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與人之間相處,都做不到六和敬。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可以做到六和敬,他們就值得我們頂禮膜拜,可以稱作是真正的僧伽。
《維摩诘經》上告訴我們:「于六和敬,起質直心」。人怎麼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?《維摩诘經》說:「起質直心」,質是樸實,老老實實,不虛僞不作假。直,是不轉彎,不整人,不害人。質直心就是樸實、不彎曲的心。有些同學講話常挨我的罵,他說起事情來不直,轉了半天的彎,本題都沒說到,我又忙,其實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嘛!又有的人喜歡講些討好的話,有彎曲心,我一聽就知道。不需要向長上討好,因爲要討好,常常會做錯了事。什麼是質直心?你們自己的心理都檢查不出來,常在起心動念的下意識裏另有目的,這是阿賴耶識帶來的,也就是業力,自己都不知道,因爲無明嘛!假使你能找得出來,就是修行人了。「于六和敬,起質直心」,你因爲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爲,就能漸漸地生起道心。
「正行善法,起于淨命。」要如此自處,如此處于團體中,才是正行善法,這叫作正行法門。你們早晚課一開始都叫你修《華嚴經》的淨行品,淨行做到了才是淨命,生命才是清淨莊嚴。這些都是道德的完成,都是法布施、法供養,都是修法啊!你以爲要用密宗的方式傳你個咒子,教你個手印,你嗡啊嗡的念才是嗎?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,但是我一概不用,也不傳,這都是小法,大法都在這兒了!什麼才是真正的密法?告訴你也做不到,告訴你也聽不懂,就是大法。有形的密法很容易,像我們把千古不公開的密宗手印都印出來了,每個手印都是手語,就像是聾啞人使用的,我們用來和菩薩通話,但是這些是密教,而不是密法。真正的密法就在顯處,在明顯的地方,可是你不懂。手印是修法,結了手印,至少你的手被拉住,就不做壞事了,十根指頭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條大的雷達網,可以跟法界菩薩相通的。當然有些人指頭生得短,有的手印把指頭扳斷了也結不起來,這也很苦。
那什麼是正行?以大乘菩提道來講,正行是很難的。你拜佛算是正行嗎?不是。吃素算是正行嗎?不是。守戒算是正行嗎?不是。六度萬行算是正行嗎?也不是的。戒定慧算是正行嗎?都不是的。叁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嗎?都不是!沒有一樣是的!什麼才是?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悟到了本來自性清淨,無修無證,那才是正行。退回來說,什麼是正行?什麼是真正的修行?叁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才是正修行。大家不要以爲自己在修行,誰在正修行?除了十方叁世諸佛菩薩以外,沒有的。我們只不過能說是在學習正行,譬如拜佛、吃素、六度萬行、戒定慧都是修行的加行法,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。
再講善法,善法是證得菩提,起心動念無一而不善。真正的善法是淨土,內在心的淨土,外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。「正行善法,起于淨命」,因爲正行善法,我們的生命活在世界上才算是淨命。這個世界叫作五濁惡世,五濁中有一濁是命濁,所以不是淨命。能把我們的生命,還不只是這個身體而已,轉成淨命,只有靠正行善法。五濁惡世是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。
「心淨歡喜,起近賢聖。」接著上面一句,「正行善法,起于淨命」,能做到心念清淨,于心念清淨中起歡喜心,親近善知識,就是親近一切有成就的聖人、賢人。在中國的儒家文化裏,孔子是聖人;孔子的弟子叁千人,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賢人。佛法的聖賢有叁賢十聖,叁賢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做到這叁位才夠得上佛法所稱的賢人。十聖是初地到十地菩薩,十住之前有十信,那還是預備班。叁賢是修菩薩道的資糧,有了累積資本才可以開始修行。十地是正位。好了,這個裏頭一共分五十幾位,等于是五十幾層樓,我們還在門口沒進來,十信都不夠。不要才學了幾天佛就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,傲慢起來了,那是釋迦牟尼佛,不是你。
要想親近善知識有一個條件,要心淨。但你的心不淨,不是上面所說的「質直心」,是說你的心都有所夾帶。好像很多人學佛打坐,目的是爲了身體好,那你去吃藥去運動不更好嗎?動機不對,有所夾帶,認識不清,做不到心淨。怎麼樣叫淨心?就是善念不起,惡念也不生,念念清淨,念念在空,修淨與空的叁昧,引起自心歡喜。我常說你們不要成天繃緊著臉,要學中國的彌勒菩薩像,一臉笑容。有一副對子最好的,你不要只把它當文學,它就是佛法,「大肚能容,容天下難容之事」,你做得到嗎?「開口常笑,笑世間可笑之人」,我們就可笑啊!講什麼《維摩诘經》啊!道家也有兩句話值得參考:「神仙無別法,只生歡喜不生愁」,每天都是歡喜的,自然陽氣充滿。
你縱然好像是起了歡喜心,只是凡夫的歡喜心,是親近不了善知識的。在心境中有充滿法喜的歡喜心境界,才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善知識、親近聖賢。很多同學修法、拜佛修持很久,好像諸佛菩薩都沒有感應。當然不會有感應,因爲你沒有做到心淨的關系,好像電線的插頭沒插進去,接不上電。就是子女向父母親討點錢,也得說幾句好聽的,俗話說,「千穿萬穿,馬屁不穿」嘛!這雖是笑話,但是我們自己反省,一天之中能有幾分鍾幾秒鍾,對佛法起了歡喜恭敬心?沒有吧!可能在家人反而比專門修的人還恭敬一點,爲什麼?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!他忙了一天然後燒枝香,那一下是很誠心的,要發財、兒女好……叁毛本錢一枝香,再加磕一個頭。我要是菩薩就不理他,本錢花得太少了嘛!用不淨的心理來求感應是行不通的。
「不憎惡人,起調伏心。」學菩薩道的人,上要親近善知識,下要「不憎惡人,起調伏心」。對壞人也要慈悲他,憐憫他,即使這個人真正不好,也不要憎恨他。學佛不是要度一切衆生嗎?善人固然要使,惡人更要度了。好人要愛護,不好的人更值得憐憫。調,是協調,伏是降伏,使他轉成善心。你看在大叢林下,佛菩薩的蓮花座下是些什麼人在扛?當然它是表法,都是些金剛、餓鬼、死屍、毒蛇,尤其是密宗的畫像更是如此,蓮花寶座都靠它們扛的。萬一我成佛了,這可是假定這麼說的,我都不忍心讓你們這些弱不經風的善人來扛蓮花座,我就需要他們這群很勇猛很壞的來扛。你看佛像就懂了,就悟道了,因爲世界上有壞人,所以要佛來教化他們。沒有壞人,要他來成佛幹嘛?要了解這個精神,佛菩薩的寶座下面都是惡鬼扛住的,決不是善人來背的,你們善男子善女人還是回去吃飯,打坐睡覺吧!
「以出家法,起于深心。」出家是爲了證得菩提成佛,因爲出家所以能擺脫世俗很多的障礙和拖累,能夠專心一致去修法,找出自己的本心,而起深心。可是大部分人出家是偷懶法,逃避現實,當然偷懶法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,真的,不是說笑,你看有好幾個禅宗祖師都是以懶法成道的,但是你沒有那個本事學。爲什麼要出家?是爲了起深心。這個深心在佛典上經常出現,《楞嚴經》的偈子:「首楞嚴王世希有,銷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,願今得果成寶王,還度如是恒沙衆,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爲報佛恩。」出家不是讓你來偷懶的。
什麼是深心?非常值得研究。一般在家的大學者,好像歐陽竟無、熊十力師徒,我與他們是忘年之交,還有好幾位,包括王恩洋、呂秋逸等人,他們雖然是在家人,可是終身不娶,所以他們學問成就是這樣紮實。出家法不要講戒律了,用中國道家的觀念,黃石公的《素書》所講:「絕嗜禁欲、所以除累」,爲什麼要出家?也就是要離情棄欲,離開世間一切情感的困擾,抛棄世間一切的欲望,這樣就擺脫了一切拖累,可以專心一致用功。
講到出家的大師,像是太虛法師、印光法師、虛雲老和尚,我年輕時都見過的。當年我們學佛,比你們這些大專學生調皮多了,你們這「散」男子、「散」女人,是散開的散,是希望他們離開遠一點。我們當年碰到這些真修行的法師,不顧一切,敢在大街上就跪下來拜。但是當時對太虛法師,雖然他盛名傳遍世界,我們看到他卻是不理的,覺得他只是講講佛學的,沒有修持。一直到了後來,我才跟我的老師講,「先生啊!我們看錯他了,太虛法師是有修持的。」老師還把胡子一拉,「哦?真的啊?你有何所見?」
事情是這樣的,當時太虛法師坐火車回首都南京,南京火車站歡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,很多還是很有地位的人,是他的弟子。這就像當年虛雲老和尚,他威風也大了,連國府主席林森都親自拿著香,率領文武百官跪在碼頭迎師父下船。這些大法師受人尊敬擁戴,真是菩薩各有各的眷屬。話說太虛法師,乘火車一到南京,他老先生下了車尿急了,不管前面的軍民男女人等,轉過身把袍子拉開就小便,狀若無人,尿完了旁邊跟著的人就對他說:「師父,他們都來歡迎你的。」他說:「噢!好!阿彌陀佛。」我看到這一點,心想,唉喲!這位和尚不得了啊!他對這所謂的榮耀沒有動過念頭,他無所謂,管你那麼多男的女的,袍子拉開來就屙尿了。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,他可自然得很。你不要說他得什麼大定,就算是個昏沈定也不得了啊!目中無人,都空了。這是一,因此我就開始注意了,覺得過去多年對他的成見太深了。
太虛法師的左右不用小和尚,也不擺威風,他一輩子那麼多著作,全部精神都在佛經上,真是發起深心的。他旁邊只用兩個在家人,那時候叫茶房,現在叫服務生,他給人家薪水的。那麼多人來皈依他,膜拜他,都要給供養,他一輩子持戒律不摸錢的,都是由茶房捧進去了,太虛法師決不會到後面問茶房收了多少錢,用出去的也問都不問,這都是我們所見到的。
講這些故事給你們聽,不要說他的修持如何,就算不修持,他晝夜都在經典上,在佛學的學理上專修,就了不起了。所以,「以出家法,起于深心」啊!不只是你們,許多國內外的教授來了這裏,我都把他們當小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