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呢?畢竟沒有東西的,是空聚,假的。

  我們身體四大也是這樣,感覺死人比活人重,我們抱起一個活人容易,抱起死人就比較難,爲什麼?他四大中的風大沒有了,所以就感覺重了。譬如氣球充了氣比重就輕了,如果扁了的話,這氣球比重就比較沈重了。所以這身體內部是空聚,空空洞洞的。我們活著覺得內部有個思想,有個感受,這是假的,不要受它的欺騙。上一句「樂觀四大如毒蛇」觀身空,下一句「樂觀六入如空聚」觀心空。身心皆空,達到樂的境界,得禅定的妙樂,那是真修行,真享受。

  這裏每一句話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門,我們要好好觀察牢記。

  「樂隨護道意。」怎麼樣能隨時隨地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?我經常告訴你們,上課時不要打坐,要看經本,不然自己在自欺。爲什麼?你說喜歡聽課,心很清淨,那同玩弄聽收音機是一樣的。你們自己不觀察,現在年輕人作功課喜歡開收音機聽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心以爲在打坐,其實是大散亂,結果用這個時間好像在聽課,也不看書本,在那兒打坐,聽得很有意思,這叫作秋風過驢耳,秋天風吹過驢子,驢子同豬一樣的,這個耳朵吹進來,那個耳朵吹出去了。所以智慧永遠不能成就,結果這個經典也聽了,那個道理也聽了,一問他,寫都寫不出來,記也記不住。

  智慧的成就,能知過去未來,是靠「隨護道意」這一念。要你們看《華嚴經》淨行品,依著意思做到就是道意。所以爲什麼一直要你們依《華嚴經》淨行品來修行,可是誰做到了?我看是做到了「倒」意,不是道意,統統在顛倒中。

  「樂饒益衆生。」這更難了,是菩薩行,樂于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薩道,處處是利益他人。我們這裏都標榜是學佛的人,有沒有利益衆生的思想呢?理論上有。我也是人,知道大家做了好事會想,啊!今天我行了菩薩道,幫忙了人。告訴你,越是書讀得多、佛法聽得多、佛學了解深的人,計較心就越大,簡直沒辦法收拾。中外都一樣,知識分子的作人,比愚夫愚婦更壞,因爲有了知識,計較心也大,就容易意見相爭,認爲只有我的才對。沒有知識的幫忙,人對于是非善惡的分辨就很平淡。所以有時候不用菩薩的智慧和眼光,多了知識學問反而墮落得越快。這是講樂饒益衆生之難,也是戒行。

  「樂敬養師,樂廣行施。」樂于恭敬供養師長,這很難。中國的孔孟之道講尊師重道,但是普通社會對尊師重道做得是不夠的,最注重尊師重道的是宗教。所有的宗教都非常尊師的,注重傳承,但是多半只是形式上的,沒有尊師的行爲。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社會,都不重視師道尊嚴。現在還有些中國的讀書人,想保留過去的文化,要求別人尊師重道,真是笑話。原因在哪裏?教育製度變成了學校製度了,不是從個人來師承學習,而像去到百貨公司的商業行爲,老師上課是販賣知識,學生念書是選購進貨知識。尤其將來聲光科技發達,計算機的普及,知識的傳播更不靠個人傳道,所以尊師的精神只會更薄弱。

  但是這個尊師的道理還存在嗎?是存在的。有兩點要注意,第一點,尊師重道的真正精神,在于尊重知識學問本身。所以佛學裏對于傳法的老師視爲是法身父母,給人慧命,智慧的壽命。肉身父母給的肉體,壽命只有幾十年,慧命可是永遠的不生不滅。例如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學生,他早已成佛了。因爲學生要到這個世界來成佛,就來幫忙,應化成爲釋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薩,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。所以樂敬養師是尊重法,也尊重知識。

  第二點,以我的研究,所有宗教中尊師重道最嚴重的是佛教,而佛教中最嚴重是密宗。密教對于敬養師父,有馬鳴菩薩著的「事師五十頌」,講如何對老師敬養。照那個規矩,我們一般作弟子的沒有一個夠資格。那規矩非常嚴重,幾乎可以說比盲目迷信還嚴重。東西是白的,如果老師說是黑的,就跟著老師當成是黑的,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。

  佛教的尊師精神,影響到後來的宋明理學家們,我主張你們年輕人一定要看宋、元、明、清四朝學案,可以看到儒家在宋明以後對于師道的尊嚴,好多地方值得效法。例如明代大儒羅近溪,學問很好,他把老師嚴山農接到家中,他的兒孫要爲太老師招呼茶,他不准,因爲是他的老師,他必須自己來,兒孫輩還沒資格。可惜你們學佛的人不看儒家東西,這門戶之見很嚴重。我常說宋明理學家等于是佛家的律宗,真講戒律你要看四朝學案。老莊等于是佛家的禅宗。這羅近溪在明儒學案只寫了一半,他要死的時候,學生們都趕來了,來了跪在老師前面,請老師多留一下。他給學生吵煩了,就同意多活一日,時間一到他就走了。明儒學案只記到這裏,但是你就知道他可以預知死至,而且生死來去自在。明儒學案不願意記載神秘的一面,根據我看到其它文獻的記載,在他死後不久,他的家人還收到他自外地托人捎回的口信,家人一問,帶信人和羅近溪在外地相遇的那一天,正是他老先生走的那一天。你看,他還有化身呢!儒家諸如此類有成就的人還很多。

  回頭再說「樂敬養師,樂廣行施」,于上而言要樂于敬養師,于下而言要樂廣行布施一切衆生。這裏尤其要注意這個廣字,是我們一般人所做不到的,我們偶然有點善心,都是像俗語說的:強盜發善心。大家像強盜土匪,偶然發一點善心就很了不起了。爲什麼這一篇都要抓個樂字?是對魔境界而言,與世俗追求的快樂享受不同。學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,追求快樂,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,這就是佛法。

  「樂堅持戒,樂忍辱柔和。」學佛第一要守戒,戒律沒有什麼了不起,怎麼說呢?它是個生活的規範,生活的藝術。尤其是比丘、比丘尼戒,它是佛教僧團生活的規範、道德、藝術,是一種民主社會的自我約束。因爲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,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範,這個集團怎麼樣帶領?除了根本戒律是屬于道德性質的規範以外,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須有的規律。能堅持遵守戒性的人,是了不起的,但是難了。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有戒律,但是那個戒律可不是教主規定的,你知道嗎?例如兒女或丈夫、妻子,違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,那就是你的戒律。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麼擺的,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,也是你的戒律。所以你看不慣別人,是因爲別人犯了你的戒律。這是小戒律,不是真的戒律。

  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爲,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,這不只是一個人認爲是罪過,而是一切衆生都害怕這個行爲,是根本戒。其它的生活戒律是爲了團體的安全。普通的戒律是什麼?就是公交車後面寫的,「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」。你懂了這個,就懂了戒。你們同學們不懂生活的藝術,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,常來找我有特殊的要求,我看你就不值錢了,不懂事。對老師也好,對團體的主管也好,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規矩,給人家作榜樣,聰明的領導人一看,心裏有數,知道這個人可以。假使有人在團體裏,不要人家告訴他戒條,自己處處嚴謹,保持道德規範,沒有不成功的。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。

 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以外,什麼是戒律?經典就是戒律。你們沒有研究律宗,律宗的根據是:所有經典就是戒律,每一條都是戒律。你以爲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?那個行爲太有限了,那二百多條戒,大部分的行爲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,我們不會犯的。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,我們早就犯了,連祖師爺都犯了。環境不同,時代不同,那些戒早應該改了。所以到了中國來,百丈禅師就把它改了,叫作叢林規矩。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代,又應該改了。要改的地方很多,時代不同了,過去是點青油燈,現在是電燈;過去吃飯時蒼蠅蚊子一起來的,現在沒有;現在有自來水,過去叢林,早上四點鍾幾百和尚起來,一起在院子排隊,手裏拿了洗臉帕,輪流去巡堂和尚擡出來的熱水桶中,沾點熱水,擦把臉就下去,你現在講叢林,也這樣擦嗎?怕都擦成花臉了。過去叢林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,現在行嗎?這些都是生活行爲,很多需要變動,這個不是真戒。真的戒是什麼?此心隨護道意是真戒,念念隨護道意,念念隨護行爲。

  進一步說,真正的戒是「樂堅持戒,樂忍辱柔和」。尤其在團體生活中,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?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,給人家好看,認爲這樣才夠英雄,其實處處在造孽。性情要柔和,做得到嗎?性情柔都很困難,和就更難。我常觀察同學們,一有什麼達不到他的所望,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。告訴你們,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,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,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!就不得了啊!所以,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,這些行都是戒,做不好都不行。而且不只是忍辱柔和,要樂于忍辱柔和,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。

  「樂勤集善根」,這個和上面都是連著的。堅持戒做到了,修養由外再打進來,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、和,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,個個喜歡。學佛的人有一句話,未曾學佛先結人緣,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作布施,先結人緣,然後結一切衆生緣。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,看到任何人都討厭,人家看他也討厭。爲什麼不得人緣?因爲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,多生累世不修忍辱,不得柔,不得和,因此在輪回中慢慢打滾吧!功德不會圓滿。心性能夠修養到柔,柔而到達祥和,那就人見人愛,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,功德圓滿。要樂于在這一方面修,才是佛道。

  我們曉得,一切衆生平常日用之間,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。前面講過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,都講戒律的。我們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《太上感應篇》這兩本書。你們年輕人沒見過,我們小時候讀書,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,叫作功過格,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,一個月一張。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爲,有不好的,就拿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