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情境,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,因爲于一切處不貪。
「順是菩提,順于如故。」順道而行,自然而然進去了,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。剛才講,你哪裏不能打坐、不能入定?要如如不動,一切處皆如。
「住是菩提,住法性故。」當下即是就是住,說放下就放下,一念切斷,就是菩提,自性本空,你不要去空它,它來空你。
「至是菩提,至實際故。」「至」是到,「實際」用現代語言講是本體,佛學叫實際。哪裏是本體?一念到了就是,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?就在你這裏,當下就是實際。
「不二是菩提,離意法故。」我們普通都把佛法當出世法,與世間法是兩樣,其實是一樣。不二就是一。你以爲修道才會有道,不修就沒道,那是二。道既然不生不滅,你修它也有,不修也是有的,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。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,就是不二法門,處處都是道。
「等是菩提,等虛空故。」你能懂了一切平等,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,不是你去修到虛空,虛空定本空的,所以平等。
「無爲是菩提,無生住滅故。」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爲,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,你不要去找一個「生住滅」的觀念。
「知是菩提,了衆生心行故。」我現在講話,你聽了知道了,懂了,這一知就是道,就是菩提。所謂知了,一知道就了,了了衆生的心行。我們心理的行爲,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。老子也講過,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」。能夠知人,了解別人,算是有點智慧,但是不算是明白人,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。世上明白人難找,都不自知,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。最可憐的是人人苦不自知,總覺得自己了不起。
「不會是菩提,諸入不會故。」你真什麼都不會的話,差不多也是菩提了,世人都太會了。會是會攏,諸入是六入,諸入都不會攏,像是眼睛看外界,見而不見就是不會,耳朵聽聲音,聽而不聽是不會,那就是出離了。
「不合是菩提,離煩惱習故。」「合」與「會」不同,不合是不黏著。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,那你是又會又合了。你看到人如夢如幻,不配合攏來,就是有出離感,解脫了。于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,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。你對境無心,就是不會也不合,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?
煩惱不單是痛苦,你看見一件事快活,這快活就是煩惱,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。擾亂你的叫做煩,使你困惑的叫做惱。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,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、不困惑的,衆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。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,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,很好吧?還是自找煩惱!同我一樣,看什麼書讀什麼經?不是本來清淨嗎?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,只學佛,還是煩惱!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。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,徹底離開了,就畢竟菩提。
「無處是菩提,無形色故。」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,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,這個竅那個竅。菩提道無所不在,沒有形相色相。
「假名是菩提,名字空故。」假名是菩提,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,名字是空的,不要被它困惑住。
「如化是菩提,無取舍故。」一切事物都像是電影,例如現在聽《維摩诘經》,我們自己就是演員,自己也在欣賞這部電影,再過二十分鍾這場電影也散了。一切是如夢如化,都在變化中,沒有一個實在的。你懂了就悟道了。
「無亂是菩提,常自靜故。」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淨,你以爲打坐就清淨了嗎?其實你亂得不得了,又想數息,又想結手印,又想念阿彌陀佛,你看多亂啊!真正靜了就什麼都沒有,本來空,亂也黏不住了。不散亂就是菩提,永遠在清淨中。
「善寂是菩提,性清淨故。」善于寂滅,寂滅比淨還要進一步,本來寂滅就是菩提,自性本來清淨嘛!
「無取是菩提,離攀緣故。」取就是執著,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,都想取得,都想屬于我。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,因爲取不得了。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,因爲取不得了。取是十二因緣的一個,取是最麻煩的。蘇東坡自以爲悟道了,一切無取,〈赤壁賦〉裏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,自以爲什麼都不要,你看已經取了,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。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,人生都在攀緣,離開攀緣就無所取,就是菩提。
「無異是菩提,諸法等故。」「異」就是變化,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,認爲佛堂才有佛,鬧區就沒有,山林才有道,廁所就無道。這都是心念在變異,心念一清淨就無往不是。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,一切法平等故。
「無比是菩提,無可喻故。」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,比量境界都不是,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。
「微妙是菩提,諸法難知故。」最後,總而言之,道微妙到不可思議,當下即是。你只有證到菩提,才可以徹底了解,一通百通,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。
你看這一大段,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,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,這還沒說完呢!他算客氣了,要是佛來說的話,還要說下去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個不停,說得你暈頭轉向,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。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麼多,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:「無往而不是菩提,無處而不是菩提」,菩提大道當下即是,是也不是,不是也是。這個菩提你到哪裏去找啊?
「世尊!維摩诘說是法時,二百天子,得無生法忍,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彌勒菩薩報告到這裏,告訴佛說,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,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,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。
彌勒菩薩這一段,爲什麼講菩提講了這麼多?因爲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同學,佛因爲比彌勒菩薩精進,所以先成了佛。佛給彌勒菩薩授記,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成佛。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?當然他悟了。但是他最後一點尾巴脫不掉,在哪裏?就是沒證得菩提,當下成佛。什麼是菩提?現在告訴大家,哪裏不是菩提?一切都是菩提,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,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。所以《維摩诘經》可以研究,也可以不研究。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,以爲道理懂了就對了,我再告訴大家一次,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。
光嚴童子─何處是道場
「佛告光嚴童子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光嚴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,所以者何?」現在輪到光嚴童子這位菩薩登場,所謂童子不見得是小孩,菩薩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,都稱童子,表示無漏。開場白也是一樣,光嚴童子推辭了去探病的任務,他有什麼理由呢?
「憶念我昔,出毗耶離大城,時維摩诘方入城,我即爲作禮而問言:居士從何所來?答我言:吾從道場來。我問:道場者何所是?答曰: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。」他說,「憶念我昔,出毗耶離大城,時維摩诘方入城」。這句話有個重點,毗耶離大城是維摩居士居住的地方,據佛經記載是一個社會安定,經濟繁榮的地區,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,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,維摩居士在當地的地位,有點像是現代說的主席。光嚴童子同我們一樣,喜歡到處趕道場,他正要出毗耶離大城,大概是覺得城裏太鬧,要找個清淨的道場。那時,維摩居士剛好要進城,他二人一個要離開鬧熱找清淨,一個正要進來鬧熱的地方。
光嚴童子就向維摩居士頂禮,問:「居士從何所來?」我們以前講過,能稱呼居士是不容易的,要有財、德行的在家菩薩才夠得上。維摩居士回答:「吾從道場來」,他曉得光嚴童子要去找道場。光嚴童子就問:「道場者何所是?」怎麼才夠稱得上是道場?「答曰: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。」維摩居士開口就一棒打過來,你還想去哪裏找道場啊?就在你心中啊!哪有清淨煩惱之分!都是你的自心在搗鬼。與直心相對的是我們都有的谄曲心,喜歡轉彎的心。譬如我們與人講話前先笑一下再講,這個心態動作就是谄曲,谄媚,怕人不喜歡聽,先給人一個笑臉,很自然地做出來,是衆生的習氣。當然不是說笑是不對的,是舉例子。直心是很難的,也不是說要罵人就罵,要打人就打。所謂直心者是無心,無心無念不加任何意識就是道場。換句話說,直接由心王起用,不加意識的分別就是道場,心裏沒有虛僞。
「發行是道場,能辦事故。」發行是讓心修一切善行,當我們第一念想做件好事,心動了構成行爲就是發行。發行是道場,直發起心,行一切善,就是道場,因爲能辦事的緣故。不要學了佛就萬事放下不管,離開家庭社會,找個廟子清淨地方修行,那已經沒有慈悲心了。學佛要度一切衆生,你的家人不是衆生嗎?你度得了嗎?自己家人都度不了,你還要度誰啊?我常說,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,這類的情況太多了。什麼是真發心善行?能辦事,自己能爲衆生盡心做事。
「深心是道場,增益功德故。」深心非常難,前面已經講過深心,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《楞嚴經》中阿難作的偈子: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爲報佛恩。」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膚淺,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。譬如大家覺得唯識就很難懂,它是把心的作用、心的體相,作深刻的分析。心在哪裏?心髒不是心,頭腦也不是心,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,這個心王不可知,禅宗講明心見性,你就見不到。真明白了深心,這就是道場,因爲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,增益功德。大家不要以爲捐了錢是作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,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來作,很難啊!有時幫助一個人,以爲是善事,結果是壞事;有時不幫助一個人,看起來是壞事,反而是善事。這個處理就要靠深心,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。道場不是有形的,不是只有廟子是道場。
「菩提心是道場,無錯謬故。」學佛發心是發菩提心,菩提就是覺悟,能夠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菩提心也是大悲心,愛一切人。所以菩提心以大悲爲根本,以見道爲菩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