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弟子品第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此?我言:居士!世尊身小有疾,當用牛乳,故來至此。維摩诘言:止!止!阿難!莫作是語。如來身者,金剛之體,諸惡已斷,衆善普會,當有何疾?當有何惱?默往!阿難!勿謗如來,莫使異人,聞此麤言,無令大威德諸天,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,得聞斯語。阿難!轉輪聖王以少福故,尚得無病,豈況如來無量福會,普勝者哉?行矣!阿難!勿使我等受斯恥也。外道梵志若聞此語,當作是念,何名爲師?自疾不能救,而能救諸疾人?可密速去,勿使人聞。當知,阿難!諸如來身,即是法身,非思欲身。佛爲世尊,過于叁界;佛身無漏,諸漏已盡。佛身無爲,不墮諸數。如此之身,當有何疾?時我,世尊!實懷慚愧,得無近佛而謬聽耶?即聞空中聲曰:阿難!如居士言,但爲佛出五濁惡世,現行斯法,度脫衆生。行矣!阿難!取乳勿慚。世尊!維摩诘智慧辯才爲若此也,是故不任詣彼問疾。

  如是五百大弟子,各各向佛說其本緣,稱述維摩诘所言,皆曰不任詣彼問疾。

  「爾時長者維摩诘,自念寢疾于床,世尊大慈,甯不垂愍。」維摩居士在病中,心生一念,爲何慈悲的釋迦牟尼佛沒有念到我?

  舍利弗不敢探病

  「佛知其意,即告舍利弗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」佛感應到維摩居士的念頭,也知道他的真正意圖不在要佛去慰問。于是,佛就點名他的出家大弟子舍利弗做代表去探病。舍利弗就是舍利子,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,他講的《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》,就是講修持的道理。

  「舍利弗自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所以者何?憶念我昔,曾于林中,宴坐樹下。」舍利弗回答說自己沒資格,不敢去問他的病。爲什麼不去?因爲舍利弗從前有一次,在樹林中打坐,被維摩居士教訓過。

  「宴坐」就是打坐,清淨安詳謂之宴。你們打坐能清淨安詳嗎?念頭進進出出的,眉頭還皺著,又覺得腿子酸。從前須菩提尊者,有一次在山中打坐入定時,空中有天花落下來,就問是哪一位天人在散花。空中有聲音答自己是梵天,因爲看見您長者在這裏說法,所以散花供養。須菩提說自己並未說法,天人就說,尊者以不說之說,我以不聞之聞,所以供養,這是說到打坐的問題。

  「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唯!舍利弗!不必是坐,爲宴坐也。」舍利弗說,我正在打坐時,維摩居士到來,不客氣地說,喂!舍利弗!你以爲這是打坐嗎?

  「夫宴坐者,不于叁界現身意,是爲宴坐。」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,不于叁界現身意才是打坐。這還不是入定!要在叁界裏面沒有身和意才行,你坐下來腿發麻,頭脹,就都是現身,思想念頭去不掉就是現意。

  六世達賴喇嘛以活佛之尊,都老實承認過念頭去不掉,他說:

  入定修觀法眼開祈求叁寶降靈臺

 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

  他又說:

  動時修止靜修觀曆曆情人挂眼前

 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身成佛有何難

  

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負傾城

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

  六世達賴喇嘛晚上易裝偷出宮門,去酒家尋歡,這種事都做過。他有六十六首情詩留下來,這些詩你們好好研究,有幫助。

  回頭說打坐時起這些念頭,就落入欲界、色界甚至無色界,都在叁界現身意了。不是意動,就是身動,這就不是宴坐。

  「不起滅定而現威儀,是爲宴坐。」沒有離開滅盡定而現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大威儀。自己隨時隨地在滅盡定中,不妨礙走路、講話、吃飯、罵人,這樣才是打坐。

  「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,是爲宴坐。」凡夫該做的事都做。像第六代達賴就作凡夫的事,「肯把此心移學道,即身成佛有何難?」大家以爲他沒成就,清朝召他去北京問話,被逼上路,他走到青海不想去了,盤腿一坐就走了。你看他有這個本事,來去自如,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。

  「心不住內,亦不在外,是爲宴坐。」心不在內,不在外,難道在中間?心究竟是在哪裏?

  「于諸見不動,而修行叁十七品,是爲宴坐。」于法身境界不動搖,雖然已經到達無功用不動地,但外表還是老老實實,從基本的叁十七菩提道品,一步一步地修給人看。

  「不斷煩惱而入涅槃,是爲宴坐。」本來就在涅槃中,不須要切斷煩惱,你能悟到這樣,才叫打坐。

  「若能如是坐者,佛所印可。」維摩居士把舍利弗奚落了一大頓,告訴他,能這樣打坐才是諸佛弟子。

  「時我,世尊!聞說是語,默然而止,不能加報,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舍利弗說:我當時被維摩居士如此教訓,只有默默領教,一句話也答不出來。所以舍利弗說,他不夠資格代表佛去探病。

  大目犍連的辯才問題

  「佛告大目犍連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」此時佛就轉向另一位大弟子,大目犍連,號稱神通第一,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》是他作的。

  「目連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所以者何?憶念我昔,入毗耶離大城,于裏巷中,爲諸居士說法。」大目犍連也不願去。因爲大目犍連有一次在城中巷內,爲居士們說法時,也挨過維摩居士的訓斥。

  「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唯!大目連!爲白衣居士說法,不當如仁者所說。夫說法者,當如法說。」維摩居士對大目犍連說,你不應該這樣爲在家的居士們說法。說法就要依據真正的佛法來說。這罵得嚴重了!

  「法無衆生,離衆生垢故。」真正的佛法沒有一切衆生。換言之,也不須要度衆生,因爲衆生本來是佛,何必要你來度?你以爲衆生有罪過,自性本來不垢不淨,沒有衆生可以染汙它的。

  「法無有我,離我垢故。法無壽命,離生死故。」自性本來無我,不須要再去求個無我,也用不著你來講無我。自性無時間空間,沒有壽命,本來不生不死。

  「法無有人,前後際斷故。」前後際斷就是前面一念已經過去了,後面一念還沒生起,過去了不可得,未來的還不生,當下即空,叁際托空。這一段現成是空的,你不用去求的。這是真正的佛法,你要是抓不住,叁大阿僧祇劫以後再說吧!

  「法常寂然,滅諸相故。法離于相,無所緣故。」一切法本來寂滅的,本來在涅槃中,本來無相的。佛法是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所以法離于相。

  「法無名字,言語斷故。法無有說,離覺觀故。」講什麼佛啊,五陰十八界啊,都是多余的。有這些佛學的理論東西存在,法執不脫,不能成佛。真正佛法是說不出來的,佛在《金剛經》裏面就說,自己四十九年來沒有法可說,真正的法身不是知覺觀念可以體驗表達的,所以說離覺離觀。

  「法無形相,如虛空故。法無戲論,畢竟空故。」真正佛法哪有形相?哪有境界?本來就虛空。一切講空講有的理論都是笑話。因爲法畢竟是空的。

  「法無我所,離我所故。法無分別,離諸識故。」佛法無所謂我,也無所謂我所的建立。我們一切起心動念是唯識的作用,你能不起分別,才能轉識成般若智慧。起分別是識,不起分別是智。

  「法無有比,無相待故。法不屬因,不在緣故。」法不是比量,不是相對的;法是現量,當下即是,是絕對的。一切佛法不離因果,不入因果,不在因上,離一切所緣。

  「法同法性,入諸法故。法隨于如,無所隨故。」佛法在哪裏?就在這裏,一切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。佛稱如來,本來沒有來,也沒有去。

  「法住實際,諸邊不動故。法無動搖,不依六塵故。」真正佛法無所謂正法時代,像法時代,還是末法時代。它的真理是永恒不滅的,也是常住不動的。佛法不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,靠念佛找清淨是依靠聲塵,看到佛像莊嚴覺得清淨是色塵。

  「法無去來,常不住故。法順空,隨無相,應無作。」佛法不去不來,不生不滅,無所住而生其心。空、無相、無作是大乘的叁解脫門,但只是方便法門,如果死抓住就錯了。

  「法離好醜。法無增損。法無生滅。法無所歸。」佛法無美醜,不增不損,不生不滅,不能歸納說哪一種是佛法,哪一種不是佛法。

  「法過眼耳鼻舌身心。法無高下。法常住不動。法離一切觀行。」大家打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作功夫,統統是錯的。佛法是平等沒有高下:是常住不動的。觀想動念都不對,都是六根在動,同清淨法身不相幹。

  「唯!大目連!法相如是,豈可說乎?夫說法者,無說無示。其聽法者,無聞無得。」喂!大目連!佛法的真相如此,你懂嗎?還在這裏說什麼佛法!真正佛法是說不出來的,也無法表示。真正懂得聽法的人,聽了等于沒聽。嘿!跟很多同學們一樣,聽了就忘了,因爲他們無聞無得。

  「譬如幻士,爲幻人說法,當建是意而爲說法。當了衆生根有利鈍,善于知見,無所罣礙。」說法像是放錄音帶一樣,是空的。要有如此境界,然後才能隨機說法。要能曉得聽法的衆生是利根,還是鈍根,連他們前世的業報都要能知道。所以才曉得誰應該修止觀,誰應該修淨土,誰應該參禅。

  「以大悲心,贊于大乘,念報佛恩,不斷叁寶,然後說法。」因此,弘揚佛法,要能以大慈大悲的心情,贊歎大乘的佛法,能報答佛恩,不斷于叁寶,然後才有資格說法。

  「維摩诘說是法時,八百居士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我無此辯,是故不任詣彼問疾。」維摩居士對大目犍連說這一番話時,當場有八百個居士悟道了,發了大乘菩提心。大目連自稱辯才不夠,不能代表佛去探病。

  到這裏已經有兩個大弟子不行了。在繼續講下去之前,我們要特別注意,《維摩诘經》講的是形而上真如法界,也就是禅宗所標榜的直指人心、頓悟成佛的法門,是最上乘的佛法,所以和一般講漸修的法門,有許多不同的地方。每一位被維摩居士申斥的佛弟子,他們在此地所代表的是小乘佛法、漸修法門、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觀點,與大乘佛法、頓悟法門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觀點是相對的。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先把握住,否則來聽《維摩诘經》不見得有好處,反而有壞處。什麼壞處?會學成狂禅,口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弟子品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