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拜有十幾堂課,老命不能這樣拚啦!完了以後你還要看書、做事,每天能睡上幾個鍾頭呢?怎麼得了!我說,放心吧!我的業報還沒完,死不了的。前天晚上我還告訴一位同學,我看東西處理事情是享受,你不要擔心了,去睡吧!你要做到研究學問、研究佛法是一種快樂,那麼你算是得其中叁昧了。你們看書讀經記不住,看不懂,好苦啊!我看大家是:學而時習之,不亦苦乎?有朋自遠方來,如果家裏沒錢買菜招待,不亦慘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要這樣我甯可作小人。

  「樂供養衆。」大家要反省,這就是戒律,你們供養衆做到了嗎?你處在團體中,滿臉的怨氣,滿口的怨言,一肚子的怨恨,這就沒有守樂供養衆的戒律。據我所知,這裏有一位同學答應爲大家講《莊子》,講了之後大家頗有怨言,認爲這位同學好高骛遠,好爲人師。你們沒弄懂《莊子》,人家幫你們弄懂,是好事,是法供養,你們竟然這麼小器。這個就要罵你們!這是犯了沒有樂供養衆。

  假如別人也有過錯的話,應該勸導,或者觀過而知非,自己反省不要犯這個過錯。因爲別人犯過,就吱吱喳喳的,這是犯了口業。因爲講樂供養衆,觸動我對這件事的感想,才告訴你們。你們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,不是學佛人的心理。自古文人相輕,千古以來文人都看不起別人。老話說,文章是自己的好,太太是別人的好,這是中國人的通病。人的心理都如此,不只是知識分子,你看佛教界裏也是,批評這個法師那個居士不對,甚至罵人。佛教怎麼會興起來?都不團結。所以你們問我,某某人這麼講的,對不對?我從不答複。你不提人名,說有件事這麼說對不對,我或許會答複你。

  文人千古相輕,我說,宗教是千古相仇。不管信的什麼教,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!比文人還厲害。越是信教的,那個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。佛說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結果宗教團體的人我是非特別多,我聽了就煩。那麼江湖呢?江湖是千古相忌。文人千古相輕,宗教千古相仇,江湖千古相嫉,這幾句把世故人情都說完了。

  你們在這裏號稱修行,是不是真修行?考考自己。一個學佛的胸襟氣派一定要大,能夠包羅萬象,對的就對,不對就不對,這種小事有什麼了不起。話說回來,同學們固然不對,作者聽了這些閑言閑語心中煩惱,也太沒有程度了。叫你們讀的《昔時賢文》,其中有一句我七八歲時就背了:「誰人背後無人說,哪個人前不說人。」哪個人背後沒有人批評啊?兩個人碰到了,不講別人的事,講什麼啊?這就是人。老夫妻倆在房中講媳婦怎樣、兒子怎樣,也是在講人。所以把人世間這些東西看通了,聽了那些話都是狗屁不如,這樣你就胸襟大了。

  我以前作過領導的,部下在我面前,我講什麼,「是」都喊得很大聲,背著我可就有花樣了。任何人對你喊萬歲,將來叛變的就是他。越恭維得厲害,越靠不住。我經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說,絕對喊服從的人問題最大。有些翹頭翹腦的,你吩咐他就這麼辦,他不同意,真是討厭,可是他有他的理由,而且是對的。這時候你坐在上面的人,意志就要像刀一樣,把自己這個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來。桌一拍,好!就照你的辦!這樣才可以作上面的人,很痛苦啊!

  本來上佛法課不跟你們講這些的,這些課不是跟你們上的,把你們教會了也沒有用。這些是給真要爲人上者,或者將來能當師父的時候就有用了,作師父也要包容徒弟啊!不要說徒弟了,你的兒女也是有自己意見的,都是乖的嗎?兒女、學生、徒弟都一樣,只好包容,該罵的罵兩句,好的要獎勵,過後呢?講句不好聽的,管他媽的!反正我要死的。你曉得自己總要死的不就好了嘛!沒得氣了嘛!你不要以爲我這不是佛法,這就是咒,即說咒曰:管他媽的!就好了。是無上咒、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這不是笑話,你真學了這一法就行了。

  「樂離五欲。」大家學佛能真的樂離五欲嗎?離不開吧?我有個最新型的彩色電視機,大概這兩叁年沒有看過兩次。過去我天天看電視,不是爲了看電視,而是學生作了某某電視臺的總經理,他要我幫他看演對了沒有。現在根本沒有時間看,而我看你們有時候看得兩個眼睛比入定還厲害。那喜歡聽音樂的,也沒有離開五欲。這個時候要考驗自己能不能樂離五欲。其實,你們在看電視,我撞見了也不出聲,就悄悄地來,悄悄地走。你們將來作人父母、作人婆婆的要懂這個,唉呀!小孩子們有時要讓他玩一下嘛!不要管得太嚴了。你們喜歡看就讓你看,萬一發現了,唉喲老師啊!請坐啊……那不是味道,不給他知道,他也省力氣,我也沒煩惱,溜開了就好了,這也是爲人上者要學的地方。叫你們絕對離五欲,那是煩惱的事情,要自己修到離開了五欲,然後覺得是快樂境界時,你就夠得上修行了。所以要注意第一個字,是「樂」離五欲。

  「樂觀五陰如怨賊。」五陰是色受想行識,若這個身體像冤家一樣,不迷戀它,把它放下。你們在理論上可以看這個身體像冤家,在情感上可親得很,這個身體你能空得了嗎?空不了的。衆生享受的都是屬于五欲之樂,佛享受的是清淨涅槃之樂,但是如果貪圖清淨,被享受困住了,一樣是魔境。要搞清楚這個道理,才能明白維摩居士爲魔女說法的道理。

  什麼叫魔女?貪圖享受之樂。什麼叫魔境?貪圖享受之樂,凡有所著,所執著、所貪著的,統統是魔。了解這個道理,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義。魔女悟到了這個道理,能轉過來,煩惱即是菩提,那就不叫作魔女了,成了空行天女,也是密法所稱的空行母,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。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,同留形住世,身體永久存在,隨時來去。但是這可不是隨便能修的,如果自己沒有程度,算不准修來的是妖魔鬼怪,不是真正的空行母。

  「樂觀四大如毒蛇。」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的。這四大如毒蛇一樣在咬我們,在吞噬我們的生命。生命的本身不是這個肉體,我們每天,爲了這個身體忙碌、爲了身體而消耗精神: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時間,叁頓吃飯,大小便,穿衣脫衣,睡覺等事,都不是爲了生命所需要,是身體所需要。這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的,中國俗語說學佛的人四大皆空,就是看這身體不是我,我現在只是有幾十年的使用權,而沒有所有權。我不可能擁有身體的,它隨時變去。雖然是暫時使用,這四大的身體還是很麻煩。等于聰明的人不肯買房子,甯肯用租的,因爲買了房子麻煩多。我們智慧不能成就,菩提不能證得,都是被四大所困擾。各位每天晝夜二十四小時中,大部分是被身體困擾,不是不舒服了,就是餓了冷了,或者是身體的變化,荷爾蒙分泌失調引起情緒好壞,所以要觀四大如毒蛇。

  可是誰能做到「樂」觀四大如毒蛇?事實擺在這裏,這邊的同學都學過白骨觀,十個人中能觀得起來的有半個吧!真觀得起來一個都沒有。你光觀得起來有個白骨的影子不算,能定得住的十個人中有零個。講學識、理論都吹得蠻好,功夫統統沒有做到。白骨觀就是觀四大如毒蛇,凡是修大小乘佛法,這個修持的方法是基本的。假如有人觀白骨,你問他樂不樂,很苦的啊!在那兒東搞一下,西搞一下,腿又發麻,修久了營養又不夠。佛也說修白骨觀要注重營養,釋迦牟尼佛這話,絕對是修持經驗來的。

  若四大能夠觀空,再進一步,進入妙樂境界,那才是觀四大如空而得定。得定的人在定中是樂,是享受。爲什麼人肯入定?定是一個絕大的享受。不過,如果大乘菩薩「耽著禅悅」,貪著禅定的境界是犯菩薩戒的,因爲他不能起而行之,不能行六度萬行的布施法門。話雖這麼說,你們年輕同學沒得到禅定,腿也熬不住,就不要拿這句話來講,自稱走大乘路子,不耽著禅悅,看不起這小乘法門。哼!不要自欺了。先要能夠修到禅定,才發大心而舍棄禅悅,那才可以談菩薩戒,否則不能談的。

  所以說觀四大如毒蛇,然後達到四大皆空,在這個境界得妙樂,得享受。據我所知,在座有些年紀大的同學,有的已有二十年以上的修持經驗,你聽了這個話不要以爲自己已經做到了,因爲你坐起來非常舒服。其實你還是在四大中,你感覺到的是身體受陰的快感,你正在被四大毒蛇吞沒而不自知,不要自以爲是。要四大完全觀到空,沒有身體存在,沒有受陰的感受了,然後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樂,這才是觀四大空以後的妙樂。維摩居士告訴這些魔女,你們所貪圖的身體上、心理上的快感,都非究竟。要得到究竟的享受與快樂,必須能樂觀四大如毒蛇。

  「樂觀內入如空聚。」什麼叫內入?我們身體外面有六根,大概我們所了解的,只有五根,有一根也在身體上,不過在身體表層以內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根很清楚,意根你就看不見了。有人說意根所在,是從心髒連到腦的部分,他們不知《成唯識論》說「第六意識不住身,又偏寄身中」。我們一接觸到外界的東西,內在就會有反應,所以叫做內入,這就是六入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法就是思惟。六入進入到身體內部,便産生了思想、情緒各種的變化。我們閉上眼睛,好像自己內部有個東西,在想,在作用,就把這個東西守得牢牢的,一般打坐都是在這裏搞。其實你覺得很清淨、很空,那是外法塵進入內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。

  所以我們覺得內在有個思想,來來往往,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塵的影像,就是所謂六入進到內部來。但是一般人沒有觀察到,現在維摩居士提出來,教他們觀,所謂止觀,你要觀察清楚,一切六入進入內部,你以爲內部有個東西能夠思想,維摩居士告訴你,如空聚,假的。看起來有個東西住在裏面,好像有個生命的東西,實際上是空洞的。所有的感受,一切的聲光變化,到內部來,一下就過去了。假使我們死了,六入不能內聚,就是人體的死亡,我們活著時是六入內聚。但是這個六入內聚有沒有個東西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