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摩睺羅伽則是大蠎神。

  「諸比丘比丘尼,優婆塞優婆夷,俱來會坐。」這是參加法會佛在人世的弟子們。比丘的原義是乞士,上乞法于佛,下乞食于人。和尚是大師,人天之師之意,是種尊稱,一個廟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稱是和尚,有如西藏人稱活佛。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,尼是女的意思,後來尊稱出家的女尼爲阿姑,因此連起來就稱尼姑。原來是尊稱,到現在稱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貶意。優婆塞是男居士,優婆夷是女居士,是在家學佛的人。

  「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,恭敬圍繞,而爲說法。譬如須彌山王,顯于大海」,接到上文介紹了來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佛、菩薩、天人、衆人,這時,有無量、數不清的大衆非常恭敬地圍繞著佛,聽他說法。經文描述的手法極高明,形容佛站在無量大衆之中,像是最高的須彌大山聳立于大海之中,這是個何其莊嚴壯觀的場面呀!想象一下一個道德學問受萬人景仰的人,走到哪裏都受衆人擁戴,並不是神話的場面。如今所謂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,權位高的人也做得到;但是包圍明星的群衆是受狂熱欲望所驅使,包圍權位高者的群衆是被權位所驅使,甚至是被強迫的。

  「安處衆寶師子之座,蔽于一切諸來大衆」。佛被大衆恭奉到爲他而設的寶座,安詳地坐下。這座位是用一切寶物來做成的,只有足以爲人天師表的大師才夠資格坐,所以叫師子座。這裏文字用「蔽」形容佛上了座,他的威德莊嚴光芒像棵大樹般,遮蔽了一切到會的大衆。以上是講佛到會時的情形,下面另起一段。

  「爾時毗耶離城,有長者子,名曰寶積,與五百長者子,俱持七寶蓋,來詣佛所,頭面禮足,各以其蓋,共供養佛。」毗耶離城是當時中印度的名都。稱長者是年高德劭,學問道德有所成就之人,長者子就是當地有高度文化教養家族的子弟,爲首的長者子名叫寶積。寶積這名字在佛經印度文化中好幾次出現,尤其是在《大寶積經》中是以他爲主體,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問題來請佛開示。當時印度同我們春秋戰國時一樣,是個分封諸侯的地方,有兩叁百個國家。毗耶離城是當時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,是用道德自治,維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主席。這次他並沒有到會,由寶積帶領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來到法會,每人拿著一個鑲滿七種珠寶的寶蓋,是像雨傘一樣的東西,晴天可遮陽,雨天可擋雨。中國秦漢之後的帝王出巡時,後面有執寶蓋的,就是外頭傳來的。他們前來參見佛,依印度禮俗向佛叩拜。頭面禮足,就像我們今日拜佛,雙手向上攤開接住佛的雙足,頭向下叩佛的腳面,這是最高的禮貌。禮拜之後,每人都將自己的寶蓋獻給佛,右繞而轉。

  佛的神力

  「佛之威神,令諸寶蓋合成一蓋,徧覆叁千大千世界。而此世界、廣長之相,悉于中現」。要注意這一次法會講學的開始,不是以出家人爲主,而是以在家人爲主,就是這五百個長者子。佛運用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合攏爲一個蓋子,這蓋子就升空了,蓋住了整個虛空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。這叁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經解釋過了,是一佛國土,是佛的威力所及。這個世界空間有多廣大,時間有多長,都沒有妨礙,都蓋住了。看來像是神話,如果我們站在地平面上仰頭看,整個天體就是個寶蓋。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,看到自己頭上的天頂都不一樣,和個人立場不同的天頂變成一個宇宙的觀念,本來如此,不是神話,就是說明宇宙就是個圓蓋形的。

  「又此叁千大千世界,諸須彌山,雪山,目真鄰陀山,摩诃目真鄰陀山,香山,黑山,鐵圍山,大鐵圍山,大海江河,川流泉源,及日月星辰,天宮龍宮,諸尊神宮,悉現于寶蓋中。又十方諸佛,諸佛說法,亦現于寶蓋中」。根據佛經,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,世界的邊緣有七金山,藏有無盡的寶藏,鎮住世界的邊緣,使之不裂開。這段是描寫在此寶蓋之下,我們這個世界的山、海、河川、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。同時又呈現了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諸佛,都同時在講經。佛教並沒有一尊的觀念,宇宙沒有個絕對的主宰。甚至,佛教主張所有衆生本來就是佛,一切衆生是平等的,衆生只不過迷失了本性,這與其它宗教是不同的。

  「爾時一切大衆,觀佛神力,歎未曾有,合掌禮佛,瞻仰尊顔,目不暫舍。」當時在場的大衆看見了佛的神通威力,感歎從未見過如此場面。「歎未會有」這四個字用得太好了,我們今日用得很平常,但是當初創作是非常不容易的。大衆贊歎不已,就合掌敬禮。合掌是表示恭敬,將自己的散心收攏起來,同中國人的拱手一樣。大衆將眼睛瞪起來看著佛,眼光沒有一刻離開,好像所有照相機的鏡頭都對著佛。

  「長者子寶積,即于佛前,以偈頌曰:」這是印度禮貌,見到長輩用唱誦表示尊敬,歌詞就是偈頌。寶積唱的這一篇偶頌不是普通的歌,是描寫成爲人天師表的學問道德境界,同詩一樣,但是沒有辦法把有押韻的原文翻成中國的詩歌體,而不失其神韻,這在文學翻譯上是非常困難的。不要說外文詩歌很難翻成中文,就連中文的古詩一翻成白話就走樣了。偈頌成爲中國一種特殊的佛經文學體,同詩詞一樣的長短句,可是沒有辦法配合音韻。

  「目淨修廣如青蓮」,形容佛的面相,雙眼大而長,黑白分明。好像古書所說,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「碧眼方瞳」,不是西洋人的藍眼,而是講眼睛有神,眼白清澈無瑕。

  「心淨已度諸禅定」,佛的境界是內心達到了絕對的幹淨,超過了禅定的境界,無所謂定與不定,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達到淨的境界。汪意,打坐禅定和後世禅宗不同,不要混爲一談。

  淨業是什麼

  不動的第一義

  下面來的就是佛布施我們真正的大法: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」,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。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,沒有煩惱,但是自己爲什麼做不到?這個問題大家要仔細參究。下一個問題,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?

  大家注意這裏「能善分別」,是有分別,不是無分別,佛能善于分別一切法相。凡夫的分別作意,不落善念就落惡念,或落于不善不惡的無記念。唯有證道成佛,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,雖作意而不著。所以說空、無相、無作(或無願)爲叁解脫門。能善分別,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。第一義就是第一義,佛學的解釋是真谛或形而上之道體,現代的哲學解釋是本體,「于第一義而不動」,在這上面沒有動過。

  比方大家從上課以來雖然每一句話都聽見了,每一句話都已經不存在了,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?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」,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,好好在這裏去用功參究,慢慢可以達到「心淨已度諸禅定」。例如我們對于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去年、今年、明年,上一秒、現在、下一秒鍾,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,但是那個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,「于第一義而不動」。

  「已于諸法得自在」,因爲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」之後,才能達到佛境界,自在而不執著,所以「是故稽首此法王」。

  說因緣

  「說法不有亦不無,以因緣故諸法生」,佛說一切法,不論是大乘、小乘,顯教、密教,叁藏十二分教,一切不著于有,也不著于空。不有就是空,不無就是有,既然如此,爲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?不有,不是有,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;不無,不是沒有,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。佛說一切法,世界一切萬有現象,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,皆是因緣生法。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,也叫緣起性空。這裏用的因緣二字,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,非常難了解。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,因是動因,緣是攀緣。「緣」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系。譬如我們講話,前一句是因,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。因緣像是一個圓圈,無始無終,永遠連續不斷。譬如手中這個煙灰缸,由化學品、玻璃作原料,加上熱能、人工,放入模子中壓製出來,是因緣所生,無物質自性,因緣聚了,就構成這個東西;打破了,因緣散了,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。如果當初不叫它作煙灰缸,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,名詞也無自性。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裏,也是一樣。所以因緣的兩個道理,就是緣起和性空;一切皆是因緣所生;一切皆無自性,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。換言之,一切事物的開動,那強有力的是因;由之發展出來連續的作用是緣。

  後世把因緣的法相加以分析,就成了唯識法相學,有四緣。因緣本身是一個因素,例如這次講經,我要講就是因,諸位來聽是緣,但這個因緣本身,叫親因緣。又如生命是中陰的業力到了該去投胎,加上父親的精和母親的卵,叁緣和合,成爲一個人,就是親因緣。第二因素是增上緣,如泥土之于植物種子。又如父母的身心遺傳特質,家庭、社會的環境,都是種子的增上緣。如果這個種子是善的,所有的外緣不管是善惡都會培養他向善路上走;如果這個種子是惡緣所感,所有的遭遇,都是惡緣。

  再用剛才講經的比方,我一念一動:給他們講《維摩诘經》吧!這是「親因緣」。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念,發出通知,大家有緣的湊在一起,就在這裏了。這個地方要有燈光、電力、設備等,促成這次講經,就是「增上緣」。在座聽經的道友們,有人因爲聽了經,自己明心見性,悟了道,這個環境,就是他的增上緣。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,也不是老師給他,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,碰到善知識,碰到佛菩薩,這麼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。譬如我們由親因緣出生,其後有父母遺傳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、時代等等增上緣影響,這個人由此因緣出發,或者去弘法,或者去造惡業,像一個個連續不斷的圈子滾下去。前緣變成後因,後因又變成了前緣,所緣之緣連鎖不斷,就是「所緣緣」。由這個關系,在六道輪回裏,有叁世因果,像轉圓圈一樣永遠不斷地滾下去,前生…

《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