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境界。
「世尊!我時默然。彼諸梵聞其言,得未曾有,即爲作禮而問曰:世孰有真天眼者?維摩诘言;有佛世尊,得真天眼,常在叁昧,悉見諸佛國,不以二相。于是嚴淨梵王,及其眷屬五百梵天,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禮維摩诘足已,忽然不現。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
阿那律被維摩居士責難得答不上話,這時那些梵天天人,大贊維摩居士高明,向維摩居士頂禮,又問世界上有得真天眼通的人嗎?維摩居士答,佛是得了真天眼通的人,是常在如來大定境界中,是定慧等持的叁昧,不須起心動念去看什麼東西,但是與所有的佛的國土是一體的,不二相,不求見而自知,這是真天眼。于是嚴淨梵王等天人,就發了大乘菩提心,向維摩居士頂禮,然後就不見了。所以,阿那律也不能去探病。
本經中,維摩居士教訓每一個弟子的毛病,原本應該是各個弟子的長處,但是在維摩居士面前都站不住腳,這些也都是我們修行上最重要的問題,學佛參禅一定要熟讀《維摩诘經》。
優波離與犯戒比丘
「佛告優波離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優波離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」優波離是佛弟子中戒律第一,當時佛弟子中背景複雜,有貴族世胄,有富豪,有平民。優波離出身賤民,在當時社會中,見到貴族都要跪著躲在一旁的,佛卻指派他執行僧團的戒律,這除了優波離本身修持得好之外,還可見佛的教導手法不凡之處。佛要優波離去探視維摩居士,優波離他不去。
「所以者何?憶念昔者,有一比丘犯律行,以爲恥,不敢問佛。來問我言:唯!優波離!我等犯律,誠以爲恥,不敢問佛,願解疑悔,得免斯咎。我即爲其如法解說。」優波離回想,曾經有兩個比丘犯了戒律,覺得很羞恥,不敢去問佛,就來找優波離,希望優波離能夠在戒律的性地上,爲他們開導解釋。性戒是一切衆生在天性上都認爲是罪過的心行,是惡業。譬如殺生,這是先天的,不是後天的觀念。有些戒律是遮戒,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。對于遮戒,有時是有方便的。根據別的經典所載,這兩位比丘犯的是淫戒,是性戒,也是比丘戒的第一條戒。所以他二人深感羞恥。優波離就爲他們依戒律規定說戒,讓他們忏悔。
「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唯!優波離!無重增此二比丘罪,當直除滅,勿擾其心。」當時維摩居士來到,對優波離說,你不要反而加重了他二人的罪業,犯了戒律要用直心來消罪業,現在你爲他們解說戒律,反而擾亂他們的心,增加了心理上的痛苦。
「所以者何?彼罪性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。如佛所說,心垢故衆生垢,心淨故衆生淨。心亦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。如其心然,罪垢亦然,諸法亦然,不出于如如。」這裏維摩居士說罪性像心一樣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。換言之,也在內、也在外、也在中間,無所不在。究竟在哪裏?「如其心然」,心就在這裏,當下就是,本性自空,所以罪性也自空。就要這樣忏悔的。有心去求忏悔,那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慢慢把你的罪過洗刷幹淨。如果能但超直入,當下即是。所以說「心垢故衆生垢」,你心髒了去修善法佛法都是犯戒的。你心清淨了,去修魔法外道卻不妨。心、罪垢、諸法都當下即是,「不出于如如」。如者,《金剛經》講得最清楚,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是名如來。佛經常說如如不動,大家要參究。如果以爲心中有個不動的,你已經動了,動了那個不動的。你感覺到那個不動的境界,是第六意識所的。如如不動好像是平靜的流水,你看著它不動,實際上是流動的;要不流動就成了死水,水停百日則生蛆,就成爲最髒最有罪過的所在。此心要活活潑潑的,是無所住而生的。這個心念是清淨念,不思善,不思惡,連不思也不思的念。有一個不思善,不思惡的念,已經此心有塵垢了。
宋朝的朱熹晚年有首詩講悟道境界很好:
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彩共徘徊
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
從禅宗來看,理學家朱熹是破了初關,有沒有破重關是另一問題。他的另一首詩:
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
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
這也是悟道境界,你們打坐不是念頭去不了就是昏沈,向來枉費推移力,像一艘巨艦擱在淺灘,推也推不動。一下悟道,不用你去推了,輕如毫毛,就是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宋明理學家是儒家中的律宗,講究律行,大家可不要輕視,不要有門戶之見;而老莊則有如禅宗,講解脫。《金剛經》說;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這是佛才有的胸襟,不問他是哪一教派,凡是有所得的,都入聖賢之流。
回過頭來講戒律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是戒的相,是規定,是行爲的標准。戒的相很多,比如殺,除了不自殺,不自己動手殺之外,還有不教他殺,不教唆他人殺,不暗示他人殺,連看到兵器,想到怎麼用,這一動念,都犯殺戒。所以戒的相很難講,判斷起來比法律斷罪還難。戒的用是讓人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。戒的體呢?就是維摩居士告訴我們的如如不動,「不出于如如」。有的經本把句子斷成「不出于如」,我不同意。
「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,甯有垢不?我言:不也。維摩诘言;一切衆生心相無垢,亦複如是。」維摩居士問優波離,真悟道解脫時,心裏還有塵垢染汙嗎?優波離答,沒有。維摩居士就說,一切衆生自性本體本來沒有罪,沒有染汙,本空嘛!前念有,後念即空;前念空,後念即有。空有念念不住,所以不垢不淨。世尊第一念動是佛境界,下一念動是魔境界;佛境界不住,魔境界也不住。本自不住,不是用理去修的。你有修相,要求空,就是客塵煩惱。要這樣去忏悔才是。
「唯!優波離!妄想是垢,無妄想是淨;顛倒是垢,無顛倒是淨;取我是垢,不取我是淨。」
妄想,紛飛的思想,是塵垢;無妄想,當下就是淨士;顛倒念頭是指,無顛倒就是淨土;取我相是塵垢,不取我相是淨土。
「優波離!一切法生滅不住,如幻如電;諸法不相待,乃至一念不住;諸法皆妄見,如夢如焰,如水中月,如鏡中像,以妄想生。其知此者,是名奉律。其知此者,是名善解。」一切法包括心理、生理、宇宙萬有一切法,生生滅滅不停,如幻如電,過去就過去了。以自心本體來說是沒有相對的,一念不住,念念都不住;所以一切法都是妄見,如夢如焰,如水中月,如鏡中像,一切善法、惡法、無記法,都因妄想而生,由分別妄想而有。你懂了這個,才有資格說守戒。你懂了這個,才算真了解戒。
「于是二比丘言:上智哉!是優波離所不能及,持律之上而不能說。我答言:自舍如來,未有聲聞及菩薩能製其樂說之辯,其智慧明達爲若此也。時二比丘,疑悔即除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作是願言:令一切衆生,皆得是辯。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這時犯戒的兩個比丘,聽了維摩居士這一番話,實時忏了罪,贊歎是無上智慧,是真正的佛法持戒持律,是優波離比不上的。優波離就說,除了佛之外,沒有聲聞或菩薩,能比得上維摩居士的智慧辯才和樂于說法。「明達」是明了通達。兩個比丘立即掃除了對正法的疑悔,當時就發大乘菩提心,同時發願,希望衆生都得到大智慧成就。所以優波離也說,他不能去探視維摩居士的病。
在這一章弟子品中,佛要派他的弟子們去向維摩诘問疾,就是代表佛去探病,可是這些弟子們都不敢去。我們曉得,這裏講的十位佛的最有名的出家大弟子,都各有所長,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智慧第一的人是得道的,卻被維摩居士批駁得智慧不第一了;目連尊者神通第一,經過維摩居士的訓誡,神通第一沒有了;大迦葉代表了出家的頭陀行,苦行僧;須菩提談空第一,見到空了,他們也都不行;接著摩诃迦旃延,論議第一,思想經義研究第一,阿那律天眼第一,優波離持戒第一,現在都變成第二了,甚至連第二都沒有了,這是很嚴重的。
現在還剩下兩個第一的,一個是佛的兒子羅睺羅,是密行第一,秘密修行第一,怎麼秘密呢?誰都沒有說過,佛也沒有說過,不過,釋迦牟尼佛涅槃前,吩咐四位大弟子留形住世,應該到現在還活著的,一個就是他兒子羅睺羅,一個是大迦葉尊者,就是禅宗第一代的祖師,一個是賓頭盧尊者,一個是君屠缽歎大阿羅漢。
羅睺羅是留形住世的一位,他是佛的兒子,他的媽媽在佛陀出家之後,懷孕了六年才生下他,這是很奇怪的事。中國的老子,傳說中在媽媽肚子裏懷了八十一年,生下來時胡子眉毛部白了,在娘胎裏就老了,所以叫老子,究竟姓什麼也不知道,母親在李樹下生他,因此姓了李。相傳如此,事出有因,查無實據。這些都是世界上永遠無法解釋的秘密,所以說羅睺羅的秘密是什麼,這裏面問題是很多的。
羅睺羅說出家的功德
「佛告羅睺羅: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羅睺羅白佛言: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」現在,佛叫羅睺羅去向維摩居士探病,羅睺羅也推辭了。
「所以者何?憶念昔時,毗耶離諸長者子,來詣我所,稽首作禮,問我言:唯!羅睺羅!汝佛之子,舍轉輪王位,出家爲道,其出家者,有何等利?我即如法,爲說出家功德之利。」他說因爲有一次在毗耶離城,這就是維摩居士所居住的地方,城中的世家公子們來找他,向他磕頭作禮,問他說,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,皇帝也不要當,要出家,究竟出家有什麼利益?羅睺羅就依據佛法的道理,對他們講出家的功德和利益。
「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唯!羅睺羅!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,所以者何?無利無功德,是爲出家。有爲法者,可說有利有功德。夫出家者,爲無爲法,無爲法中,無利無功德。」當時,維摩居士來對我說,我不應該爲他們講出家人有什麼功德和利益。因爲「無利無功德,是爲出家」,那麼各位豈不是白出家了?實際上維摩居士的意思是,既然出家了,就應該放下一切功利思想,不計較有沒有價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弟子品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