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一燈可以點燃百千萬燈,只要一點靈光不昧,隨處都是道場,魔宮裏正好修行。沒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,沒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,因爲你不需要修行了嘛,對不對?沒有魔哪需要修行?譬如夫妻相處,互相是對方的魔,在這裏受得了、空得了、悟得了就是修道。家庭中各分子在一起都是魔,你磨他,他磨你。有好魔的,大家相親愛的,這個魔是看不見的。不好的魔呢,天天吵,吵死爲止。修行在魔宮裏修,是大乘道,在魔法裏打得過,才是成就。修道人經過一層魔障,就跳過一層道業。俗話講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你能跳得過一丈,就更厲害了。
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廟子、跑到山裏去,山裏誰磨你,算什麼修行?有年輕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閉關我都供養,但是我都告訴他們,你修不好的,你去叁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。他叁年打坐,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,就受不了。尤其我這個大魔,天天罵他這樣不對、那樣不對。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禮拜,到了這裏挨老師罵就受不了,這個魔境界過不去你不要修道。《維摩诘經》這一段就是告訴你,受得了魔才是道。尤其你們這些剛剛找上魔境界的,要多注意啊!古人作的一副對子:「能受天磨真鐵漢,不遭人忌是庸才」。一個人出來做事如果沒人嫉妒你,那這人是個笨蛋。又能幹又有本事的,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討厭,在團體裏沒有人討厭妒嫉的,就曉得這家夥一定是無用的東西。有你不多,沒你也不少,這樣一個人一定是個閑家夥。人做到這樣一點價值也沒有,這是普通的道理,不是佛法。你不要以爲這兩句話簡單,我是一輩子拿來當咒子念的。年輕時我風頭之健,各方面要打擊我的很多,心裏很煩,一想到這兩句,就哈哈一笑,不理了,真解脫了很多痛苦,「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」。這不是給你們說笑話,你以爲一定要什麼咒語,這就是好咒語。你哪天夜裏碰到鬼,把這兩句一念,那鬼都跑掉!如果鬼要來迷你,證明你這個人還有點好處。如果鬼都不理你了,你這個人還有什麼用處!對吧?
「如是,諸姊!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,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于其道意,亦不滅盡,隨所說法,而自增益一切善法,是名無盡燈也。」你們在魔境中修法,要把自己點亮,把智慧打開,你就是一盞心燈,在這個世間可以開導教化一切衆生,可以影響多少人,都能夠發無上正等正覺心。一盞燈點亮了,可以分燈千百萬盞。一個菩薩自己悟道了,可以教化人家,不但對自己沒有損害,自己的道理越布施出去,智慧越增加,這個道理就叫無盡燈,你們同學就要學。我這裏給你們講明,因爲你們不亮,你們雖然也是燈,是熄滅的燈。
我從上個禮拜起,喉嚨不舒服,發聲困難,好多同學就勸我休息一陣子不要講課了。但是我不肯停,因爲同學們要學啊!還管它有沒有聲音,照樣要它講出來,這要點本事的啊!我吃了一大堆中藥西藥,一點用也沒有,只有不理。學佛的人,犧牲自己照亮別人,所以我不肯停,還不是講下來了!這是告訴你們,不要自私,不要爲名,不要爲利,只有一番弘揚佛法的心,不要管自己,你充其量講死了嘛!假如在這裏就是講死了也蠻好的,你們把油漆一漆,打上防腐劑,就算肉身不爛,還可以給你們賣門票收點錢,也不錯,對不對?不要當笑話,就要下這個決心,無私無我,傾你所有布施出去,沒有什麼艱難的。學佛修道就是這麼一條路子,這就是無盡燈。我看你們來學佛學道,年紀輕輕,非常照顧自己,又懶,又不肯助人,但要求起別人卻非常嚴格,看看這個不對,那個也不對,覺得別人都不是聖賢,難道你就是聖賢嗎?我看你是剩閑,是剩下來沒有用的閑人,有你也不多,沒你也不少的人。你們在家裏、在社會都要幫助別人,犧牲自我沒有要求,就是無盡燈的道理。當然要點亮了自己,這也重要。
「汝等雖住魔宮,以是無盡燈,令無數天子天女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爲報佛恩,亦大饒益一切衆生。」所以維摩居士對魔女說,你們回魔宮去,以這個道理去修持,自己作一個照亮的明燈,影響無數天人天女都發無上菩提道心,這樣才是報佛的恩。什麼是報佛恩,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衆生。
「爾時天女,頭面禮維摩诘足,隨魔還宮,忽然不現。世尊!維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,智慧辯才,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講到這裏,這些天女頂禮維摩居士,就跟隨魔王回去了。持世菩薩本來在道場入定,天魔就帶了魔女來玩了這個花樣,他的處理方式就是對魔王說,我們是出家修道的人,不可以這樣。這就是一般學佛修道人的作法,鐵青著面孔教訓人。維摩居士就在魔境界裏遊戲人間,你們千萬不要帶著一個宗教徒那副死相,大菩薩道要度一切衆生,魔就不是衆生了嗎?外道就不是衆生了嗎?你就度不了嗎?你把他們排開了,那你還算是菩薩道嗎?他是壞人更要照亮他,你這個燈就要點啊!所以佛法修道在世間,不在出世間,就在魔道裏修佛道,成就了才是真佛道。既然持世菩薩也吃癟了,佛就找另一位菩薩。
長者子善德──布施與供養
「佛告長者子善德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」長者子是世家公子,善德顧名思義,這菩薩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。佛要他代表去問候維摩居士的病。
「善德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,所以者何?」但是善德菩薩同諸位菩薩一樣,表示自己也沒有資格去。什麼理由?
「憶念我昔,自于父舍設大施會,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,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,期滿七日。」善德菩薩向佛報告,以前爲了紀念自己的父親,要做功德,就設了一個大布施的法會,供養一切出家人、婆羅門貴族、外道、下賤階級的人、孤獨的人、討飯的,布施了七天。
「時維摩诘來入會中,謂我言:長者子!夫大施會,不當如汝所設,當爲法施之會,何用是財施會爲?」那時維摩居士來了,他對我說,公子,真開一個大布施會,不應該像你這樣辦的,只拿錢和食物來布施是不夠的,真布施是法布施。佛法講法布施是智慧的布施,教育就是智慧的布施。我可不是在布施啊!我這是叫出賣。布施不容易的,我是做不到的,那硬是要犧牲自己,不論是什麼人你硬是要教化他。連迦葉尊者、須菩提都做不到,都有偏向。迦葉尊者只教化貧窮的人,富貴人他不理,須菩提正好相反。所以我說我做不到,我的做法、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,不能做到無遮大會的法布施,人要有自知之明啊。菩薩道法布施可不容易,法布施真做到了,才是十地菩薩的法雲地,說法如雲如雨似的普遍灑下來,等于古代所說,「龍行一步,百草沾恩」,那才夠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薩,我們只算是開始在學習而已。
所謂法布施有時也稱法供養,但是嚴格講來,這兩個名詞是有差別的。法布施是已經有成就的菩薩,自利而後利他,爲人說法,使一切衆生,是布施的精神。供養是以下對上而言,例如供養諸佛菩薩。但是一切衆生皆是菩薩,是因地上的菩薩,都具有佛菩薩的種性,只不過是善根沒有發現。所以用謙和的大菩薩境界心理來說,法布施就是法供養。學佛的人必須要修供養,在修持法門裏,供養不光是理論而已。一個學佛的人隨時要起供養心,也可以說是要起布施的心,不但要有實際的布施,還要有法布施。
拿世俗的觀念來講法布施,是看不見的,好像不花本錢,我心裏想一想就是了。如果是這樣,就變成戲論了。法供養、法布施要隨時隨地培養自己的心田,以清淨法,供養一切十方叁世諸佛、菩薩、聖賢、有成就的僧伽、衆生。所有的供養中,如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是佛經歸納爲四種供養。學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場是最好了,如果沒有,家中也不方便,就不需要。心中有佛,心中就是道場,念念有佛、法、僧叁寶在心中道場。開始你觀想一個有形象的都可以,想象一個自己理想中的道場,用這個理想的道場,隨時修供養法。
講飲食的供養,像我們當年學佛,不論如何,身邊總想辦法有個佛,因此就弄個佛像,是象征的作用,畫的、雕的都好,自己不論吃任何東西,沒吃之前都先拿起來供養佛,然後才自己吃。據說我們這裏有位同學,他買回來水果都先拿去供佛,然後才吃,不論他是不是學過,以此發心就是對的。實際上諸佛菩薩不需要吃你的,你是在培養自己的恭敬心,上供養一切叁世諸佛,同樣地也是供養你的父母。我看過很多信宗教的人,對于他們的教主,不論是佛還是上帝,很有恭敬供養心,對于自己的父母卻好像是冤家一樣。你對一切衆生都要供養,何況是父母?很多學佛的人,和自己的家人相處不好,覺得家人是拖累,覺得煩。這些人連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,逃避到宗教裏來,還說什麼要度一切衆生,簡直是犯罪!佛經上說,事父母如佛一樣的人,必定得福報的。飲食的供養包括吃的和喝的,乃至我雖窮得沒有辦法了,泡一杯茶,倒一杯清水,也是供養。你們佛堂泡的茶葉,每天也要換幾次,心情要像佛菩薩就在這裏似的,不要以爲今天已經泡茶供佛了,就不管了,這是自欺。衣服也是供養,乃至自己買了一塊布作新衣服都要供養。
供養不只是供佛菩薩,連善知識、上師也要同樣供養的,當年我們學佛都是這樣做的。現在時代變了,我早就說過,現在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上師了,是我們要供養衆生。不是他們來求法,是我們要跪著,求他們接受法。各位同學,現在有這樣的環境供養諸位,吃住學一切都不需要顧慮,是何等的福報啊!我常告訴你們,自己要反省,何德何能,受此供養?所以我常常講戒律有兩句:「忖己功德,量彼來處」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接受人家的供養,要反省檢查自己所作所爲有什麼功德,要估計這個人對我的布施供養,該不該接受。這些地方你們不是沒有榜樣,活的榜樣都有,但是你們不知道。有時候高興起來要罵你們,不高興只有感歎,此乃佛所說,至可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