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現在即在寂滅中,從生到死並沒有動過。

  「所以者何?我及涅槃,此二皆空。」什麼理由呢?我本空,涅槃也空。得道了,空也空的。有個空的境界,就已經是我見了,而且這個空的境界是我所,我所起的,我造的。學密宗的修持得那麼辛苦,見光啊!不得了啦!我說你五塊錢買個電池,立刻放光!那都是所起行相,非究竟的。

  「以何爲空?但以名字故空。如此二法,無決定性。」什麼叫作空?空不是有一個境界的,你有一個空的境界就完啦!就是我所,就著相了。空是個名詞,你知道了就放下。有人聽了放下就又有了個放下的境界,有人說,他這一堂坐得很好,在放下的境界中。你說他放下了嗎?空與無相無念只是學理上的名稱,你抓住個境界,已經不是了。

  「得是平等,無有余病。唯有空病,空病亦空。」你得到了這個道理,寂滅是空,生死也是空,念念皆空,也沒有空的境界可得。正如我跟你們講的准提法,「亦無虛空之量可得」。你真達到這個境界,雖然有病也等于沒有病。但是學佛的人有個大病,比住醫院還痛苦,是空病,抓住一個空。你看有些居士,你告訴他做這件事可以多賺錢的,他說,「喲!我們學佛的人是不貪利的。」但是他要不要利呢?「有時要的,要吃飯嘛!」統統是矛盾的,被空所困。所以空病是菩薩的大病,要空病也空,空的境界都放下。

  禅宗有位天王道悟禅師,他開悟了,有次得罪官府,官府派人把他擡起來丟到水中,衣服都沒濕,大家馬上就皈依他了。他臨死時生病,「唉喲!唉喲!」叫痛。徒弟受不了,請他不要叫了,再叫下去給外邊聽到,大家臉都丟光了,師父神通到哪去了。他說,喔!這樣啊!我現在叫痛,還有個完全不痛的你知不知道?徒弟說,不知道。他說,你過來,我教你。徒弟湊過來,他在徒弟耳邊說,「喔喲!喔喲!懂了嗎?」徒弟說不懂。他把枕頭一摔,腿一盤,就走了。你去參參看,參懂了你就懂《維摩诘經》這個道理了,「唯有空病,空病亦空。」

  如何調伏除病

  「是有疾菩薩:以無所受而受諸受。」你懂了吧?唉喲!唉喲!是痛的,喔喲!喔喲!是不痛的。大菩薩境界,「以無所受而受諸受」,感受境界在他已經無受了。換句話說,唉喲!唉喲!同唱唱歌一樣的。這徒弟太笨了,他可以請師父痛起來時換成唱歌,師父一定幹的,反正都是叫嘛!得了道的人你看不出來的,同凡夫一模一樣,冷的時候他會冷,熱了他會熱,痛的時候,該叫的還是叫,不叫時就不叫,就是《中庸》的道理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」

  「未具佛法,亦不滅受而取證也。」所以,悟了道的人等于未悟,但是他畢竟是悟了的,可是表面上是凡夫,你不知道的,他只是不具備叫做出家相的那個佛法。大乘菩薩,一切皆在世間法。諸佛菩薩真得道的,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,沒有不來的,這個世界不來,別的世界他早去了,不逃避的。想離開這個痛苦煩惱的世界,想得定清淨,想住山修道,都是邪見。大乘菩薩亦不滅受而取證涅槃,不講空寂,因爲諸法本空嘛!哪裏證個空寂?你覺得有個空寂那是你的心假造的,是小乘的法門,《楞嚴經》把它列爲五十種陰魔最後十陰境界的魔,是外道之見。今天晚上吃飯時,有個同學講,他怕來不及學佛法了。你慢慢來,包你來得及,什麼是來不及?你趕個什麼啊?要趕到涅槃去啊?真正學佛法,一定要在這個地方搞清楚,搞不清楚,你所有學的佛法都成了外道之見,有如此嚴重。所以說「亦不滅受而取證也。」

  維摩居士怕上面講的大法印你聽不懂,現在退一步來說,自己生病了,有苦,要怎麼去思想呢?我這一點苦固然是苦,想到世界上同我一樣生病的、痛苦的,太多了,怎麼去幫助他們?有些人做生意垮了,對我說要找某某人幫忙,因爲某某人有錢。我就告訴他,你全錯了,世界上真正同情窮人的是窮人,你找窮朋友幫忙不要找有錢人,因爲窮朋友知道窮的痛苦,可能還會借一點給你。所以生病的人要人同情,就去找個病人,傷心人對傷心人還差不多。你去找那個運動場上打籃球的人,請他們停下來同情你,那一腳就把你踢開了。

  學佛的人身體有病痛時,知道病痛的苦,所以要去救助病痛的衆生,這就是菩薩行。我叫你們同學要發心,去醫院看那些殘廢和得了絕症的人,講了半天也沒反應,這就是禅宗講的:「皮下無血」,你參一下,什麼生物皮下沒有血的?告訴你吧,那是冷血動物。

  「設身有苦,念惡趣衆生,起大悲心。」要念著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乃至人道中有病的衆生,菩薩道就在這個地方起行,不是去那個蓮花世界起行。到蓮花世界是留學去的,到了極樂世界,證得阿鞞跋致菩薩以後,都到十方國土廣行菩薩道。菩薩專向惡趣衆生而來,越苦難的時候越要來,也就是你們天天念《楞嚴經》的偈子:「五濁惡世誓先入」,能做到嗎?只有嘴無心也不必念經了。

  「我既調伏,亦當調伏一切衆生。」我自己把病治好了,也要治好一切衆生。我要的,想到別人也要。我有苦難,還念別人的苦難。我有好處,要想到給大家都有好處。

  「但除其病,而不除法。」只去除衆生的痛,這個修法不除去。

  「爲斷病本,而教導之。」爲了要斷除生病的根本,以自己的經驗,以自己的行爲,實際去教導一切衆生。

  「何謂病本?謂有攀緣。從有攀緣,則爲病本。」什麼是生病的根本?是攀緣,就是我們的思想,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,像爬樓梯一樣,一階一階上來。我們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緣,要想求財、要求子,要這要那。《西遊記》中用猴子來代表這攀緣心,猴子不抓東西不舒服。因爲有攀緣所以就有病,求東西求不到就有痛苦,就生病,是病的根本。

  「何所攀緣?謂之叁界。」大攀緣是叁界,我們普通在欲界中攀緣,要名,要利,要好看,一切都要。昨天有位同學來這裏,他在爲佛教做事業,做得很痛苦,又沒有幫手。我問他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停下來?他說怕人家笑。我說學佛的人,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,八風吹不動,你管人家笑不笑?要做的時候也不要人贊歎,直道而行。這就是在欲界攀緣,好名、好勝、好強。貪圖清淨是在色界攀緣。連清淨都不想,逃避了一切的一切,就跑到了無色界去了,還是在叁界中攀緣。攀緣心不斷,病不能去,生死也不能了。

  「雲何斷攀緣?以無所得。若無所得,則無攀緣。」怎麼斷攀緣?一切無所求,沒有要求,只有布施出來就算了,不想要求回報,身體和生命盡量布施完了。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爲報佛恩。」你們要真實做到,不要嘴裏光念,連吃這一顆米都有因果的。至少要把這兩句話進到心裏去,能做到了,起而行之就是菩薩行。

  「何謂無所得?謂離二見。何謂二見?謂內見外見,是無所得。」《大智度論》上龍樹菩薩告訴你,菩薩的打坐叫「宴坐」,是「不依身,不依心,不依于叁界,于叁界中,不得身心,是爲宴坐」。你們要學禅,打坐就要做到這樣才成功。也就是離內外二見。

  「文殊師利,是爲有疾菩薩調伏其心,爲斷老病死苦,是菩薩菩提。若不如是,己所修治,爲無慧利。譬如勝怨,乃可爲勇。如是兼除老病死者,菩薩之謂也。」維摩居士告訴文殊師利菩薩,這個心調伏了,就可以斷除老病死苦,這就是菩薩得的菩提大道,大徹大悟。如果不是這樣,你修了一輩子也白修的,永遠不會智慧成就,永遠也不會有利益。就好像與冤家敵人戰鬥,要一拳把他打下去就成功了。你修行所得的智慧就是你的勇力,若你沒有智慧,又不懂法門,修了半天只是盲修瞎搞。敵人戰不勝,攀緣妄想煩惱都斷不了,還修行個什麼?你永遠是失敗者,永遠是個可憐人,上要諸佛菩薩可憐你,下要一切衆生可憐你。所以必須修行調伏這個心,斷除老病死,就是所謂菩薩修行治病。

  佛法標榜是爲了解決衆生的生老病死,一般人是爲了逃避生老病死而信宗教,但是不管信的是什麼宗教,都沒有能逃得過生老病死,這是事實,拿什麼理由來解釋都是空話。我有一次在醫學院演講時指出來,現在大家爭論究竟是西醫好還是中醫好,在我看來沒有一個醫生可以醫好病的,中國人有兩句古話:「藥能醫假病,酒不解真愁」。不管怎麼高明的醫藥,只能醫假病,死是真正的病,誰也醫不好。醫藥盡管發達,人還是不斷地在死亡。假使有醫藥可以醫好人的病的話,人就死不了了。大家仔細研究的話就知道,一切的道、一切的法門、一切的修持,都是在健康的時候講的,真到了老病死來的時候,這一切的法門就都用不上了,只有死。

  我最近感冒了,而且病得很重,生病就准備要死,有同學問我病得如何,我還說笑,「快了,快了。不是快好了,是快死了。」他們覺得奇怪,我怎麼講得那麼輕松。學佛的人第一要念死,念死不是念,是隨時准備死,人命無常。這個念死是個確實的功夫,健康的時候講念死,講自己很看得開,不在乎,都是自欺欺人的話。真到死的時候你看不開了。死的時候能看得開,就一笑而去。

  那麼我們講學佛修道能解脫生老病死,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嗎?看起來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在自欺。正如同我常引用的叁句話,講人生一輩子作叁件事:自欺、欺人、被人欺。佛法究竟靈不靈呢?生老病死究竟如何解脫?我們要注意是「解脫」,現在維摩居士正要爲我們講這個問題,文字非常容易,意義非常難懂。能懂得了這個道理,才有資格去死,才有資格去脫離病苦。

  念病非真非有

  「彼有疾菩薩,應複作是念,如我此病,非真非有,衆生病亦非真非有。」有病的菩薩,當你在生病的時候,「應複作是念」,重點在這個「念」,不是嘴裏念佛的念,那只是念的一種表象。當你生病時,比如頭痛,你想要它不痛,要它舒服,做不到。那個感受你並沒有去想它,可是怎麼也擺脫不掉,那就是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