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螞蝗叮到鹭鸶腳,你上天來我上天」。例如近代太虛法師帶領的弟子,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天,大概這裏近,飛機票便宜一點,極樂世界比較遠,不過這兩邊都要一心不亂,這也是先決條件。
現在佛要彌勒菩薩替他去探維摩居士的病,彌勒菩薩也不敢去,他說,因爲彌勒菩薩前一生在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裏,爲天王和他的眷屬,就是天兵天將們,「說不退轉地之行」,爲他們說第八地菩薩境界,就是不動地,不退轉就是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阿鞞跋致。修道到了第八不動地以上,才不會退轉,第七地之前的菩薩都還是會倒退的,就是會墮落的。到了第八地的菩薩,住胎出胎還有一點把握,要到十地以上菩薩,住胎出胎就不迷了。否則,即使是大阿羅漢,住胎出胎都有隔陰之迷。
「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彌勒!世尊授仁者記,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用何生得受記乎?過去耶?未來耶?現在耶?若過去生,過去生已滅;若未來生,未來生未至;若現在生,現在生無住。」彌勒菩薩正在兜率天說法時,維摩居士來了。對彌勒菩薩說,彌勒,據說釋迦牟尼佛當時給你授記,盡此一生大徹大悟而證道,我問你,你用哪一生得釋迦牟尼佛受記呢?
授記是佛的規矩,跪著由佛摸著頭頂,宣說你來生會生在什麼時代,什麼地區,生在什麼家庭環境。佛給彌勒授記,他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現在這一生是補處菩薩,當下一生再來到這個世界時,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衣缽,登上佛位,那時候天下太平,人的壽命爲八萬四千歲。所以彌勒佛來的時候,是世界最幸福的時候,而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,是世界最痛苦的時候。因此我也說他二位是同參道友,但是彌勒佛作功德善事比釋迦牟尼佛偷懶一點,所以比他慢一步。佛是難行能行,吃不了的苦我來吃,比較精進,所以先他一生成佛,是有這樣的一個故事。
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,你到底是用過去生,未來生,還是現在生來得佛受記呢?如果你說是過去生,過去生已經過去了;是未來生的話,未來生還沒有來;如果是現在生的話,現在生也無從把握住。因爲正如佛對一些比丘說過,所謂人生的幾個階段:生、老、滅。這裏病不算了,病就是衰老的一個過程,人感冒一次就衰老一次,胃痛一次也衰老一次,哈哈大笑一次、哭一次也衰老一次,這些都是病。生活四大威儀,實際上都是病,這個病算在老裏。喜怒哀樂起心動念皆是病,是心病。身體的苦痛是身病,都會使你衰老,最後死亡。生老病死在哪裏?注意!就在這一剎那,《莊子》講的「方生方死」也是這個道理。當人生下來就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剎那,出娘胎的那個我已經死掉了,不是長大的那個我,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個我,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個我,早就變去了。現代醫學說,一個人身上的細胞不斷老死又生出新的,新陳代謝,每十二年爲一周期,全身細胞都換了。我們自己覺得如生,其實也是如死。一切都是如夢如幻。
僧肇法師《物不遷論》說:「回也見新,交臂非故」,這是引用《莊子》裏孔子告訴顔回的道理。兩人對面擦臂而過,就這一剎那,兩人都變去了,你已經不是剛才的你,我也不是剛才的我了,一切皆在生滅變化中。所以生老只有一時,佛經所以不記時的,只有一時,沒有過去,沒有未來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未來的還沒有來,都了不可得;現在的才說現在就過去了,也了不可得。
「如佛所說,比丘!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。若以無生得受記者,無生即是正位,于正位中,亦無受記,亦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佛曾對比丘說,你的生、老、滅都在這一念、這一剎那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假如懂得這個,悟了這個就叫悟道。所以禅宗不是道理懂了,是要證到那個境界,得無生法忍,當下生而不生,滅而不滅,現在就是,哪裏去找得到?現在是什麼?現在是一念轉空,不要你去空它的,你造出來一個空,是第六意識境界。是它來空你的,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,過去不可留,未來還沒來,一來變現在,現在也不可留。所以本空,不要你去空它,本來空你的。懂了這個,可以得無生法,懂了無生法,才真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授記。
無生法是真正學佛的正位,不得無生法,你一切的修持都沒有入正位。所以菩薩在正位中,也無所謂受記,也無所謂得到了什麼大徹大悟。我們上午講藏密的方法,把佛像都壓在下面去了,這是什麼道理?是表法,破了人的法執,不但無我執,也沒有法執;有一個佛,有一個法在,你還沒有真解脫。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得了大徹大悟無上正等正覺,是沒有覺得自己是悟了的。覺得自己已經大徹大悟了,他就已經有了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因爲無我相也就無所得。
「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?」維摩居士講了這個道理,然後問彌勒菩薩:你,據說是得了釋迦牟尼佛的授記,你拿什麼來受記的啊?這個問題真是雞蛋裏挑骨頭!真莫名其妙,很簡單嘛!佛明明告訴他是下一生,卻偏要問受一生記乎?大家看文字好像很容易,你想想看容易懂嗎?不容易!我們不要說前生後世的事情,太麻煩。在座各位現在在聽經,你知道自己現在聽經的這個心,是昨天的,明天的,還是現在的?還是過去的,是將來的?想想看。在座的各位都有相當的學曆,還有到博士程度的,你這些知識程度,是當初媽媽生你下來所帶的那一點呢?還是後來加上許多?從你有記憶到現在這麼多的學問,又懂了吃素、拜佛、念咒子、結手印,現在有了這些本事的心靈,和你剛懂事時的心靈,是一個還是兩個?說說看。
佛在《楞嚴經》上爲波斯匿王講八還辨見,佛問波斯匿王幾歲了。王說:「六十二了。」佛問:「你是幾歲才看到恒河的水?」王說:「記得是二歲時,母親帶我去拜祭時看到的。」佛說:「你現在六十二歲,由小孩變成壯年,又變成老年,雖然你的外形轉變那麼大,且不管眼睛老花,但你看恒河的水,那個能看的,同二歲時能看的是不是一個?」王說:「當然是一個。」佛說:「能見之性沒有因年齡而有差別,見性是常在的。」所以,你現在能思想能記憶的心,這一念,它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的啊!要把握這個道理。
同樣的事情,不同的說法,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,你是一生受記嗎?換句話說,你受記是下一生嗎?真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嗎?過去現在未來,昨天今天明天,是人因爲物理世界晝夜的不同,自己劃分出來的。你昨天知道肚子餓了吃飯,今天也知道,明天也知道,這個能知之性沒有時間,沒有前生後世,緣起性空。
「爲從如生得受記耶?爲從如滅得受記耶?」大家現在活著覺得自己是生,實際上是假的,假有之生!是假有偶然暫時的存在,縱然活到一百歲,這一百年從宇宙的觀點來看,一彈指就過去了。我們活了幾十歲的人,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,好像就是昨天一樣。我們走路去某個遠方,向前看覺得還有很遠,等走過去了,再回頭看,非常短,對不對?人生就是這個道理,走過了幾十年,回頭一看,非常快,所以年輕人看前面,覺得前途茫茫,而老年人回頭看卻覺得很短嘛!所以我們活著,不管是前看後看,一切皆空,都是偶然暫時的存在。維摩居士這裏講「如生」、「如滅」,要特別注意,我們活著是好像活著,那個真我在哪裏?你始終沒有掌握到,那麼這一生就都是假的,不是你的。那麼死了是真死了嗎?也不是的,因爲如滅。如生也如滅,如去也如來,所以叫如來,也就是自性。如來這個翻譯很妙,也可以說來如,好像來了,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。釋迦牟尼佛好像現在不在這個世界上,走了嗎?沒有,無所去,無所不在叫如來。另外一個高明的翻譯是真如,真如並不是有個真,好像真的,也沒有假的。
「若以如生得受記者,如無有生。」維摩居士接著說,當下即是,如沒有生過。
「若以如滅得受記者,如無有滅。」如沒有死。就是大家現在坐著,我講,你聽,如生如滅,前一句話過了已經沒有了,空了。你說空了嗎?再說,還有,你還是會聽見。但是此中能聽之性不生不滅,緣起性空。要在這個地方體會,那你可以學佛了,可以參禅了。
「一切衆生皆如也」,皆如也,衆生還求什麼了生死?本來就無生無滅可言。(師敲桌面一下)咚的一下就得定,這就是如如不動,你要注意!就是這一刻,誰叫你動啊?可惜你又錯過了,還好像是,哼!也是如也!再叫你就不是了。
這就是如的道理,所以一切衆生皆如也。衆生覺得都活著,好像這宇宙中有這一段,有那麼多人經過,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朝,又到現代……好像好多人都來過這個世界,也都過去了。
「一切法亦如也」,不是你去不動不搖,不是你去求的造的如如不動,它本來是不動而如如,好像來了而沒有來,你活了二叁十年,覺得只像是昨天的事,一切諸法皆如昨夢,皆了不可得。
「衆聖賢亦如也」,觀世音菩薩、孔子、耶稣、釋迦牟尼佛一切聖賢亦如也,好像來過了,在哪裏呢?如去亦如來。
「至于彌勒亦如也。」就是彌勒你也如也,你覺得存在嗎?只像水上浮萍飄一下,在曆史宇宙中一彈指就過去了。
「若彌勒得受記者,一切衆生、亦應受記。」如果彌勒你受記了,未來成佛,我告訴你,一切衆生也應該受記,也都成佛!如果我是彌勒,就會反駁維摩居士說,「這當然如此!十方叁世佛早就給衆生授記了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嘛!」
維摩居士繼續說,「所以者何?」什麼理由?
「夫如者,不二不異。」你看他專門在「如」上面作文章。什麼叫如?不二法門,不二就是一,不異就是沒有變,沒有二樣。如來的「如」字你懂了,幾萬年的宇宙就是一時,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。你今天證得菩提了,就同過去佛未來佛一樣,等無差別,他悟的是這個,你悟的也是這個。
「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一切衆生皆亦應得。」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