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廣大莊嚴之地,也就是佛說《藥師經》的地方,要注意這個關聯細節!

  「與大比丘衆八十人俱,菩薩叁萬二千」,是記載當時聽法的人數。《藥師經》與《維摩诘經》所記載佛的出家衆弟子的數字都是八千人,跟《金剛經》《阿彌陀經》所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。而聽此經的菩薩有叁萬二千,在《藥師經》中卻是叁萬六千菩薩。這些數字不是隨意說的,跟易經的象數學問是一樣的,與我們的修持有關,必須要去參究這個奧秘。

  說到菩薩,我們都是菩薩,不過我們只是因位上的菩薩,也就是具有菩薩候選人的資格,能否最終成爲果位上的菩薩,就看自己的修行了。

  佛菩薩的德行成就 佛菩薩的德行成就

  下面的經文都是在說明菩薩的各種德行成就,要想學佛的人就要學這些大乘菩薩道。

  「衆所知識」,菩薩的學問道德成就爲衆人所知、所景仰,因爲「大智本行,皆悉成就」,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,不是迷信,更不是死板功夫,是如珠走盤,活活潑潑的。

  「諸佛威神之所建立」,受十方叁世一切佛的威德、精神所加庇。

  「爲護法城,受持正法」,有如城牆般的護法,能住持正法,承先敢後。我們學佛,不但要通達佛經,連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能也要通,在家是好子女、好父母,在社會是真正有貢獻的人,這樣才可以算學佛。

  「能師子吼」,能說法像獅子吼,因爲菩薩有了這樣的成就,百獸妖邪聽而腦裂。

  「名聞十方」,就是名聲遠播。世人都求名和利,所以說:「名利本爲浮世重,世間能有幾人抛?」但名利往往難兩全,得此失彼,這是世間法本來如此。五千年來多少人求名,今天諸位能記得幾位宰相?求利的就更不用說了,諸位能數得出幾個曆史上的富人?但是菩薩爲何要名呢?這就要參了。這個名不是菩薩去追求得來的,而是多生累積福報來的,都是因果。大菩薩所以能名聞十方,是因爲他們濟世之心,勇猛到了近似于瘋狂的程度,絕無畏苦推卸的心態,我們做得到嗎?

  「衆人不請,友而安之」,你不去找他幫忙,他卻自己獻身于衆生,更難的是能友而安之,我們連自己家人不彼此討厭都很難了,不要說做到與朋友衆生能夠安然相處,不生厭惡之情。爲什麼我們會讓人討厭呢?因爲自己心性修養的德行不夠,所以要深切反省。如果心裏的煩惱成天挂在臉上,怎能與人「友而安之」?所以讀佛經一定要仔細,要用心,要反思,這才是真念經。

  「紹隆叁寶,能使不絕」,有如此修養的菩薩,才能挑起佛法僧叁寶的重擔,不使佛法斷絕。

  「降伏魔怨,製諸外道」,這一句文字易懂,但意義深刻。魔有四種:煩惱魔(欲魔)、身魔(五陰魔)、死魔、天魔,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,才是修道。你們以爲打坐是修道,實際上不是在煩惱魔中,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。禅宗祖師說:起心動念是天魔,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:或起不起是煩惱魔,根本無明也是煩惱魔。這些魔,諸位能降伏嗎?《金剛經》中說「如是降伏其心」,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都是。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,像婆羅門、瑜伽、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,現在都還有。心外求法,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。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,才能分辨錯誤之處。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,他都懂。各位發願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學了幾種呢?

  「悉已清淨,永離蓋纏;心常安住,無礙解脫」,修行的菩薩已經永遠離開了五蓋十纏(貪欲、瞋恚、疑、掉悔、昏眠,共爲五蓋:慚、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舉、昏沈、忿、覆,共爲十纏),心才能安,還要能常住,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。把自性的靈光遮蓋了謂之蓋,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的永離蓋纏,偶爾的清淨是算不了數的。禅宗二祖當初修行功夫那樣深,還要對達摩祖師說此心不安,可見心安實在難啊!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惱無礙,欲無礙,身無礙,生死無礙,才能從各種蓋纏中解脫自在。這些高深的修持途徑,往往被本經優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帶過,大家一定要留心。

  「念、定、總持,辯才不斷」,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。大家對于這個「念」,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了解?有許多人基于對禅宗不正確的認識,引述六祖所說「無念爲宗」,就以爲禅宗目的在求無念;又以爲打坐時,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,其實那是大昏沈現象。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,而且危險!六祖在《壇經》中明白說過,「無者無妄想」,等于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;「念者念真如」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沈!前面說過,到了無礙境界之時,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,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爲是像睡著一樣的,後者是昏沈。打坐時覺得昏昏沈沈似睡非睡,不要以爲這是清淨,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後腦子就退化了,記性、悟力越來越差,還可能有墮入畜生道的悲慘果報。這都是搞不清楚定、無念的真義,如此程度連外道魔道都當不上。

  佛法處處講念,例如叁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講四念住,再如淨土講念佛,所以對念一定要有正確認識。念是意識上的念,不是用嘴念。菩薩境界的念住不是念頭斷滅,而是不起思惟分別,念念常住清淨自在,永遠在定中。定不等于是打坐,打坐不過是初步練習學定的方法。念清淨以後,才可以談得定。

  平常人修行打坐爲何不能得定?因爲第一:對念沒有正確認識:第二:念不能定,淨念認不到,因此雜念紛飛。各位自己反省,當你坐不住的時候,究竟是身體坐不住,還是心坐不住呢?你認爲是身體的感覺熬不下去了,其實講到底還是心坐不住,就是念的問題。不信,如果用支槍指著你,坐不住就殺了你,保證你就坐得住。

  所以一定要淨念得定以後,才能得總持法門,也就是密宗所講的陀羅尼:總是「所有」的意思,持是「保有」。總持第一個是聞總持,聽聞、見聞過了就不忘,如阿難得總持法門,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他記住,後來才補寫出來。大家上課聽經往往聽過了就忘了,這就是不懂念、定、總持,修萬劫仍是罔然。有天才能過目不忘,博聞強記,這是因爲過去生修念、定稍有成就。念經時如果只是有嘴無心,那是自欺欺人,毫無功德可言。嘴念時心還要注意在經文上,多念一次,記誦就熟練一次,才是真修行。第二個總持是知總持,所知道的沒有忘失。第叁個是遇有任何疑難,自己會參透解決。這樣定力堅固、慧力堅固,才可以得總持法門:世間出世間、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無不成就,才算總持。

  如此得無礙的辯才,不是強辯,因爲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,無不了徹,智慧如珠走盤,靈光照耀,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斷。菩薩必須具備念、定、總持,修到了遠行地,才能辯才無礙。

  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及方便力,無不具足」,這六度波羅蜜大家好像都懂,但是真做到了多少?如果連舉手之勞都不肯幫人,就不用學佛了。佛法講願、行,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都還好,久了連做人的影子也不見了,真是可悲。六度中不論由哪一門專修有所成就時,其它門也都會貫通了,真有成就就變成力量,譬如布施之力、持戒之力、忍辱之力等等。我們學佛打坐念佛拜佛沒有成就,就是因爲無法形成力量,換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沒有形成,還隨時被自己此生或過去生的各種善惡的業力習氣所牽引。修行有成就的菩薩,因爲有了方便力,隨時隨地都在行六度,可是外表卻不顯示出來,這就是方便力。所以菩薩到達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,無不具足,沒有哪一樣不圓滿具備。

  「逮無所得,不起法忍。已能隨順,轉不退輪」,七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,無時無地不在修行,不用特別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,這就是逮無所得,無生法忍,生而不生,不生而生。一切煩惱妄念頓斷不生,有如截斷忍住般,所以叫它不起法忍,一切妄念不起不生,截流而斷。到了無生法忍境界,並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兒,而是隨順世間法起用,入衆生世間轉*輪,雖然入世間,但不退轉,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薩境界了。不到八地的菩薩境界,還是有退轉的可能,過了八地菩薩不動地,才有希望說不退轉,在任何境界,任何情況下都是在無生法忍中。

  「善解法相,如衆生根」,這些菩薩們善于解釋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相,能爲人解答一切問題。注意,這裏法相不單是指唯識的學問而已,又要能夠知道衆生的根器不同,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積功累德是不可能轉變的,這是業和果報的問題。

  「蓋諸大衆,得無所畏」,覆蓋住衆生,得四無畏,心不生怯。第一,法無不通達,無所畏。第二,說了就能做到,也是無畏。凡夫遇事推诿,因爲怕這樣,顧忌那樣,就是有所畏(菩薩的四無畏:總持不忘,說法無畏;盡知法藥及衆生根性,而說法無畏;善于問答,說法無畏;能斷物疑,說法無畏)。

  如何修功德智慧

  「功德智慧,以修其心」,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,想想看可真難了。這裏要注意了!《維摩诘經》講學佛修菩薩道的重心,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。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,也就是修心。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,所以說積功累德,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。功德包括一切,要有功才有德。再說,即使作了功,若因而心生一絲驕慢,這個功也沒有了。這積功累德太難了,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。

 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,沒有功德那有福報?智慧更難修了,智慧不夠,頭腦就不清。要怎樣修呢?靠定慧止觀,不是靠打坐,愈打坐愈胡塗的人很多。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,止于至善,一念在淨念上,然後要起觀,參究一切的佛,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,不是在那裏玩弄氣感!要多研究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止觀,智慧是要學來的、修來的。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,一條修福德,行一切善,去一切惡;另一邊修智慧。福德圓滿、智慧圓滿,才能成功。

  「相好嚴身,色像第一,舍諸世間所有飾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