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象,非常疲倦。你反省一下,在人生路途中,不管你什麼年紀,你隨時感覺到很疲倦。也許你們諸大菩薩不感覺到,我這個凡夫隨時都感覺到很疲倦。有時同學勸我多休息,我不是身體的疲倦啊!是心裏疲倦,尤其和你們在一起,好疲倦。

  生命有病是什麼道理?維摩居士回答,他說,一切從癡所生。癡就是有情,佛經翻譯衆生爲有情衆生。我過去在大學教書,很多年輕人來問我愛情哲學,什麼是情愛欲?我說,這叁個字不管怎麼分類都是混蛋,總而言之都是荷爾蒙在作怪。當荷爾蒙升華了,沒有欲念了,就成了愛,愛再化掉了,就成了情。情就是癡的根本,情加濃一點就是愛。情像葡萄酒,滿好喝但是很醉人。愛就不同了,像白蘭地。欲像高粱酒或伏特加。都是酒,醉人的,是各種癡。生命就是癡來的。前面講的那位剛過世的老同學,他在臨走之前還跟照顧他的朋友說,不用擔心,我還有十二年好活。自以爲有定力很有把握,結果連這個都不知道,還說中陰有把握,都是吹牛。中國人老話說,好死不如賴活,病到拖著一個破爛的身體,仍留戀得不得了,也不願意爽快地走。爲什麼?癡啊!

  今天下午還有個老朋友,都八十歲了,我跟他說現在可以放下了,他說:就還有這一件事,等搞好了就放下了。我說:從古到今,哪一個人真把事情都弄好才走的?他說:是啊!我也懂啊!我說:你懂就現在放下。他說:唉!這……等這一點弄好了就可以了。這就是癡!很難了的。你能夠把癡了了,就差不多了。一切都在癡中,你以爲白癡叫癡啊?越聰明的人越癡!那個李商隱的話:「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幹」,實際上春蠶到死絲還不盡,還給人去做衣服了!又如清詩,「多情自古空余恨,好夢由來最易醒」,多情不見得講男女之情,就是癡的表現,壞夢不容易醒,好夢還想多作一會兒。後來我有位女學生,把第二句改成「好夢由來不願醒」,改得真好!

  講了半天,一切衆生都是癡。你們有學淨土宗的,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什麼?小本《阿彌陀經》說,你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永遠不死了。在那邊好好的學佛,也不怕沒飯吃,不怕沒房子住,男的還不怕討不到太太,女的也不怕嫁不掉,因爲無男女相,地方又好,七寶行樹……,所以你想去。我問你,你貪不貪?癡不癡?因此而發願者,非貪即癡,這是大癡大貪。能夠去掉了這個大癡大貪必然往生,淨土現前。學密宗的想要往生哪個佛的國土,還要神通具足,長生不老……也是癡。我常跟人講,我幹脆發願活五百年,省得再來一次,住媽媽肚裏的旅館十個月,一輩子還不了感情債。現在想想活那麼久挺麻煩的,老朋友跑光了,年輕人談不攏,這不好辦啊!到了一百歲還要被人當個活寶,放在什麼地方展覽,日子也不好過!修個長生不老做什麼?兒子孫子都跑了,曾孫子看我這老頭怎麼還不死,唉!這些思想都是癡。有癡就有愛,有愛你就有病生。這是維摩居士的回答。

  這裏有一個重點要了解,維摩居士說「從癡有愛,則我病生」,他是說客氣話,是拿自己來表演,說一個重大的道理。換句話說,這個生命就是因爲有癡有情,才有愛。十二因緣裏頭,愛在中間,有愛則有取,都想抓住,接下來才有生,有生就有病。中國的文字也很妙,我們說「生病」,有生就有病。任何一個東西存在,就有病態。病與不病之間,是一個大哲學。文殊菩薩問病從哪裏來?維摩居士答是從愛而來。愛從什麼地方來?從癡而來。學佛都知道貪嗔癡叁個字,我看大家修叁輩子也難斷掉。要不貪、無嗔、不癡,太難了。

  講到癡,我前幾天和兩個老朋友講到有一幅翁同龢寫的字,要八萬塊錢,其中一人立即說,便宜啊!我一聽,好了,你們不要再說了,「玩人喪德,玩物喪志」,我拚命要戒這一方面的嗜好,你們兩個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。收集字畫也是癡,市面上買到的字畫都是前人癡心收集來的,然後被後代不肖子孫給賣了,上面還印著前人的圖章……你現在買了將來交給誰啊?一切在癡中,能夠無愛欲無癡情就真解脫了。所以病從哪裏來?從有癡有愛來。這是第一個道理。

  第二個道理嚴重了。

  「以一切衆生病,是故我病。」你問怎麼生病的?大菩薩生病是爲衆生而生病。他說因爲一切衆生皆在病中,所以我非病不可,假使一切衆生有一天無病無痛了,就是了了生死了,我也就沒有病了。這裏的我就是,有我在,所以有病。有我存在,就有痛苦,就有煩惱,就有生病。一切衆生個個無我,歸到本來清淨元明去了,就當然不生病。所以一個人活著,想要無病無痛是做不到的,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,除非你證得涅槃,成佛了。一切衆生得度,就無病痛了。維摩居士給我們點題了,點題是點出文章的要點所在,要點就在這裏了。

  「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,則我病滅。」文殊菩薩你問病幾時好,我這個病永遠不得好的。要曉得六度萬行皆是菩薩的痛,慈悲喜舍也盡是菩薩的痛。慈悲就是癡,喜舍就是愛。菩薩者菩提薩埵是也,雖然覺悟了,還是未免有情。菩薩是最多情的,堪稱是大衆情人。因此說,要不病,除非情愛皆滅,衆生有病則菩薩必病。

  「所以者何?菩薩爲衆生故,入生死,有生死,則有病。若衆生得離病者,則菩薩無複病。」一切大乘菩薩沒有跳出生死的。再嚴重地講,諸佛菩薩都沒有跳出生死,都是再來人,爲什麼?因爲要度一切衆生。《楞伽經》卷一說:「無有涅槃佛,無有佛涅槃。」佛並沒有走開啊!還是再來,佛菩薩都是再來人,都在這個世間。菩薩的願力是要度衆生,所以菩薩爲衆生故,入生死,入輪回,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。所以菩薩是「智不住叁有,悲不入涅槃」。他已經得到了般若智慧,跳出了叁界,叁有就是叁界。可是因爲慈悲要度衆生的緣故,自己不入涅槃,這是智悲雙運的境界。他還在六道輪回中滾,可不一定變人啊!算不定變牛變馬變蟲都有的。要度衆生,就得有這個本事,挑得起這個擔子。算不定變了螞蟻,被我們開水一燙就死了,他成了螞蟻就燙得死。可是爲什麼要變螞蟻?要度螞蟻啊!必須變了螞蟻才能說螞蟻的語言。

  既然菩薩入了生死輪回,就會有病。要想無病,除非你了生死,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就有了,你沒有了生死以前就會有病。所以維摩居士引申說,如果衆生都了生死了,菩薩也無病了,就不需要到這個世界來了嘛!所以菩薩的病從哪裏來的?對不起,也是從癡情來的,大慈悲就是癡。這些道理文殊師利菩薩當然也懂,他不過在跟維摩居士兩個唱雙簧,一唱一答,講給大家聽的。

  「譬如長者,唯有一子,其子得病,父母亦病。若子病愈,父母亦愈。」比如有位老前輩只有一個兒子,這兒子假如病了,作爲父母一定也會得病,因爲晝夜照料兒子累病了,或者過分擔心而生病了。等到兒子病好了,父母病也好了。在座各位有子女的,都有這種體驗,只有那些未來的父母親不知道。古人說,「養子方知父母恩」,自己當了父母才知道孝道的嚴重,沒當過父母只是口頭禅,這也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法,你當了父母就知道了。孝道就是對父母的愛所起的感情。

  「菩薩如是,于諸衆生,愛之若子。衆生病,則菩薩病。衆生病愈,菩薩亦愈。」菩薩愛衆生,就像愛自己的兒女一樣,因此衆生病了,菩薩當然也病了。衆生病好了,菩薩也好了。衆生都有煩惱,而衆生有的煩惱菩薩都有,他還多一個煩惱,就是煩惱我們。這話光是研究佛學是不容易懂的,要在世法中當過家的人才懂,不經過的人是不會懂的。

  「又言是疾何所因起?菩薩疾者,以大悲起。」維摩居士說,你又問我,這個病是怎麼來的,唉!是大悲心引起的啊!清朝雍正皇帝題過一個觀世音菩薩的香贊,可以用作說明

  叁十二應露全身拯救衆生渡苦津

  只爲慈悲心太切卻將覺海作紅塵

  首句講叁十二應身,是引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,說觀世音菩薩,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次句說觀世音菩薩,爲了度一切衆生跳出苦海。第叁句說,觀世音菩薩慈悲心太切。最末一句是說觀世音菩薩,已經成佛了,但還是跳進紅塵來。菩薩的境界本來是要度衆生的,結果是反被衆生度。這個問題討論到這裏,文殊師利菩薩一看維摩居士辯才無礙,怕他再說下去,記錄起來也麻煩,趕快打住,就問第二個問題。

  空室引起的話題──空解脫

  「文殊師利言:居士,此室何以空無侍者?」維摩居士是大富貴人,爲什麼現在房間裏空空的,連一個侍者也沒有?「空室」是心空,上面已經講過了。維摩居士把房間變成「方丈」大小,這是印度觀念。中國文化叫「方寸」,還要小,就是心。中國古話說「但存方寸地,留爲子孫耕」,你心地好,會給後代子孫好的影響,有好報。

  「維摩诘言:諸佛國土,亦複皆空。」你們要注意,所謂真正的淨土,也沒有七重欄楯、琉璃爲地等景象,那是爲了我們這個欲界衆生而說的。真正的淨土也了不可得,連淨都無所謂淨,那才是真正極樂世界的淨土,涅槃清淨。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,你怎麼說起外行話來了?一切佛的國土本來就是空的,心空了、念空了,佛土就現前了。

  「又問,以何爲空?」他們兩人針鋒相對,文殊師利菩薩就問,什麼叫作空?

  「答曰:以空空。」空就是空,你有個空的境界早不空了。下面講到空也空。你不要以爲保留一個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,你得了個什麼?你就真得了個空的。

  「又問,空何用空?」文殊師利菩薩又問,既然空了,還怎麼去空呢?

  「答曰:以無分別故空。」因爲你不起分別心了,空也空掉了。你覺得沒有煩惱,沒有妄念,很清淨,認爲是空了,這正是分別心,正是妄念。不起分別心,無所謂空,無所謂有,把空也空了。

  「又問:空可分別耶?」文殊師利菩薩又追問,空還可以分別嗎?這裏關鍵來了,文殊師利菩薩一刀就殺進去了,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