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提,是悲智雙運,是大悲心與大智慧的成就。真正發了菩提心才沒有錯誤的觀念。
「布施是道場,不望報故。」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,爲什麼布施不求福報呢?布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,我們可以很慷慨的布施,過後碰到利害關系時又會後悔的。布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,心中沒這個事了,不期望什麼回報。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:自己不是壞人,做了很多好事,爲什麼結果卻有這樣遭遇?我們有沒有檢查自己的心理,是不是會這樣?例如你對某人好,這是布施,如果你又認爲某人應該也對你好,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。菩薩發心布施是不求回報的,我對你好,你對我好不好是你的事,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。
「持戒是道場,得願具故。」學佛的人由叁皈依開始,五戒、八關齋戒到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這戒行修持是硬性規定的,是由外面打進內心,由外形的管理改變自己的內心。智慧不一定要依賴戒行而發,那是由內心的發動打到外面來。真正智慧成就的人,持戒一定很嚴肅的。小乘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成就,是爲了修持得到羅漢的不漏果。我們講禅規也提到,外形的不漏是內心不漏的開始。大乘的持戒,是爲了達到十波羅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)的圓滿成佛,悲智雙運,悲不入涅槃,智不住叁有(叁界)。這是佛法的究竟,本來地無涅槃可入,涅槃就在自心中。
「忍辱是道場,于諸衆生心無礙故。」我經常講一句話,什麼都可以受,只有氣不受,不受人家的氣。你們什麼都可以學我,這一句不要學,學了就變毒藥。不受氣這句話,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,事實上並沒有人拿氣給我受。大家學佛好像越學氣越大,都用聖賢菩薩的標准看人,這個也不是,那個也不是,卻不去反省自己。因爲不反省,忍辱也沒有作。忍辱不是硬忍,大忍辱就是大慈悲,不須要忍,所以忍辱的辱並不一定是別人侮辱你。我們人生遭遇環境的痛苦,一切的不如意,都屬于辱,都是忍辱的範圍,真學佛就會無所謂,該如何處理就如何。真做到這樣大乘的忍辱,就不會覺得受辱,也就是道場。心裏對于一切衆生都沒有罣礙,看你和我是一樣的,看仇人如親人一樣,這樣自然就不會煩惱了。換句話說,要怎麼去修大乘的忍辱呢?就是「于諸衆生心無礙,是名忍辱是道場」,這也是一副很好的對聯。
「精進是道場,不懈怠故。」學大乘道的人于法隨時精進,精進是勇猛的用功,懈怠是原諒自己的偷懶。真精進的人是不會懈怠的。
「禅定是道場,心調柔故。」禅定的修法始終離不開四個字:心一境性,也就是系心一緣。但是大乘菩薩道的禅定,用不著系心一緣。系心一緣是爲了調伏我們剛強的第六意識心念,你叫自己不要想了,它不聽你的,你叫自己不發脾氣也辦不到。有禅定修養的人,可以把剛強的心念慢慢調柔,然後再使它空掉,所以禅定是道場。
「智慧是道場,現見諸法故。」這個智慧就是般若。這一段都在說六度,簡單一句話就是:六度是道場。可是他把六度分開講。真智慧,明道了,就是道場,當下就了解,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是道。
「慈是道場,等衆生故。悲是道場,忍疲苦故。」慈和悲是兩種不同的心態。慈就是愛,看一切衆生平等,看別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。真做到這一點,就是慈,也就是道場。如果說,我看一切衆生平等,已經不平等了,因爲你有個「我」在了。悲不是悲哀、流眼淚,是憐恤一切衆生,因此犧牲自己,爲了有利于衆生,爲了救度衆生,能忍受各種疲勞苦難,這是大悲心,不是坐在那裏哭。
「喜是道場,悅樂法故。舍是道場,憎愛斷故。」世間的歡喜不是喜,因爲沒有真正的歡喜。真正的歡喜是得到法樂,真達到那個境界,就是道場。舍與布施不同。布施分叁種,外布施是金錢財物的布施;內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,奉獻出來;無畏布施是給一切人力量,精神的幫助和支持。舍是放下,是能切斷一切心念,所以舍是道場。外布施的舍,放掉財物,沒有什麼了不起,能夠把心理上所憎愛的切斷放掉,才了不起。憎是討厭的意思,不是瞋;憎的相反就是愛,就是喜歡。你們年輕同學讀過蘇曼殊,事實上他並不真是和尚,是弄了個假度牒玩的,他有首詩:
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
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憎
他用的就是這個憎。
「神通是道場,成就六通故。」大乘的神通不是什麼眼睛看到鬼這一套,真大智慧是大神通,神而通之。因爲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(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)。我們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,爲什麼不能知道天上天下、過去未來一切事?因爲我們不通,阻礙了。是被什麼阻礙了?是我們心理上的結使:貪瞋癡慢疑等等。把這些壞的心態洗刷幹淨,就打通了。六通很容易的,並不難。我們年輕讀書沒有人會問你念畢業沒有,而是問你讀通了沒有。以前我們作文章,老師用紅筆批兩個字「不通」,就丟回來。智慧沒有開嘛!拿支筆會寫,但是道理不對。如果能有長輩贊你書讀通了,那就已經了不起了,這是通的道理。你們不要迷信神通,我們本來是通的,因爲沒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。
「解脫是道場,能背舍故。」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,第一步是學到解脫,把煩惱痛苦的包袱解掉,就像是把衣服的鈕扣解開脫掉,就舒服了。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,太平天國的石達開,最後兵敗逃入四川,上了峨嵋山頂,說了句話留在日記裏:人生到此解脫爲難,只有放聲大哭。這是時代英雄的心境,地位到了某個階段,作了領袖是很痛苦的,想放下,放不下,這個經驗你們年輕人是不能想象的。
前幾年有位工商業的巨子,逢到生意不好的時候,我說你可以結束嗎?他說結束不了,我說對。他知道如果把工廠關了,所有員工連家屬幾萬人的生活就會有問題,想想只有扛下去了。我說這就是大菩薩心境,你好好做下去。所以不要以爲當頭子好,當頭子也很痛苦,解脫爲難啊!
學佛的目的,第一步是求解脫,學道家的第一步是學《莊子》的逍遙,但是我看了許多學佛學道的,往往是既不解脫又不逍遙,人生本來已經有很多條繩子綁得你解脫不了,因爲學佛又加上些繩子,真是越學越可憐。所以解脫是道場,能背舍故。背是違背,背舍是指八種背舍(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,內無色相觀外色解脫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、空無邊處解脫、識無邊處解脫、無所有處解脫、非想非非想處解脫、滅受想身作證具足住),名詞就不解釋了。
「方便是道場,教化衆生故。」要宏法教化衆生很難啊!每個人根性不同,要懂一切方法,要懂得大菩薩的方便,才能教化衆生。
「四攝是道場,攝衆生故。」四攝法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學大乘菩薩道只有犧牲自己,布施出去不要求回報。愛語第一是要關懷別人,要跟人家講話,不是不講話。第二是所講的話要別人聽得進。利行是所作所爲都是利于人家的,不是利于我的。同事更難,爲了要教化人家,即使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只好去做,慢慢把他哄上路,所以跟他同事,他喜歡做的事你陪著他做。四攝法是菩薩的道場,由此才能包容衆生。
「多聞是道場,如聞行故。」多求學、多聽、多研究就是多聞。有人聽經一耳進一耳出,自己覺得已經懂了,但是不能如聞行,聽到的道理,不能變成自己內在的心性行爲。
「伏心是道場,正觀諸法故。」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們的妄想狂心,伏心就是《金剛經》的第一段,須菩提問佛要怎麼樣降伏其心,就是降伏妄想心念、煩惱。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場。把妄心分別心真降伏了,智慧就開發了,若一切佛法得正觀,不會得邪見。
「叁十七品是道場,舍有爲法故。」佛學的重點就是叁十七個菩提道品,是大小乘的基礎,我們同學一定要搞清楚,剛開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數字記清楚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我反複講過很多次了,名數都記不得是很嚴重的。
叁十七菩提道品,基本是建立在四念處上,這是修行的第一步,一切禅定都從這裏來,我們都講過了。這叁十七菩提道品,仍然是屬于有爲法,但是佛法是講無爲,講空,《金剛經》上佛說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你怎麼空,怎麼達到無爲呢?古來要數明朝的栯堂禅師講得最徹底了,他有句詩:「有爲須極到無爲」,意思是說,把有爲法修到家了,自然達到無爲法空的境界。所以大家不要自認爲是修大乘法,修空的,小善小事都不爲,那就錯了。
「四谛是道場,不诳世間故。」四谛是苦集滅道,是學佛的第一步。世間皆苦,是苦谛;衆生以苦爲樂,抓住痛苦當快樂,是集谛;要解決痛苦,滅盡苦、集就得道了,是滅谛和道谛。人類,甚至說一切生命,有個共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,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樂,事實上叁界衆生都是以苦爲樂,把輕微的痛苦當成最高的享受,這就是所謂衆生的顛倒。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,其實按摩是輕輕打你,打重了你就痛苦了。所以說世間一切皆苦,沒有錯,沒有說謊,懂得如此,才真正解脫得道,離開一切苦得究竟樂,這是佛法的真義。
「緣起是道場,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。」如果抽出《維摩诘經》這一句話來考試,同學們要吃苦頭了。大家都會念《心經》,對不對?其中有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」,同這句話一樣,包括了十二因緣。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?高級班的同學應該一問就答得出來。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,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,那才是莫名其妙。
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緣,我們再把它寫出來: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。現在黑板上寫成橫的一條,其實應該寫成圓圈,以無明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