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樂莊嚴道場。」剛才講的是個人的莊嚴體相,現在講到道場。我們的身體是正報,我們長得白、黑、胖、瘦,不同的健康情況,都是因果報應問題,這是正報。時代社會的環境、有沒有財産、住的環境,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,是依報。例如阿彌陀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他的正報莊嚴。因爲他的四十八個大願,願一切衆生成就,所以他成就的道場是西方極樂國土,依報也莊嚴。
我們人也一樣,有人一生正報莊嚴,現在看到這種人很少。過去在大陸上,地廣人多,我看過很多例子,許多叫花子相貌蠻好的,臉孔長得像佛像,有的幾乎兩耳垂肩,如果他去拍電影一定是一流的。但他是個討飯的,什麼道理呢?耳朵大了是長壽相,但長壽不一定好。如果看相的說你可以看到曾孫子,你先不要高興,你可能很孤苦,兒子活得沒你那麼長。人要靠兒女過生活已經不是味道了,尤其是現代的人,養兒女是責任,不要有做買賣心理,期望他們還你債來養你。時代不同了,這觀念要改了。我常講,兒女向父母拿錢用,是躺著拿的,太太向先生或先生向太太拿錢用,是站著拿的,要想向兒女拿錢用,就要跪著拿了。
再說有的人正報莊嚴,但是依報不好,環境不好,窮苦一生。何以依報不莊嚴呢?多生累世不修功德之故,不作善事。所以真正之樂,前面講要正報莊嚴,現在講依報也莊嚴是人生最樂,是菩薩之樂,樂莊嚴道場。
「樂聞深法不畏。」喜歡聽聞高深的佛法而不怕。爲什麼要怕?聽起來很奇怪,如果你從事教育時間夠久,就一點也不奇怪。如果你從事宗教教育、佛法教育時間夠久了,更一點不奇怪。一班上課有幾十個學生,其中那個笨的,你真想跪下來叫他爸爸,希望他聰明一點都沒得辦法。而且他真的怕,怕接受教育。一班同學有時上百人,畢業了能夠在社會上成功,對家庭有好的貢獻的沒有幾個。樂聞深法而不怕,還肯追求是很難得的。你拿真正好東西教, 人家,人家不一定肯接受。所以我上課能有這麼多學生肯來聽課,真想給他們跪下謝謝。能真正聞深法而不畏,並不容易。譬如你們想悟道,悟道並不難啊!真的!爲什麼人不能悟道呢?因爲有一天真有那個道來到你面前,你會怕的。
我上午告訴你們,我實在很佩服那位《外婆禅》(老古出版,新版書名更改爲《參禅日記》)一書的作者,以一個在國外定居的七十歲老太太,沒有一個老師在身邊,能夠自己有這麼多境界,不單是了解,而且都過得去,不斷地有進步,全靠自己摸索,真不容易。昨天下午接到她的信,她每半個月定期要向我報告一次,這一次她說打坐時突然好像碰到了臺風境界,風聲極大,但是她曉得是自己裏面的風動。風一過了就覺得大水來了,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動,她曉得是水大動了。總而言之,地、水、火、風都經曆過了,最後不只覺得自己身體沒有了,她早有這個境界了,而是氣從每個毛孔出去了,充滿了虛空,大得很,萬物皆無,自己這個人沒有了,什麼都是雲、氣,自己覺得在若有若無之間,好像只有一點靈光在虛無飄渺中。我們講得很容易,她一個人在國外家中做功夫,家裏人都不在,碰到這些境界沒人可問,也沒有人可商量,自己會曉得這是什麼,不恐懼,真是非常難。這是「樂聞深法而不畏」的道理,何況還不算是深法。
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禅,有時候說入魔了,哪裏有魔啊?不過是自己害怕畏懼,或者是一念貪著七情六欲境界,就走上岔路了。想起來這位《外婆禅》老太太的日記提到,她的鄰居住的是位美國教授,有一天從精神病院出院回家了。一個人進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獄,那是不可想象的,你們沒參觀過,不知道的。所以你們學佛修道,千萬不要把自己弄神經了,被送進了那個地方就不好辦了。什麼病都可以生,精神病可不要生。不只是學佛的,任何宗教都有年輕人信得害精神病了,沒有正知見是很可怕的。這是所謂樂聞深法而不畏,不但不畏,聽到高深的佛法變成了十善道,變成快樂。
「樂叁脫門,不樂非時。」叁解脫門之樂是貪、嗔、癡都轉了,聲聞、緣覺菩薩到這個境界,就不樂非時之樂,是正樂。
「樂近同學。」樂于親近同道修行的同學,過團體生活的人都知道,這句話真要做到也很難。在團體中一起修行久了,同學在一起是會不舒服的,不但環境不舒服,而且天天會有煩惱是非的。
「樂于非同學中,心無罣礙。」能夠樂近同學已經不容易了,而能夠和志不同道不合、乃至相反意見的人相處,心裏面卻沒有煩惱。不要說別的,即使是家裏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處,都會心裏罣礙,隨時會起煩惱,何況團體中的同學!各人意見不同,生活習慣不同,障礙就更大。
「樂將護惡知識。」惡知識與善知識是對立的,佛法講善知識是最好的,是得道的人、有道德的人、可以指導我們不會走錯路的人。即使學問好道德高,如果使我們走錯路,就不是善知識,是惡知識。惡知識是壞人,但是爲什麼仍然要保護壞人?這就是菩薩道,即使是壞的,還要保護他、照應他。
「樂親近善知識。」親近善知識當然是應該的。
「樂心喜清淨。」維摩居士爲什麼在這兒講這一句話?我們會覺得奇怪了。我們學佛修道就是想求個心清淨,大家都這麼想。事實上,真正到達心念空了、心清淨的時候,你就不會幹了。剛才講過,其實悟道很容易,求道求到涅槃境界,到那個時候恐怕你就不幹了。我們天天要求清淨,真到清淨了,不做了。
剛才吃晚飯時跟老朋友們談話,談到人生的境界。有一對學佛幾十年的夫妻,在家中供養一位禅宗的老師跟著他學,過去很多學佛的人是這麼學的。這老師最後在他家裏面涅槃了,他還親自給老師收拾辦後事。他道家、密宗都學的,現在年紀也到了古稀的七十開外,正報依報都不錯,子孫滿堂。這位太太在大陸上的妹妹最近過世了,先生得到了消息沒有立刻對太太講,怕她心情不好,現在當到我在場才對太太說了。我就說他,「這個也看不開!生來死去普通得很。別人可以,你學佛一生,修道一生,這個情字舍不掉,什麼都不要談。」這話是說,講理論容易,勸人的時候好聽得很,臨到自己頭上,鼻子就變成眼淚了,就受不了了。講心清淨,人到了老年清淨很容易,什麼都沒有了,返老還童了,像當小孩的時候,什麼都沒有,光屁股來到世界上,老年又要回到那個光光的境界去了。修道的人到了什麼都沒有的境界,嘿!還正好享受。寂寞,在一般人叫淒涼,你如果一知道這個寂寞是享受,就變成真清淨了,那無比的舒服,一無牽挂。可是真清淨來了你受得了嗎?老實講,你們年輕人學佛是追求好奇,清淨寂滅的理論都會講,給你寂滅一下看看,真到那個境界你受不了的。所以「樂心喜清淨」,並不容易,不但清淨,還變成樂。清淨哪裏有?處處有清淨,你做不到而已。
「樂修無量道品之法,是爲菩薩法樂。」要樂于修行無量道品之法,不只是叁十七道品而已。我們學佛,叁十七道品一樣都沒有做到,要真正做到叁十七道品之法,包括我們上兩個禮拜累積所講的這一大堆,這叫作菩薩境界,大乘的法樂。我們查佛學字典,什麼叫法樂,只是很簡單的一個觀念。現在《維摩诘經》記載維摩居士所講的,只列舉了一小部分的法樂,還不是全體。全體是叁藏十二部,小乘、大乘、佛道、外道、魔道等等,一切的修持轉成菩提的境界,叫作菩薩道的法樂。總結這一段,維摩居士是給落在魔境界人說法,魔境界是貪圖世間五欲之樂,他勸他們放棄,轉修出世的法樂。
「于是波旬告諸女言:我欲與汝俱還天宮。」講到這裏,這個魔王波旬就對魔女們說,我們可以回去了。大家要注意!天人也還是魔,佛學裏頭的魔並不是壞的,凡是貪著身心愛樂的都是魔。所以有感情是情魔,有愛魔,還有更大的欲魔,這叁樣是人世間大魔。天人境界就是魔,六欲天中的天人都在魔境界中。我們是不是呢?我們也是,我們就是魔,而且彼此相磨。
「諸女言:以我等與此居士,有法樂,我等甚樂,不複樂五欲樂也。」魔女說,對不起了,現在我們同維摩居士一起,得到了法樂境界,不想要世間的五欲之樂。
「魔言!居士!可舍此女,一切所有施于彼者,是爲菩薩。」這魔王看到他的一萬二千天女眷屬,被維摩居士一個人哄走了,就請維摩居士行個好,放棄天女。還說,一切東西可以布施給別人的,才叫作菩薩。你怎麼占有我這些眷屬呢?
「維摩诘言:我已舍矣!汝便將去。」維摩居士說,我本來沒有執著抓住他們,早就布施啦!你就帶回去吧!
「令一切衆生,得法願具足。」這句話就是菩薩境界,學菩薩道的人要能滿足一切衆生合理的欲望。
「于是諸女問維摩诘:我等雲何止于魔宮?」于是一班魔女問維摩居士,我們跟著魔王回去了,今後怎麼樣在魔的境界裏修行菩薩道?要注意!這是代表我們問,不管在家出家,在這個世界上就還在欲界中,餓了要吃,冷了要穿,病了要吃藥的,一切都是魔境界。人怎麼樣在魔境界裏修行?不在魔境界內修,不叫修行。
「維摩诘言:諸姊!有法門名無盡燈,汝等當學。無盡燈者,譬如一燈燃百千燈,冥者皆明,明終不盡。」維摩居士回答,有一個法門叫作無盡燈,你們要學。什麼叫無盡燈呢?譬如一個燈,一支蠟燭,可以點亮千百支蠟燭,一千一萬支都點得亮。只要點亮了,光明永遠不盡。這個道理就是無盡燈。維摩居士繼續說,各位大姊回去吧,在魔宮裏修法,就是修無盡燈法門。這個道理有兩個意義,第一個意義,真正的佛法在世間,不一定要出世,在這個世間留著一點佛法種子的光明,影響更大。所謂一燈可以點亮千萬燈,「心燈無盡」就是這個道理。第二個意義是內在做功夫的,只要我們自己心中明白了,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場,這個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還去哪裏找個清淨道場?這裏就是了。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