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好」,因爲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,心能轉物所致,色身氣脈自然轉變。這裏經文又隱藏著密教噢!不信你試試看,若作了件大善事,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,就是這個道理,立竿見影。有多少修行功夫,色相就會有多少變化,絲毫不爽。修善根結善緣的人,即使是容貌不美,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;長得雖好看而人緣不佳,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,大家要多自反省。未成佛要先結人緣,你一個人大徹大悟,不能度衆生,因爲功德不成就,充其量是個辟支佛。
「名稱高遠,踰于須彌」,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,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叁界。譬如曆代聖賢,他們的成就、他們的功德、他們的作爲永遠流傳,高超叁界,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,他們的崇高與偉大,超越了須彌山。
「深信堅固,猶若金剛」,我們自以爲深信佛法,其實靠不住,而迷信的居多,算不上是正信。譬如說空,要真證到了空,有了實證,才是正信。這樣還不夠,還要深信,例如禅宗祖師說要大悟叁十六回,小悟無數次的境地。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仍不堅固,修行人仍會退轉,因爲見地偏差,功德不圓滿,都會造成退轉。要到了八地菩薩以上,才不退轉,才稱得上深信堅固,猶若金剛。
我們現在仍然在講《維摩诘經》的序品,這序品在敘說贊歎成佛的境界,也就是代表了學佛要求證、要到達的境界,這境界也就是佛土。從修持的因上來講,叫做境界;從修持的果上來講,稱爲佛土。
「法寶普照,而雨甘露」,這些菩薩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雲地,形容解脫成就之法寶普照世間,慈雲法雨,說法如雲如雨,普惠衆生。
「于衆言音,微妙第一」,所發的聲音使人能得到利益,這是種最微妙的境界。佛以一音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很多經典都贊歎音聲法門,衆生心地清淨,能正思惟起修,才可感應菩薩言音的微妙。這是信、解、行、證的道理。此處的解不同于世間作學問的理解,是要有止觀的因,得定慧的果,中文勉強稱之爲解,是要用證的,能證到了,自然可以聽到菩薩的言音,微妙第一。這其中的道理要向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去體證,必須做到返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能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,即使聽世間一切噪音,都成清淨的音聲:否則,即使是松風或是潺潺溪流都會成爲煩惱的音聲。
邪見 斷見 性空緣起
「深入緣起,斷諸邪見。」我們都知道佛法講緣起,一切都是緣起。小乘法門注重十二因緣的緣起,以十二因緣概括了叁世因果,叁世皆從無明而起。以境界上講,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就是不知道生來死去,睡眠也是無明。在理上講,宇宙如何開始,第一個人如何生出等等問題,不知答案,也是無明。總而言之,不論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,這兩種無明都是因爲沒有修持,沒有悟道而有。境界上的無明必須用定力來破除,真得如來大定的人晝夜長明,隨時隨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。但是縱然到了這樣的境地,仍然沒有解脫。解脫是靠智慧,但是真正的慧還是要從定而生,沒有定的慧是狂慧,或稱作幹慧。
小乘講因緣法都從十二因緣的無明一念而起,但無明又是怎麼起的?在《楞嚴經》中富樓那就拿這個問題替我們問佛,因爲佛既然說一切皆空,他問如果一切自性本來是空,爲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?也就是問:這世界怎麼來的?第一念怎麼來的?無明怎麼來的?這個問題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問題。所有宗教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挂塊「謝絕參觀」的牌子,因爲到這裏問不下去了,教你只要信就好了。但是富樓那一定要問第一念無明怎麼來的,佛回答他無明是從明來的,「覺明爲咎」。這個回答好像沒有回答,難怪許多後人認爲《楞嚴經》是外道或是僞經。其實佛說得沒有錯,無明是因覺明爲咎而生,一念靈知,覺性常明,久之複生無明。佛沒有再交待,富樓那也不再問了。
要知道佛是以修證功夫的境界來答的。當然現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,若真修定慧,進入光明定中停留,就走偏了,不得解脫,千萬注意!若說不要修光明定,那又絕對是個凡夫。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,爲什麼不得解脫呢?這就是見地的偏差,是見取見,修行到了某一個境界執著了,不知道再進一層解脫,所以是見取見。
小乘容易落入這些毛病,那大乘怎麼講緣起呢?問題很嚴重了!近代絕大多數都落入了斷見!都說「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」,都知道這是佛法的中觀正見,實際上一點修證修持功夫都沒有,所以始終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,甚至可以說是因爲學了佛,生老病死變得更嚴重。何以如此?因爲自己的著作、言論、說法犯了更錯的因果,斷了人家慧命;認爲一切法緣起性空,空就是沒有。假如空就是沒有的話,我們也不用學佛,去研究西方唯物學派哲學好了。
佛學的中心是修證,但是現代全世界都把它當成一種思想學問,幾乎與唯物論不分,嚴重曲解了緣起性空,認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。沒有可不是空噢!沒有是斷見!佛說一切法皆從因緣所生,這當然沒有錯,但要注意,因緣所生講體相起用,現象界的東西、應用的東西都是緣起,是因緣所生。但是自性功能並非緣起的,這一點千萬要注意!不過,我們說自性功能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,可不要又執著一個自性、執著一個功能,因爲凡有所執著就不對了。
所以緣起性空這個道理非常深,《楞嚴經》有段話非常重要:
如來藏中,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,清淨本然,同通法界。
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爲因緣,
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。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
在這段話之前,佛一路講唯物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一切物質是緣起性空的。由四大的地水火風,說到五大的地水火風空、六大的地水火風空覺乃至到識大,最後說到「非因緣,非自然性」,這是講物質的最高理論物理,現代的理論物理已經快走到這個邊緣了。一切法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關于這一點,有一次打禅七時,曾經有幾位老參們還議論紛紛,認爲是我說錯了。我可沒說是我說的,這是佛經上寫的,要問去問佛吧!
佛說非因緣,非自然性,是指本體而言,是法身境界。性空的空,可不是因緣空得了,也不是自然空,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。所以講本體而言,是非因緣,非自然性;講起用而言,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,並非自然生,也無主宰,因爲它是性空緣起。所以講緣起之理,這還沒講修證,要能深入緣起,才能斷諸邪見。換言之,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緣起性空的境界,你即使學佛,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,因爲沒有證道。
現在流行參禅,從古以來許多禅宗的祖師都是從緣起上悟道的,不是理上悟入。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,有看到花開悟了,就是由緣起而悟入。如香嚴禅師,因爲擊竹開悟。這類的例子很多,不是全體。沩山祖師說:「從緣悟達,永無退失」,從因緣上悟道才不會退掉,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。這是一種說法,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,從緣入者,反而容易退失,偶爾瞎貓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,進入空性,雖然定在空性,若這個色身、業力、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,還是要退轉的。所以趙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,因爲此心不穩。大乘的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,如果沒有真修實證,盡管理論上講得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,中觀正見,那只是口頭佛法,甚至是邪見。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薩要「深入緣起,斷諸邪見」。
「有無二邊,無複余習。」什麼是邪見呢?有無二邊就是。有,就是有法可見,無,就是空。世界上一切宗教、哲學,乃至學佛人的見解,不是落入空,就是落入有。一般人學佛、打坐、修法門,都是以有所得之心,求無所得之法,背道而馳,都落入「有」見。相反的則是落入「空」見的人,什麼都沒有,「空」了,結果什麼都沒學好,成了懶漢、白癡。各位打坐時要自省,是落在哪一邊?要知道不單是我們凡夫落在空有二邊的見解,沒有到達八地以上的菩薩,照樣落在二邊,所以他們只是菩薩,不是佛。
余習又叫積習,《維摩诘經》後面講到維摩居士說法,天女散花,花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黏住了,大菩薩身上一瓣花都不黏。什麼道理?這些大阿羅漢雖然成就很大,但積習未斷,所以天花著身。他們雖然空了,不動念了,阿賴耶識裏愛花愛漂亮的影子還在,積習未斷。
「演法無畏,猶師子吼。其所講說,乃如雷震。」此處是師而不是獅,是大師,是佛的意思。大菩薩們,說法無畏,猶如佛在說法,其聲如雷,衆魔爲之腦裂。照佛經上講,十方叁世諸佛,一切大菩薩,晝夜六時都在說法,但是爲什麼我們聽不見呢?可以用《老子》一句話形容:「大音希聲」。講到這裏,有些同學們很用功,在打坐或睡眠時會聽到音聲,聽到人說法,有時這些音聲還會答複你遇到的問題。大家千萬注意!不要著相,很多人一著相就進入了魔境。還有人執著咒語的音聲,也是不對。
執著這些音聲咒語會走入魔道:不執著呢?又落入邪見,是斷滅空。你說念這些咒子容易得定,其實是你自己的關系,與咒子無關,你念個咒子不懂它的意思,但是信了。如果教你念個懂得的咒子,南無阿彌陀佛,你反而不用。佛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,就是咒語。但一切音聲皆是無常,你執著這個咒語或念佛號的音聲,認爲能修有爲法而成道,終究一事無成。因爲一切音聲皆是無常的,所以你在定中或睡眠中聽到的音聲,不要理它。但是不理也只對了一邊,不理就落空。執著理或不理就落二邊邪見。《楞嚴經》告訴我們修持方面特別注意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,不要認爲這些祥瑞、感應是好事,就會進步,所以你聽了等于不聽。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。千萬要注意!
爲何現代人用起功來容易聽到聲音呢?因爲人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在後腦是連著的,現代年輕人眼睛不行,近視的多,用…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