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作起點,這是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管叁世,前生、現在、來生。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裏?都記不得了。現在把過去切開,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,生不知從哪裏來,死了會去到哪裏,有沒有把握?也不知道,統統是無明,就是莫名其妙,就是混蛋,就是胡塗。不要說生死哪裏來去了,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麼,你有把握沒有?絕對沒有把握!那個念頭怎麼來怎麼去都不知道,所以叫作無明,這是道理上的無明,什麼都不知道,沒有光明,沒有智慧,一團黑暗。
一切衆生是怎麼來投胎的?就是行,行就是動,念頭一動就來了。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,莫名其妙,不知道怎麼樣動的。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緣,是得菩提了。貪瞋癡慢疑,一切大煩惱、小煩惱、隨煩惱,統統是一念無明。有念,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。佛經說:「一念瞋心起,八萬障門開。」人發了脾氣,起瞋心,就有障礙了。又說:「瞋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。」怨天怨地,憤世嫉俗,對任何人都不滿,對環境也不滿,種種埋怨都是瞋念。有很多人學佛,佛經讀得很熟,佛學也講得很好,文章也寫得很好,樣樣都會,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,結果是在那裏自欺欺人。貪瞋癡當中,瞋是最大的無明。
小說《濟公傳》中寫到,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,半夜裏起來就大叫,「唉喲!不得了!無明發啰!」把大家都吵醒了,衆和尚要追打他,他就跑,結果回頭一看,廟子失火燒光了。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家,火要來了,又不好明講。
火就是瞋心,瞋心就是無明。無明緣行,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。你們打坐念佛爲什麼雜念妄想去不掉?現在應該知道了吧!我已經講明了嘛!因爲行陰沒有停止啊!它永遠都在動,沒有辦法,等于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沒有停止。我們不能得定,不能專一,就因爲行陰的力量大得很。
無明緣行,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,它動性不停。行緣識,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,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,因爲行陰動了,緣就是連鎖的關系,一個抓住一個,一個抓住一個。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,叁緣和合入胎了。識緣名色,一般人稱名色就是胎兒,因爲四大就是色,變成了有形的肉體。名色緣六入,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,有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六入,有了生命。六入緣觸,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。觸是身根來的,有了身體就有感受,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,是觸。觸緣受,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?觸是講起作用,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,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,到心裏頭去了,身心兩個發生關系,那是受。
感與受不同,那能夠感的是觸,受是連到心理。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理,也就是生理上叫觸,可以說是醫學上講神經的反應。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麻痹,神經反應我們感覺不到,但那沒有麻痹的神經還活著的,觸法還在,只是你心裏可沒有受了,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,否則會覺得差不多。因爲受,好受的就愛,受緣愛,愛得要死就要抓住。愛緣取,我要這個茶杯、這個手表,要抓。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,求不得苦嘛!人生有八苦。你越想求它,它越厲害,同物理一樣,向心力有多強,離心力就有多強。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,它偏跑來了。
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,你不要的它偏來,你不願意見的人,一轉彎就碰見,跑到廁所裏還碰見哩!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,電話不接,是不是?人生就是這樣。
取緣有,因爲抓住有,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于你的,這就是有。其實沒有真的有,一定會散去的。所謂「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終別離,有命鹹歸死」。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。東西啊!錢啊!累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,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累積,兒女也是別人啊!天下無不散的筵席。只要有生命,總有一天會死亡的,所以有是抓不住的。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死了呢?一念無明,無明緣行,又來投胎了,這叫十二因緣,是圓圈。
所以要想修行得道,就要斷無明,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,斷惑就證真,證到真如就得道了。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,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。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《心經》說的: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」,你以爲切斷就得道了嗎?錯了,那是小乘偶然的,等于「抽刀斷水水更流」,是假的空。大乘菩薩畢竟空,不須要斷去無明。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,大乘菩薩沒有講斷,非斷非常。無明沒有斷,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,轉識成智。因爲無明本身是空的,它不停留的,用不著斷它。所以說: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」,所謂盡就是斷,不須要斷就空了。《心經》這一段一路無到底,「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……」就是菩薩境界。
維摩居士這裏也講:「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」。你這才會曉得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。一念無明怎麼樣緣起而來?它自性本空,不要你去空它的,本來不存在。所以「緣起是道場」,十二因緣同無明,乃至最後老死皆無盡,不須要你去斷它,是它來空你。
「諸煩惱是道場,知如實故。」小乘的修法是要斷一切煩惱,斷惑證真。維摩居士說煩惱本身就是道場,因爲煩惱本空嘛!煩惱是心態的相狀,你不被現象所迷住,那個心態是本來清淨,本來是實相,你知道如實。所以「煩惱即菩提」這句話,也在《維摩诘經》裏。
「衆生是道場,知無我故。」他說,不用離開一切衆生,衆生主要指人類社會。你要跳出紅塵,離開這個社會,你想躲到哪裏去?你說自己什麼都不要了,只要青山綠水,自以爲很解脫,但是都被這些顔色困住了,是更紅的紅塵。衆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場,用不著逃避。如果沒有衆生,也不須要成佛了。既然沒有衆生,自然不須要度衆生了,何必成什麼佛呢?有人感歎這個世界太亂,我說就因爲世界亂你才有事可做,世界不亂你還有屁用?因爲有衆生所以才要成佛度衆生嘛!沒有衆生你成佛幹什麼?沒有對象了嘛!
「一切法是道場,如諸法空故。」一切法包括了魔法、外道法。如果魔法、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內,邏輯上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。善法、惡法、有爲法、無爲法……無法而不在內,才叫一切法,而一切法皆是道場,因爲一切法自性本空。
「降魔是道場,不傾動故。」學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,講有魔啊!有鬼啊!什麼道高一尺魔高丈,說得像真的一樣。實際上魔在哪裏?魔都在你心中,是自己搗鬼。所以說起心動念就叫做天魔,如你硬壓下念頭,不起心動念就是陰魔。或起不起,有時有念有時又好像無念,就是煩惱魔。什麼是或起不起?就是「剪不斷,理還亂,是離愁,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」。清代有個文人蔣坦,有天聽見雨打芭蕉,心緒淒迷,就在花園的芭蕉葉上寫了一個句子:「是誰多事種芭蕉?早也潇潇,晚也潇潇。」有位小姐看到了,就接著寫:「是君心緒太無聊,種了芭蕉,又怨芭蕉。」其實,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,都是種了芭蕉,又怨芭蕉,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。
《西遊記》中描寫孫悟空頭上被觀世音數了個金箍,最怕唐僧念緊箍咒,一念咒孫悟空就頭痛,只好聽話了。最後到了西天,唐僧也取了經了,孫悟空一想,頭上的金箍還沒取下,就跑去找如來佛,請佛幫他取下來。佛就笑了,問他:「猴子,是誰給你戴上這個金箍啊?」孫悟空答:「是觀世音啊!」佛要他摸摸自己的頭上是否有個金箍,孫悟空一摸,真的,本來就沒有戴上。這就是「種了芭蕉,又怨芭蕉」。孫悟空因此大悟,猴子就成佛了。人生這個頭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,每個人沒事還要想個辦法,找個圈圈戴到頭上,戴上之後,頭痛極了,好煩惱啊!然後想盡辦法把這圈圈脫掉,還告訴人自己本事多大,能脫下這個圈圈。脫掉了不到叁天,頭不痛了,人就不舒服了,又來一個圈圈把頭套上去。
講回到降魔,哪裏是魔?你以爲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嗎?那些魔都不可怕,就算那個魔要吃你,你給它吃下肚,兩手一摳,不就摳了個窟窿出來了嗎?孫悟空最慣用這個辦法的,被吃下去,一捅就出來了。被鬼弄死了也好嘛!死了找他變鬼跟他打一架。這沒什麼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,煩惱魔。唉!種了芭蕉,又怨芭蕉。這個很難辦。所以維摩居士說「降魔是道場」,什麼是真降魔?就是不動念,「不傾動故」。你不去種芭蕉,當然就不怨芭蕉了嘛!
「叁界是道場,無所趣故。」跳出叁界,你去哪一界啊?是第四界、第五界,還是第六界?智不住叁界,悲不入涅槃。已經跳出來的人自由自在,來去自由。
「師子吼是道場,無所畏故。」諸佛菩薩說法如獅子之吼,獅子爲百獸之王,獅子一吼,百獸都爲之頭痛腦裂,所以常比喻諸佛菩薩的說法是獅子之吼,就是這個道理。也就是說,諸佛菩薩說法說真理講正道都沒有恐懼。
「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,無諸過故。」佛有十力,四無畏,十八種不共法,都是道場,這些名詞前面已經講過了。
「叁明是道場,無余礙故。」成佛得到叁明六通,六通前面講過了,叁明是漏盡明、天眼明、宿命明。明比通還厲害,通不過是打通了,像陰溝一樣通了;明像太陽出來,無所不照。叁明是道場,沒有殘余的障礙。
「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,成就一切智故。」這就統統告訴了我們,什麼叫真正的學佛。道場不在山上也不在廟子,就在你心中。講了那麼多,你隨便從哪一點悟道都真是道場了。「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」,根本大徹大悟就是道場,到了這個境界,一切大智慧成就,成佛了。
維摩居士對光嚴童子一路棒子打下來,都打光了,掃光了一切。他接著說:
「如是,善男子!菩薩若應諸波羅蜜,教化衆生,諸有所作,舉足下足,當知皆從道場來,住于佛法矣。」他說,你應該悟到這些道理,懂了「如是」,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講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