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弟子品第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頭禅,犯了謗佛的罪!

  大迦葉乞食不平等嗎

  「佛告大迦葉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迦葉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」大迦葉就是禅宗的初祖。葉要讀如「攝」。他也不敢代表佛去。

  「所以者何?憶念我昔,于貧裏而行乞。」因爲大迦葉有一次在貧民窟裏化緣,佛十大弟子個個有不同的作風,說明了每一個人成道的境界,在道體上,雖然是一樣的,但是作人做事起用的時候各有不同,因爲這些大阿羅漢多生累積的習氣不同。好像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,盡管遺傳一樣,但是子女的個性都不同。佛弟子中須菩提專門教化富人。大迦葉出身首富家庭,雖然成婚,但是和妻子一心向佛,二人謹守戒律;出家後將財産全部布施。穿糞掃衣,以修頭陀行著稱,喜歡與窮人結緣,與須菩提正好相反。所以佛有次喝斥他兩人心不平等。

  「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唯!大迦葉!有慈悲心而不能普,舍豪富,從貧乞。」維摩居士見到大迦葉在貧民窟化緣,就責備大迦葉只度貧苦的人,慈悲心應該是普遍的,不論富人還是窮人都要度。

  「迦葉!住平等法,應次行乞食。」出家人不自己耕種煮飯,出來化緣應該心裏行平等法,挨家挨戶照次序乞食。

  「爲不食故,應行乞食。爲壞和合相故,應取抟食。爲不受故,應受彼食。」欲界中的衆生,最重要兩件事,就是飲食和男女,孔子說過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」,告子也說過「食色性也」,注意!這可不是孔子說的!衆生都是被這兩件大事驅使。所以修定做功夫要斷五蓋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是小五蓋,大五蓋是貪欲、嗔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法。因爲這五蓋把我們的清淨心遮蓋住了,所以不能得定。例如貪欲,不只是指財富或男女之欲而已,打坐學佛求健康都算是貪。又如小五蓋中的食很難戒,不只是戒吃葷,想吃的念頭就已經是了。但你可不要隨便去斷食,如果不知道正確的方法,小心被送進醫院。

  維摩居士這裏講的,是比丘去乞食化緣的目的,是要斷除飲食男女之欲,也就是貪欲之蓋。不論人家布施什麼都一樣的吃,就算是布施的食物中有葷的,當初的戒律也不禁止。當年大陸就經常看到出家人,專門揀人家倒棄的食物去吃,要人不要浪費食物,你在旁邊看,真不知道他們怎麼吃下去的。有本書叫做《金山活佛錄》,寫的是真人真事。當年在杭州有位師父,他不修邊幅,從不洗臉,有次要傳法給我,他坐在床上髒兮兮的帳子裏,叫我進去,我硬著頭皮掀開帳子把頭湊進去,哪曉得帳子裏卻是一股清香味,蘭花都沒這麼香。這事說給你們年輕人聽都不相信。我當年找師父,凡是大名鼎鼎的就不碰,專找一些苦行有道的師父。

  回過頭來講本經,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合而來的,肉啊、骨頭、血液、神經等等湊合來的。在沒有成道之前,還是需要維持身體這個機器,因此要抟食,就是用手抓著吃。又叫做段食,人類吃食有早餐、中餐、晚餐,是分段吃的。修道有成的人不吃食物也不死,他靠識食,是精神的食糧;乃至有天食,就是有天人送食。我們廟裏晚餐不是正餐,叫藥石,就是把吃飯當作是用藥,用來維持這個和合的肉身,所以不得不吃。佛說我們有四種進食方式:段食,觸食,思食,識食。這個吃飯的道理,我們留到本經後面,講吃飯的那一段,再詳細討論。

  至于什麼是化緣的精神?或者說,什麼是化緣的出發點呢?學佛的人只有布施別人,不接受別人的布施,這是不受。但是即使比丘修到不用吃了,因爲慈悲,還是出來化緣,是爲衆生種福田。沒有得道的人聽了,可不要拿來作化緣的借口!有次一位比丘說,他本來不想化緣,爲了給人一個布施的機會才來化緣。我在旁邊聽到了,瞪了他一眼,本來還要送他一筆錢,也不送了。送了怕增加他的罪過。因爲他有傲慢心,還沒有得道敢說這個話!過去許多高僧如虛雲、太虛,守銀錢戒,出家人不沾手銀錢,怕起貪念,人家供養的錢送來,他看都不看,管帳的向他報告,香火錢收入有多少,他答都不答,這也是不受。這一段講的就是出家人的戒行,化緣法門。

  「以空聚想入于聚落,所見色與盲等,所聞聲與響等,所嗅香與風等,所食味不分別。」聚落是古時的村莊,「以空聚想」,是說比丘進入村莊城市社會,心裏仍然一切皆空,不受環境影響。有的同學說都市髒亂嘈擾住不得,都市與山林有何分別?都是你自心在分別。不論在家或出家人,出入社會對所見、所聽聞、所嗅、所吃的,都應該不起分別心。例如你是有道之士,見到萬人向你膜拜,心裏也不覺得如何。化緣時聞到菜香,跟風一樣沒分別。布施來的食物,不覺得好吃或難吃,都一樣。這些不是理論,是實際的功夫噢!你做得到就得道了。當年我在峨嵋山閉關,期滿下山入城,離城市還有叁四裏路,就聞到空中一股股人味,跟我一起下山的,有一位武漢大學的同學,就沒有聞到,他不是不起分別,因爲進了城,一家小吃店正在爆回鍋肉,他就覺得香,嘴饞。你看,習氣是多麼難斷。

  「受諸觸如智證。」這句話更難懂了。受,是感受。觸,是接觸,像是接過一碗飯,或是居士向比丘頂禮,頭接觸到比丘的腳。種種的接觸都不會妨礙比丘內心清淨,因爲性空緣起,不起分別。

  「知諸法如幻相,無自性,無他性,本自不然,今則無滅。」出外看到的形形色色都如夢如幻,不著相,沒有自性沒有他性,因爲一切本空。本來沒有生滅,本來不動,無去無來。空也不著,有也不著,這是中觀。大迦葉以頭陀著稱,維摩居士就教訓他,什麼是真頭陀行,真出家才是頭陀行,心出家才是真出家。各位在座的不論在家出家的,要心能出家,才是真比丘比丘尼。

  「迦葉!若能不舍八邪,入八解脫,以邪相入正法。以一食施一切,供養諸佛,及衆賢聖,然後可食。」我的天哪!作佛弟子要吃一餐飯還真難。維摩居士對大迦葉說,要能夠不抛棄八邪見(八邪爲八正道之相反:邪見、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、邪方便、邪念、邪定),就是邪魔外道的見解;外表與邪魔外道一樣,而證入佛法的八解脫法門,以邪法修持而證入菩提正法。雖只用一味的食物,卻能夠一念之間,將之化作千百萬億的善妙飲食,來供養十方一切佛、一切賢人聖人。這些名詞我看就不用抄給大家,省得你們去搞名相了。能做到這樣,才夠資格吃人家供養的飯。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,即使是外道邪見也不拒迎,正因爲如此,才能方便度外道邪魔。維摩居士的外表,顯示的也是邪相,卻是真正證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在家佛的代表。

  「如是食者,非有煩惱,非離煩惱;非入定意,非起定意;」能夠有資格受供養的人,是沒有煩惱的;卻也不脫離煩惱,因爲煩惱即菩提。真有個煩惱可離,就成了斷見。托缽化緣的時候,沒有離開定,但明明還在走路吃飯,所以是無定無不定,隨時都在定中,是真正的大定。

  「非住世間,非住涅槃。」這是大菩薩境界,因爲大慈大悲,所以不入涅槃;同時,有大智慧成就,也不會爲世間迷惑,是所謂悲智雙運。

  「其有施者,無大福無小福,不爲益不爲損,是爲正入佛道,不依聲聞。迦葉!若如是食,爲不空食人之施也。」接受人家布施的時候,心中不分是哪一位施省得大福報、哪一位得小福報,誰供養得多、誰供養得少,沒有功利的想法,這樣才不是小乘的佛道。要這樣才不辜負人家的布施。所以中國佛門就有首偈子:「佛門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」這碗飯不容易吃啊!

  「時我,世尊!聞說是語,得未曾有。即于一切菩薩,深起敬心。複作是念,斯有家名,辯才智慧乃能如是,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我從是來,不複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。是故不任詣彼問疾。」大迦葉說,聽了維摩居士一番教訓,對大乘菩薩起了最深的恭敬心。想到維摩居士以一位在家人,有如此大的辯才智慧,誰聽了不發大乘心呢?從此以後,就不再勸人發小乘學佛心。因此,大迦葉也不敢去探病,他是第叁位推辭任務的弟子。

  須菩提被罵胡塗了

  「佛告須菩提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」下一位是須菩提,他也不能擔任探視維摩居士的任務。

  「所以者何?憶念我昔,入其舍從乞食。時維摩诘取我缽盛滿飯,謂我言:唯!須菩提!若能于食等者,諸法亦等。諸法等者,于食亦等。如是行乞,乃可取食。」須菩提有一次去維摩居士家化緣。維摩居士拿了他的缽,盛滿了飯,端在手裏就罵了。假使你能對食物不分別好壞精粗,平等看待,你看一切法也就空了。能做到這個境界,你才有資格出來化緣,吃我供養的飯。你看,維摩居士可惡吧!

  「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,亦不與俱;不壞于身,而隨一相;不滅癡愛,起于解脫;以五逆相,而得解脫,亦不解不縛。不見四谛,非不見谛;非得果,非不得果;非凡夫,非離凡夫法;非聖人,非不聖人。雖成就一切法,而離諸法相,乃可取食。」要什麼資格才能吃這碗飯?要沒有斷絕過淫怒癡,沒有斷男女飲食,卻也沒有黏過。沒有離開肉身的欲望,但是在欲望中,此心是空的。同凡夫一樣,有父母子女等等的癡愛,在家仍然證得解脫。雖然有最壞的五逆行爲,而顯金剛怒目的菩薩相,但既不解脫也沒有受到習氣束縛。也沒有見到小乘法的苦集滅道,而是見到了真谛。得了果位也不覺得自己有果位。雖不是個凡夫,仍做凡夫的事。不是聖人,也不能說不是聖人。佛法一切法都成就了,但不著相,這樣才可吃我的供養。

  「若須菩提不見佛,不聞法,被外道六師,富蘭那迦葉,末伽梨拘賒梨子,刪阇夜毗羅胝子,阿耆多翅舍欽婆羅,迦羅鸠馱迦旃延,尼犍陀若提子等,是汝之師,因其出家,被師所墮,汝亦隨墮,乃可取食。」維摩居士繼續罵下去,假如你須菩提,抛棄對佛對佛法的執著,能把六位外道的大師看成是你的老師,與佛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弟子品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