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彌勒你大徹大悟了,一切衆生也應該都大徹大悟,個個是佛。
「所以者何?」什麼理由?「一切衆生,即菩提相。」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,菩提者覺悟也。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,就是道,但是道的相分,不是見分,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,都是道變出來的現象。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,但誰也沒有迷過,哪一個不悟啊!哼!可惜你彌勒不悟。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爲什麼不出家,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家,從哪裏出啊?一出一入只是衆生自己的分別而已。
「若彌勒得滅度者,一切衆生亦當滅度。」如果彌勒你將來得了涅槃,一切衆生同你一樣,也可以得涅槃。
「所以者何?諸佛知一切衆生,畢竟寂滅,即涅槃相,不複更滅。」注意噢!真正佛法在哪裏?涅槃是這個道的果,你現在正在涅槃中而不知啊!一念不生全體現,萬念皆生也全體現,現有的現量境就是這一點境。一切衆生從出生到現在,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,哪裏還要求一個涅槃滅度呢?學佛求道最後的果位是證得涅槃。
涅槃很難翻譯正確,所以不翻,普通解釋成圓寂、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,都只是片面的。譬如極樂世界,極樂、光明、清淨也都是涅槃境界。涅槃是本來清淨,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,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。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、滅度或寂滅,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,當作涅槃。死是生死,不算涅槃。人死了,自性沒有死啊!〈心經〉上說:「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,就是涅槃。
「是故,彌勒!無以此法誘諸天子,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亦無退者。」維摩居士就罵彌勒,你在這裏給天人說什麼法啊!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不可說,個個都是佛,你不要在這裏誘騙天人了,你勸他們發大乘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但是實在無心可發,一切衆生此心本是大乘心,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,哪有退掉道心的人?但是我補充一點,他這是講心性的體,至于我們這些衆生,並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,就不要吹了。發心是佛教的名詞,悟道了才真叫發心,是發明心地,不是叫你出兩個錢,那個是發的出錢心。真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,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
講到這裏,我特別要岔進來一個話題,同學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,像是禅觀、唯識,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,爲什麼《維摩诘經》說得那麼容易,大家也覺得一看就懂了?首先要注意這個問題,不然都搞錯了。《維摩诘經》所講的都是第一義,用現代話講,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點,等于是禅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。在這部經裏,佛的十大弟子,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,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,挨了罵,道理在哪裏?是見地的問題。
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,思惑是思想的結使,是障礙迷惑我們的,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,漸修而斷的。見惑有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,就是見解上、理上不透徹,不是修所能斷的,是要靠慧來斷。不是你功夫修得好,佛念了多少,打坐坐了一萬劫,只要智慧、見地不到,是沒有用的,所以見思二惑怎麼才能斷除,要搞清楚。
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,學佛也學得很誠懇,都很對,但是不能算他悟了,因爲見惑沒有斷,智慧沒有成就,就不可能證到菩提。思惑靠修所斷的,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。縱然修到四禅八定,境界之好,當然是很不簡單了,但是並未究竟超越叁界;再進一層來說,修到現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,幾乎是超出了叁界,但還非究竟,最後還要回轉來,回身向大乘再學。所以大乘的經典,像《金剛經》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《維摩诘經》《華嚴經》等等,多半的記載是偏向于見地方面的事。
見地要高是可以,但我們是根本還沒有登地,一點修持成就也沒有的凡夫,就是所謂博地的凡夫。地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樓,要想進入菩薩地,聽了這個佛法很簡單,好像都理解了,然而思惑的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結使根根,一點沒動搖,那是一點用都沒有,依舊在六道輪回打滾。甚至更慘的,有狂見而沒有真修持,見所斷的沒有到,不要談修所斷。即使你叁藏十二部都背得出,生死來的時候也抵不住!那種四大分離的痛苦,你沒有修持是毫無辦法的。我年輕的時候也自以爲都懂了,慢慢曉得嚴重就不敢狂妄了。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驗教訓你們,要求證到了,才是真懂,你思想理解到了沒用的。
《維摩诘經》是對已經有成就者在見地上的呵斥,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一點,否則也不用講這本經了。我們學佛的人,曉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難,不如走條快捷方式,好好念佛去。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,免得自己在輪回中迷了路。到極樂世界並不是成佛了,是好好去留學,在那個環境有諸佛菩薩隨時講法,也不要交學費,也無風吹雨打,多好多方便。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,否則聽了《維摩诘經》只有壞處沒有好處!學禅的人離不開《維摩诘經》,但是一兩千年來,多少學禅的人,修持不到家的,最後還是要入輪回。我特別提出這一點,要注意!現在回到《維摩诘經》原文。
「彌勒!當令此諸天子,舍于分別菩提之見。」維摩居士告訴彌勒菩薩,你教化別人應該曉得教育路線,你要教他們舍離心理意識的分別心,分別菩提之見,什麼是分別菩提?我們大家總認爲自己是凡夫,那個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,不知哪一天才能見到那個東西,好像窮人想得寶,一直苦到老,也沒看見個寶。寶在哪兒啊?寶在你自己那裏,並沒有掉,個個都有寶的。《法華經》比喻爲「貧子衣中之珠」,我們的自性菩提大道寶就在我們這件衣服裏,不是身上穿的衣服,是媽媽給我們的這個皮囊裏。妄念與菩提本來是一體之兩面,所以維摩居士說要舍于分別菩提之見,當下即是菩提。煩惱即菩提,你一念放下煩惱,煩惱就變清涼了。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不對了,這一知就是菩提。我要打你了,手舉起來了,心裏想,不對,手就放下來了,這一知就是菩提。所以菩提在「舍于分別菩提之見」
「所以者何?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,不可以心得。」這裏是關鍵之處,你打坐時閉著眼睛在那裏,禅宗祖師罵你是在鬼窟裏作活計!你感到黑洞洞的,沒有念頭,晃啊晃的,很清淨,嗯,自己大概差不多了。我看是差不多該死了!那都是分別心意識境界,都在身體裏找道。維摩居士說,「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」,不在身體上。那你說我都不管身體了,搞氣脈守竅是外道,我不是外道,那你是哪一道?內道還是食道?他又說「不可以心得」,這一下完了,在哪裏啊?維摩居士留了一手,說了一半,他說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,不可以心得。我給他補充另一半:菩提也不離身,也不離心,都不在也都在。他罵彌勒菩薩,我還要罵他呢!你爲什麼只講一半?你罵彌勒菩薩騙人,你自己也騙人,不過手段高點罷了。
下文來了,一大堆,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。
「寂滅是菩提,滅諸相故。」這話沒有錯,我們身是相,心也是相,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。我們此心不跟著外面現象走,當下就清淨,清淨就寂滅,寂滅就是菩提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」,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?你說,我狂心歇了,一心只想修佛。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,狂得還更利害,一切心都是狂心。歇是大休息,一切放下,歇就是菩提。
「不觀是菩提,離諸緣故。」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,有時氣在背上轉,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。放下就是,不觀是菩提,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。
「不行是菩提,無憶念故。」不行不是不走路,行是五蘊的那個行。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,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麼掉了?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禅邊上了?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,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。何以我們清淨不了?因爲行蘊空不了,你想空它空不了。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,那個動、勢、時間,你想空它也空不了,這些屬于行蘊。譬如你打坐時再清淨,你的血脈還在流通,心髒並沒有停下來,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。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!所以說「不行」,行蘊清淨了,才是菩提。
「斷是菩提,舍諸見故。」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,就是斷見惑思惑,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,貪嗔癡慢疑都要斷。斷惑證到真如,得道了。你看,《金剛經》的另一個名稱是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》,就是能斷,切斷了。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,一切都切斷了。談何容易啊!念念之間念念斷,斷就是放下,就是菩提。「舍諸見」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。
「離是菩提,離諸妄想故。」爲什麼講離,離什麼?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。出離什麼地方?出離叁界,是跳出塵網之心,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,還自稱在學佛,那就是自欺欺人。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,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。譬如有人出家了,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,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,雖然風景清淨,這仍然是著迷,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。
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,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。你說我什麼都不要了,就想住廟子。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,哪裏不是廟子啊?有些同學抱怨沒有地方打坐,我告訴你,廁所裏都可以打坐,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,只有一張辦公桌,寫東西在桌上,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,吃飯也在這桌上,哪裏不可以打坐?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,你站著總可以吧?非坐著才能證菩提嗎?你不能發起出離心,對世間有分別,這樣是離塵嗎?那樣是沒有跳出,就不行。一念出離,哪個地方不可以坐,不可以入定?
「障是菩提,障諸願故。」障礙就是菩提,爲什麼呢?你把一切的願、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,當下即是菩提。
「不入是菩提,無貪著故。」六根也叫作六入,人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