,是跳到第四界嗎?沒有第四界。教下講「界外」,不是講第四界,不在叁界中,即在叁界中,是名界外,是聖賢境界,佛菩薩境界。
初學佛的人都希望跳出叁界,尤其根據小乘經典,必須要跳出叁界,不跳出叁界還修持個什麼?跳出叁界要怎麼跳?九次第定把修持的方法講得清清楚楚,各種禅定乃至各種宗派,譬如天臺宗、俱舍宗、成實宗,應該如何斷惑證真跳出叁界,都講得清清楚楚。不只是打坐功夫到了就行的,若是起心動念,貪嗔癡慢等等煩惱、無明的習氣沒有轉變,仍然是跳不出來的。
功夫到了像四禅八定那個境界,並不太困難,一般凡夫練氣功的都做得到。修行的真困難是,習氣心念見思惑難斷,斷一層見思惑習氣煩惱,配合修定的功夫,就是跳出叁界的次序,我們也討論很多了。我經常問大家,跳出叁界外要去哪界?佛說過有第四界嗎?我們可以說是有個聖賢境界,是假設的,得到所謂界外之界的聖賢境界,他在哪裏呢?還是不離叁界,可又不住叁界。因此無以名之,是假設的界外之界,所以雖行叁界,而不壞法性。真悟道了,諸佛菩薩都是再來人,還是在叁界中度一切衆生,又不壞法性,等于沒有來過,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,來而不來,去而不去,這才是菩薩行。
透過經文我們了解到,菩薩就在人間,只是你不認識罷了。我最近和幾個朋友閑談,回想起很多我的朋友,其實都是菩薩,他們的行爲,蓋棺論定,真是菩薩。乃至這邊有位沈居士,平常一來我就訓他,去年來跟我拜年時,說他自己的身體壞透了,都是病。我就講他,他說:老師你不用替我擔心,不要緊的。下樓他和別人講,老師替我在擔心,我往生西方是有把握的。結果死後燒出了舍利子,他的朋友來告訴我,他講有把握不假,兌現了。我講,他本來就是再來人,我平常訓他罵他是別有道理,你不懂的。這些聖賢再來的,都在人間。再嚴重地講,諸佛菩薩在哪裏?《楞伽經》告訴你:「無有涅槃佛,無有佛涅槃」,自性本來涅槃,到哪裏證個涅槃?十方叁世諸佛一切菩薩,都可以說是再來人,你不知道而已。再來都是在叁千大千世界中轉來轉去,以大慈悲度衆生。
這更是我們居士要效法的,在家的不要說跳出叁界,連欲界的最低層都沒有跳出來。但是真學菩薩道你就要嚴格地做到:雖住世間而真能舍掉。舍掉不是要你去出家,尤其好多六七十歲的老年朋友,怎麼還那麼舍不掉?這些世俗的事務都可以擺開了,你心要能擺脫得了,做了一輩子,到晚年應該都看透了,擺脫不了還算什麼學大乘菩薩道?
「雖行于空,而殖衆德本,是菩薩行。」雖然在空的境界中,但是處處行有,每一個細行都做,善是要累積的。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。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是《易經系辭》的話。所以叫人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。
不管小乘大乘,都崇尚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叁法印,一切修行人不論在家出家,起心動念要念念歸空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我代表在家的居士講,就不算是修行人。看人的行爲,就要在起心動念爲人處世之間去看,能空掉的,什麼事情算了就算了,想都不用再想的,這個起碼要能做到啊!這雖然不是性空境界,卻是行空的行門,提得起放得下,放掉了就放掉了。前天一個朋友說:「我辛辛苦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