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佛國。
「智慧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正定衆生來生其國。」智慧就是般若,般若的智慧不是聰明,世間的人有學問,頭腦聰明,有思想,不一定是智慧,而是散亂。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叁昧的正定,由攝心不亂開始,到不須要攝心,無往而不定,無時而不定,定中有菩提心,有覺心,這是正定,所以說智慧是菩薩的淨土,因爲一切菩薩成佛的時候,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夠往生佛國。修智慧修定就是修淨土法門,修這個法門的菩薩,自己成佛的時候,因爲智慧的力量來化生他的佛國。來生佛國不單是指衆生往生佛國,也指菩薩自己化生佛國,這裏特別交待清楚。
「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成就慈悲喜舍衆生來生其國。」學佛的人第一步發心要講四無量心,尤其年輕同學特別要注意培養這一種胸襟,這種心地,就是慈悲喜舍。初步學佛的人做不到全部,就一個個來,先培養慈心或者悲心。這兩個有什麼分別?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來講,是愛心,愛一切人、衆生、萬物。慈心是帶陽性的,像父親愛子女的心。悲心是陰性母性的,等于母親愛兒女心情的擴大。
我們學佛的人口口聲聲講慈悲,真正慈悲的行爲很少見,都以自己爲中心。比如我一直有個理想要辦個養老院,收容各色人等,有各種教堂,可以讓老年人做些零活,能絕對自由生活到終了。跟幾個都是學佛的老朋友在談到這個理想的時候,就講到工作人員怎麼來,最後大家都同意,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適。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們佛教徒實在,有服務的精神,組織的能力也比我們強,學佛的卻只是求自己清淨,利他的精神不夠,組織散亂,講到這裏心情實在很沈重,這是個大問題。
再講到四無量心中的喜心,我們的年輕師父們將來要去弘法的,但是一點基本的演講技巧都沒有,臉又繃得死緊,毫無喜悅感覺。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的演講技巧好,又面帶笑容,讓人想親近。我們這樣子怎麼與衆生結緣呢?能舍得掉自己的時間、意見、身心嗎?學佛不是光搞打坐,你們千萬注意啊!要先學建立這四種心理,而且要注意是無量的心理,慈悲喜舍都是沒有限量的。你能夠這樣修,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國。
「四攝法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。」四攝法是菩薩道,上面講的慈悲喜舍是學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,四攝法是行爲上要建立的第一步,包括了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布施是以布施道來攝化衆生,有內布施、外布施、無畏布施叁種,布施就是奉獻。愛語,不是不理人家,是用慈悲性的愛語招呼人。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對人家有利,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處,乃至罵人打人是爲了幫助他人而做。做到同事菩薩很難,比如你愛打牌我就陪你打,打厭了,我們一起學佛去。所以菩薩道沒有那一樣不會的,吃喝嫖賭都來,爲的是度人。菩薩行四攝法,但是不執著,懂得解脫,四攝法做到了,使一切人解除苦惱痛苦,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覺,是解脫法門,所以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。
「方便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。」方是方法,便是利便,你有很多方法便利大家成就叫做方便。佛家以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。方便不是隨便,不是馬虎,但也有隨便也有馬虎的意思,怎麼說呢?什麼是真正的方便?是于一切法方便無礙,任何魔法邪法外道法,到了真正菩薩手中,都可以用來讓人走入正道的佛法,這就叫方便淨土。
「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念處、正勤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衆生來生其國。」叁十七道品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要學佛,這叁十七個學佛的因素一樣一樣必須去實習過、修持過,這是學佛的正道。叁十七道品的內容就不在這裏細說了。
「回向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。」大家做了善事或者念了經就說回向給什麼人,但什麼叫回向?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它的意義?回向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名詞,回是回轉,向是方向。天地間的事物都是回向的,宇宙是回轉的,輪回是旋轉的,回向也是這個道理。一切心念自然會回向的,你念經要回向給誰,只要這個念頭一動就已經回向了,不須要拼命去想或者特地去說出來。你心念專一了,心波放射的力就愈大,就能起影響。心念不能定,不能專一,就不能影響。一切因果,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,也是回向。
「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叁惡八難。」貪嗔癡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,佛學上叫「叁毒」。貪心起因,所遭遇的惡果是水災、饑荒、餓鬼道。嗔心的果報是火災、刀兵、地獄道。癡心的果報是風災、瘟疫、畜生道。人在世遭逢到不好的果報,是多生累積的貪嗔癡叁毒引來的。
「八難」是八種苦難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長壽天(長壽天是災難噢!因爲生在那兒的人不會想學佛)、北拘盧洲(是四大洲之一,那兒的福報好,沒有災痛,生在那兒的人也不會想學佛)、聾盲瘖啞、世智辯聰(世間的智慧很高,嘴巴又能辯,但一學佛就不懂了,而且也不會相信)、佛前佛後(比如我們這個時代)。你覺得我們現在沒有在八難裏,其實四面八方都是八難。我們自己有地獄種性,因爲嗔心大。我們自己有畜生種性,因爲癡心大。我們自己有餓鬼種性,因爲貪心大。能在今天這個時代享受,把你放到極貧苦的山區,你一定受不了。你在享受就等于是在北拘盧洲了。我們可能耳朵能聽,眼睛能看,但是卻做了知識上的聾子和瞎子。世智辯聰就更不用提了,大家都自以爲聰明,有的人你剛要說他,他就跟你辯起來了,看到這種人我的嗔心就來了。我們都生在佛後,這是第八種難,是我們大家共有的。所以我們學佛修持要除去心地上這八難的根根,佛的國土是沒有叁惡八難的。
「自守戒行,不譏彼阙,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。」學佛要守戒,《維摩诘經》講得很清楚,要內心自動自發地守戒,不是靠外在環境逼你,或者別人勉強你而守戒的。看到別人的行爲不正,不譏笑他,不批評他,不宣傳他的缺點,就是不譏彼阙,是菩薩淨土,是菩薩道。佛國沒有所謂犯不犯戒,因爲那裏人的行爲自然都在道德中。
「十善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命不中夭,大富梵行,所言誠谛,常以軟語,眷屬不離,善和诤訟,言必饒益,不嫉不恚,正見衆生來生其國。」學佛的基礎講戒,先要修十善業道。就是殺、盜、淫,貪、嗔、癡,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绮語,能夠把身口意容易犯的這十種過錯改過來,就是十善業道。前面已經講過了。
能修十善業道是菩薩淨土,爲什麼學佛先要學作人?人道沒有修好就想證果是沒有可能的。人道怎麼修呢?就是修十善業道,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。菩薩成佛時,「命不中夭」,不會中年幼年就死去;「大富梵行」,就是雖富有,同時也肯修行,這就不是我們常說的「貧窮布施難,富貴發心難」了;「所言誠谛」是所講的話言而有信;「常以軟語」就是不會粗暴地與人講話,不像我常大聲吼你們;「眷屬不離」,父母兄弟姊妹等六親眷屬不會分離;「善和诤訟」,能調和別人的诤訟;「言必饒益」,總是講有益于人的話,不講無益之言;「不嫉不恚」,不嫉妒不怨恨別人。讀了這一段,我們再用每一條來對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,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沒有修十善業道了。
「如是!寶積!菩薩隨其直心,則能發行;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: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;隨其調伏,則如說行;隨如說行,則能回向;隨其回向,則有方便;隨其方便,則成就衆生;隨成就衆生,則佛土淨;隨佛土淨,則說法淨;隨說法淨,則智慧淨;隨智慧淨,則其心淨;隨其心淨,則一切功德淨。」這一路連下來,就是淨土法門,學佛做功夫的程序就在這裏了。佛說第一步是直心,不走谄曲心。因爲真正修直心才能發行,發什麼行?發心行願,真能修行。然後慢慢就得到了深心,修持智慧功德心愈來愈深。得到了深心,你的妄念意識自然得到調伏清淨,你打坐時妄念降伏不了,因爲沒有得深心。
佛在《金剛經》中說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照《維摩诘經》的道理來說,要直心、發行、深心自然能調伏妄心。調伏了妄心,你才做到言行一致,說得到就做得到,做得到的當然說得出來。因爲做到「如說行」,才有資格回向一切衆生。能回向,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,成就衆生。能成就衆生,你的佛土就是淨土了。你的佛土清淨了,自然開口所說一切都是淨法。因爲說的是淨法,自然智慧清淨。因爲智慧清淨,你心就清淨,就是淨土了,唯心淨土。也用不著往生那一個淨土了,到了心就是淨土時,則一切功德莊嚴清淨。佛在這裏說得清清楚楚,修行的方法就在這裏了。
「是故,寶積!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隨便你修那一種淨土,西方極樂淨土也好,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也好,上方香積淨土也好,北方不空如來淨土也好,南方寶生如來淨土等等,要注意重點的這四句話:「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你心不清淨,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暫時種一點點善根罷了!什麼是心,這問題大了,不是大家現在用的知覺感覺第六意識的妄想心,而是包括身心內外,心物一元的全體真心。至于怎麼淨,要先從妄念開始清淨,漸漸地使意識淨,然後是身淨,然後進入到身心內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淨。這樣才是真正的心淨,真正的淨土,真正的佛法,大家要把握到。這裏是《維摩诘經》的第一個要點。
爲什麼看不見佛的佛土
「爾時舍利弗,承佛威神,作是念:若菩薩心淨,則佛土淨者,我世尊本爲菩薩時,意豈不淨?而是佛土不淨若此。」這是很有戲劇性的一幕。舍利弗就是《心經》上的舍利子,翻譯的名字不同,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