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憐憫者,愚癡得可憐。

  如果你們的福德智慧資糧夠了,才可以修上乘大法。上乘大法說,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」。剛才講的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還容易理解,怎麼叫法供養?就是你本身悟道啊,你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徹大悟就是法供養,也是真正的法布施。有人用世俗的話講,法供養是精神供養,但是這樣說並不對。最好的法供養是自己悟道,其次,是此心二六時中無雜念、妄想、煩惱。是不是做得到,這是個問題。所以維摩居士對長者子善德,講法供養的道理,他說開布施大會最重要的,不是拿財物布施,法布施才是真布施。

  「我言:居士,何謂法施之會?」長者子善德就問維摩居士,怎麼樣叫做法布施的法會呢?

  「法施會者,無前無後,一時供養一切衆生,是名法施之會。」這文字容易懂,你一念就過去了。所以後人叫念經是背書,背書並沒有錯,我已經講過了,現在你們年輕人讀書都是靠筆記,哪一個背得來?書背不來智慧啓發不了。佛教的背書的方法非常好,叫做誦經,誦就是讀,嘴裏念出來。念經爲什麼敲木魚呢?木魚是作什麼用的?古人認爲魚是不睡覺的,其實魚也是會睡覺的,但是因爲魚始終不閉眼,所以木魚是提醒我們晝夜要清醒,不要無明,不要昏沈,不要胡塗,心目都要保持清明。敲木魚爲的是,念經時每一個字都不散亂,念念清楚,這叫念誦。

  維摩居士的回答,照文字字面講,法布施的法會,連在宇宙中過去和將來生存的人都要布施,這是無前無後,同一個時間就供養了一切衆生,這叫法布施。這樣講你們聽懂了嗎?哼,全不懂!這叫作「依文解義,叁世佛冤」,如果只照著文字解釋經典的意思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。下面還有兩句:「離經一字,允爲魔說。」如果你說,那我不照著經典來說,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說可以了吧!但如果你說的和經律論的道理不相合,就是魔說,不是佛說。所以真正學佛的人,經要通,教理要通,宗要通,自己悟道功夫還要到,樣樣要俱到。再嚴格講,內明要通,自己內在要得道,外學也要通,世間一切學問要通,才夠得上是學佛。如果你只管自己一個人,那學佛幹什麼?真正學佛的人不會只管自己一個人,一定隨時作利益他人之想。現在寫佛學論文的人,都是在依文解義,抓住一個題目,東一條西一條兜攏來,再寫一些批注引證,真教叁世佛都要喊冤。

  維摩居士講的法布施,在同一時間供養一切衆生,沒有前沒有後,你做得到嗎?可能嗎?就算你是神經病會幻想,你如果能幻想出來算你本事大,我就印證你幻想成就菩薩。你絕對做不到的!要一念之間做到,而且不是只有供養人而已。所以你以爲文字看懂了,這不算佛法,還沒有深入懂得內義。

  「無前無後」是要你前後際斷。我們把起心動念分成叁段,就是叁際,譬如我一講話,你們一聽到就沒有了,這是前際,下面要講的你還沒聽到,這是後際。前念已滅,後念不生,當體即空。這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你能把自己的身心煩惱思想妄念,一下前後際斷,無前無後,當下即空嗎?不空,怎麼不空呢?無前無後沒有說中間啊!中間非空非不空。說空的,前面念頭過去了,沒有了,後面念頭沒有來,中間一定是空。這個空的就是自性現前,正是有。這個有不是世間的有,所以唯識法相叫這是勝義有。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門。能做到一切煩惱妄念前後際斷,無前無後,念念當下即是,當現前的一念清淨空念,就是供養一切衆生,這叫作法布施。我們做得到嗎?

  我們作個世俗的研究,把布施收到最小的範圍。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個世界,身體上有很多衆生,因爲身體內部和皮膚上,有很多寄生蟲和細菌。身上的細胞是不是一個單獨有靈性的生命,以今天的科學還不敢斷定不是。假使你念念之間妄念不生,前念皆空,後念不起,當體皆空,一時之間至少供養了身上所有衆生得清淨、安樂,這也是法供養、法布施。

  我們過去學佛的,進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個禮,不只行禮而已,五體投地之後要站起來,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頭,還要有響聲,表示額頭碰到佛的腳了,這些你們沒有看過。當然我現在也自然了,不過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,也收拾得非常幹淨。除此之外,每次上座身子擺好了,第一念要想,一切修法不論是修觀想、呼吸等等,如有所得,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衆生,不屬于自己的。這個願發了以後,第二念再空下去,或者再開始念佛。要隨時隨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養、法布施,一個人幾十年當中能夠念念如此,才算是學佛。我們做得到嗎?恐怕法供養做不到,倒是在氣供養,氣人家擾亂你打坐,這個那個的。

  「曰:何謂也?」維摩居士講的,善德菩薩聽不懂,就請維摩居士解釋。

  「謂以菩提,起于慈心。以救衆生,起大悲心。以持正法,起于喜心。以攝智慧,行于舍心。」你看,維摩居士一講就又是一大堆,如銀瓶瀉水一般,嘩……就下來,你接都來不及接。難怪十地菩薩叫法雲地,說法如雲如雨,蓋滿虛空。維摩居士是在家佛,超過十地境界,他說法自然也如雲如雨。

  這裏他開始爲善德菩薩說,什麼叫法布施。他說,「以菩提,起于慈心」,你以爲文字一看就懂,恰恰不懂。怎麼是以菩提,起于慈心呢?普通經典說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,這裏怎麼說不同呢?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覺悟,換句話是悟道,是明心見性。悟了道以後從內心起慈悲心,看一切衆生如子女一樣,如慈父愛護一切衆生,這個是法布施,是法布施的一種。

  「以救衆生,起大悲心」,行法布施的人,隨時隨地心理上念念之間在如何救衆生,衆生有煩惱,有苦,我要如何救他,要起這個大悲心,這樣叫做法供養。我們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!你什麼時候想過要救衆生?很多人對我說,「老師你發願在度人哪!」我說,「去你的!什麼發願?我爲了吃飯!我不願度衆生,現在是反被衆生度。」你們聽謙虛話聽不懂,其實是罵人的話,你們學什麼佛!哪裏想度衆生,你度了誰啊!念念想衆生來度你,裝個學佛的樣子。所以外邊人問我信什麼教,我就說信睡覺,因爲跟他們講不通嘛,省得啰嗦。你說我不慈悲嗎?我這就是慈悲,方法不同,大家哈哈一笑。我是看對方什麼人,毫無根器的人,我就先跟他來這個,你拒之越遠,他求之越切。你如果拉著要教他,跪下來叫他祖宗,他也不聽的,人就是這樣的,這是方便法門。

  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隨時有救人的心?不要說救人了,就連肯幫助人的心有沒有啊?只要人家一點不肯幫你,只要衆生不供養你,就起了大瞋心。所以讀經典不是容易的,你看這文字很容易,我們幾時做到隨時隨地以救助一切衆生的心情來發起大悲心?這不是要你起個念頭:「我要慈悲去救助這些衆生」,你有個「我」就錯了,要忘我,以救一切衆生,起大悲心,才是法供養。

  「以持正法,起于喜心」,以修持正法的心情來生起喜心,這裏都是講菩薩四無量心:慈、悲、喜、舍,是學大乘菩薩必須要培養的心情,也就是我們必須培養的情操。我們讀佛經真應該一邊研究,一邊掉眼淚,自己感到很難過。爲什麼?就拿喜心來說,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煩,別人看到你也煩死了,臉孔像討債的冤家,一點喜心都沒有,你還能度衆生?凡夫就是如此,你慢慢修吧!叁大阿僧祇劫再來。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,喜不是笑,是喜悅之心,真學佛修道的人,你看他那個神情,臉上的細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歡的,即使他在罵人打人的樣子都是慈愛的。

  喜心怎麼起呢?維摩居士說要持正法。問題來了,什麼是正法?哪個法不正啊?尤其現在末法時代,每個老師每個善知識都說自己是正統的,別人都是旁門左道。昨天才有個同學打電話給我,談起這個問題,他有一陣子沒有來我這兒了,他說最近參加了很多這位法師那位居士的法會,本來以爲去聽一些法,結果光聽到他們在批評別人,也有批評我的。他就問我,這是怎麼搞的?我說:「唉!如是如是,善哉善哉。」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是正法,譬如這本《維摩诘經》,大家都知道是正法,就要學習正法,末法時代哪裏去找明師呢?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兒啊!他的經教都在,都是正法,爲什麼不好好研究?因爲信不過人。

  我們後世學佛的人要記得幾點一定的道理:「依經不依論」,一切道理以佛經爲標准,乃至《瑜伽師地論》《成唯識論》《大智度論》等都是次要,至于後人,尤其現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,因爲他有沒有修證到,都有問題。其次,「依智不依識」,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要研究大乘了義經典,譬如《楞嚴經》,是徹底的經典,有些佛說的經典是不了義,是對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說法,是不了義教。「依法不依人」,你們同學常常說我這個老師很難辦,脾氣又大,拍馬屁拍不上,的確是的。講到佛法,不管你對我感情如何,我始終保持一個態度,「甯將此心下地獄,不把佛法送人情」。這就是所謂四不依的法門,也可以說是四依法門,不然怕走錯了路。這個四不依,在本經最後也會提到,就不先詳細說了。

  所以我們求師訪道學佛不要情感化,絕對要理性化,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門來檢查。什麼是正法?譬如大乘的經教,像《華嚴經》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《楞伽經》《解深密經》《維摩诘經》《金剛經》等,絕對是正法,不會有錯。古人說通一經一論才真正夠資格學佛。唐宋時代是不能隨便出家的,要通過佛學的考試,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經或是一本論,他就考你這本經論,通過了,國家就發你一個證明文憑,就是度牒,不是像現在這麼容易拿。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規,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來。到了唐明皇以後,有一度國家的財政出了問題,同外國打仗經費不夠,也曾經出賣過度牒。

  所以經論不通,就不會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